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守宰相是还是伟大史家?司马光耗费多年心血,其书影响了千年

 深耕文化 2020-11-19

01

引言

说到司马光,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形象,是那个机智过人的砸缸娃娃,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也可能是一个保守不知改革的丞相。

这么多副面孔下,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要真正的审视他,我们就得重新认识这位砸缸神童。

02

砸缸神童

司马光生于山西运城,司马光可以说是年少成名,据说他六岁开始读书,七岁就能背诵经典《左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史书上其实讲的是司马光击瓮救人的故事。长大后还曾拿剑斩杀白蛇,一时间轰动全城。

司马光当然是不负众望,在19岁时一举中第,进入了仕途。在当了短短的几年判官之后,由于家人去世,就回家守孝。在守孝的这几年中,司马光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去读书。

到了庆历四年,司马光结束了漫长的在家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官场,在丰城县做官,在这期间,司马光获得了很好的政绩,当地的人民纷纷称赞。

庆历六年,司马光终于升到了帝都当官,到京之后,结识了许多像包拯、庞籍这样的好朋友,还曾和庞籍一起去西夏互市,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03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恩怨情仇

很多人认为王安石与司马光是一对死对头,其实则不然,两人最初在政见上有争议,但是私下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在两人在京城初次见面时,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司马光还写了一首《和王介甫烘虱》,调侃王安石不爱干净,劝他多洗澡。

很多人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保守派的顽固分子,认为王安石的改革侵犯了许多人的利益,才会遭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其实不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如同谭嗣同的百日维新,百姓们怨声载道,想法虽是好的,但是在推行过程中的就变味了。

他认为青苗法的推行,使得人民身上背负的债务更加沉重,免役法的推行实际上就是免去了大户人家的,反而去搜刮民众。这些说法显然是说到了变法在推行中的痛点其实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这时两人虽然政见上虽然有分歧,但是私下关系并没有那么恶劣。

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是怎么破碎的呢?这就得回到1068年的一件事,按理来说是在南郊祭祀,在每次举行完毕朝廷应该是会赏赐跟随参加的官员一些辛苦钱。这时的宰相是曾公亮,他就建议省去这笔开销,来用于抢险救灾。

这下王安石就不干了,赏赐大臣的钱本来花不了几个钱,这样克扣是怎么个意思?两人就在朝堂上吵起来了。这时在朝廷上的司马光听到王安石说“国用不足,非方今之务也”的说法,也急眼了,司马光认为这样的理财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啊。从此,两个人友谊的小船就打翻了。