分享

亚凌随笔:高考,高考

 亚凌的文字作坊 2020-11-19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回眸·凝望》一书获第二届杜鹏程散文优秀奖,《时光深处的柔软》入围“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一场考试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许全世界只有中国是这样。

高考,高考

文 ‖ 张亚凌

 去年的今天,我是高三学生的家长,没有任何奢望,只求笃行同学顺利考完。

 这种心理源于我的理性:

 从小到大,儿子跟我沟通过无数次,凡他心里不实在的,想碰一下运气的,从没碰对过。每每谈到这个话题,我都会面部调整到微笑,说:好,很好,表明你的分数是没有水分的干分数,咱心里才踏实。其实我想说的是:儿子啊儿子,你咋那么背呢?二选一都碰不对也太……

 考前两个月内,我都没有跟儿子交流过一句学习。其实每天坐在饭桌前,我心里都奔涌着按也按不住的话,见他不主动说,我只能一口紧接一口塞菜嚼饭。我们的习惯是,需要沟通,他会找我。我从不勉强追问。

  高考前一天,他说,没睡好。

  我笑着说,心里装着要紧事,三天不合眼都能撑下来,没事。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比这更好的回答。

  去年的今天早晨,他打招呼说:我走了,妈。

  “要你爸送不?”我尽可能地很随意地问。

  “搞得那正经不好,平时又不送。”他不忘幽一下默,“再说了,车多得很,送比走都慢。”

  没有接送。一直。

 第一顿饭也跟往日一样,怕饭的异样刺激他想到考场,以至于随意得让他抗议了:“妈,好歹我考试啊,改善一下怕咋?”

 我笑了,他能开玩笑就是不紧张,说下顿改善。

 每次下了考场,除非他自己主动说,我是半个字都不提的。他一遗憾,我就安慰,——他只是在考场考试,我是架在火上烤。

 我能理解此刻家长们的心情:

 有机动车辆在孩子考试的学校附近鸣号,只想飞过去一巴掌将车拍扁;有叫卖声在学校附近,只想掏钱买了所有东西让赶紧消失;天气热了又害怕孩子答题时头脑不清楚,恨不得可着合阳县在天上按个遮阳伞或空调;晚上住的地方刚好有装修房子的,恨不得一锤砸烂墙壁叫消停下来……

 去年的今天,我是坐在家里没有接送孩子,我的家也远离孩子考试的学校,可我依然对自己小区附近的各种声响烦躁不已,似乎那声音可以划破天际直接影响到孩子考试的学校。

 天下父母,同出一心,祝福所有考生,安静,顺心。

【今天高考,粘贴上笃行高中时写的一篇随笔】

生命是本难写的书

文‖王笃行

“生命是本难写的书”,我的脑海里闪过这句话时,眼前便浮现出一些人的面容,他们给读者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却没有写好自己的生命。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但每个人都在写作,书写的是自己的生命,而这,恰恰是最难写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个诗人。或许只有诗人才能合情合理地长发凌乱,可人们只会看到神经兮兮。
        文学创作是场艰难的旅程,因为没有经历,便没有艺术。海子选择了“诗人”这一身份,或许就意味着在现实里选择了苦难与孤独。现实容不下他,他也便不甘示弱地排斥现实。记得有次他去学校附近的餐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的话却似铁钉钉在他的胸口:“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里朗诵。”

 现实就这样赤裸裸地拒绝着海子,拒绝着他对文学的热情展示,拒绝着他在孤寂中企图打开一扇窗透透气的请求。他早已踉踉跄跄站不住脚跟,以至于被推入了更深的寂寞中,那寂寞铺天盖地足以淹没他!

 然而,他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纵然不被理解遭受热嘲冷讽,纵然忍受着清贫和入骨的寂寞,他依然深情地祝福着天下所有人,祝他们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谁能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背后是山海关冰冷的铁轨?海子把自己看做“尘世”之外的人,他祝福了天下却埋葬了自己。

 苦难会给生命带去回报,海子让人们铭记了自己的诗,也让人们铭记了他的悲剧。也许,在他眼里,死亡就是唯一的解脱;在他眼里,这是对信仰的祭奠如飞蛾扑火;在他眼里,这就是诗的终章。

 在我看来,此举却是他唯一没有写好的诗,或者说写得最糟糕的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一定会千年万年地激荡在读者心中,照亮世界让我们看到希望,唯独没有照亮诗人自己的心!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三毛之所以叫三毛,是因为她喜欢《三毛流浪记》,还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谁知道。不管怎么说,她确实曾浪迹天涯,而她写的东西,也确实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都说苦难造就人生,在三毛,倒变成了流浪造就人生。三毛的一生因流浪而变得奇妙而迷离,美丽而遗憾。
       撒哈拉是她的天堂吧?那片没有几个人喜欢的沙漠,竟成了她的乐土。她说,“每天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片沙漠孕育了她脍炙人口的名篇。连沙漠这样的地方,她都能流淌出无尽的热爱,那她又有什么理由不爱整个世界?
        如此的深爱,又有谁会想到,她会选择在出院的前一天自缢?
        三毛喜欢自由,所以她从台湾走到了香港,从西班牙走到了撒哈拉。她在医院里所做的选择,或许是因为已经无处可流浪了吧?又或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崇高的自由,一种灵魂的自由,——摆脱了身体的羁绊,灵魂的足迹便是星辰大海。

 难怪她说她的故乡在远方,原来这个世界只是她流浪的一站,死亡只是回家,她又将以另一种形态的生命开始流浪。
       但这终究只是人们对她的美好祝愿。人们总愿意为悲剧添上一层神秘而美丽的色彩,不至于使它显得过于凄凉。然而无论怎样修饰,悲剧终是悲剧。

  是追求自由被逃避现实所绑架,还是因为逃避现实而追求虚无的远方? 笔落之时,仍是一声长叹。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海明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或许都不及《老人与海》里面的老人桑提亚哥那么深刻,老人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个人如何与命运搏斗,一个真正的硬汉以及被毁灭也不败的真谛。海明威似乎是这样的人——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一生受伤无数,多次从死神手里逃脱。一次次的伤痛并没有打倒他,他一次次挺了过来,宛如英雄的丰碑。

他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挥洒在字里行间,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与危难。而后又在危难中播撒希望的种子。《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他的肺腑之言尽在其中。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说海明威的传奇故事走到这里就结束了,那真的很完美。他留给人的,就是与命运抗争的楷模形象,他所书写的生命历程将成为完美的史诗。
       然而,遗憾的是,他却在1961年吞枪自杀,终止了自己与命运进行了62年的抗争。好像向世人宣布:塑造了硬汉也貌似硬汉的他——海明威,还是败了。

 至于他为什么自杀,总有人在不断考证,企图得到真相。但更多的人只是惊愕,然后遗憾。

 于是我想到了海伦·凯勒,哪怕是假想中的三天光明,也要灿烂绽放;我想到了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将苦难铸成欢乐;我想到了布鲁诺,在烈火中点燃黑暗,火光将真理闪耀天下……

 海明威原本也可以像这些人一样,却将丰富精致的人生草草收尾。人们因此感叹,因此遗憾,因此感受到意志一旦决堤生命就异常脆弱!
        ——生命,就这样难以书写。
                                     尾声

我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有类似的经历,从屈原到梵高,他们都没有成为勇士,只是登上了文学或艺术的某一巅峰。有人说从事文艺方面的人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因为实在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这种认识也可能是对他们没写出完美生命的篇章流露出的恨意吧。
       确实很少有人能拥有完美的生命,这本由自己书写的故事集总会留有瑕疵,这些瑕疵便引起人们无尽的感叹。生命确实是本难写的书,即便你是很优秀的作家。
       也罢,也许只有不完美的生命才能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和发自肺腑的感叹。

(封面图片为林帝浣老师原创。林帝浣,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旅游摄影师、专栏作者、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以自己的画笔,用圆形的构图,画出了最美的国画二十四节气,《春分》更是被选为了申遗宣传册的封面,也是“中国诗词大赛”背景画的创作者。涉猎非常丰富,绘画、书法、摄影、写作都信手拈来,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大家喜欢叫他小林老师。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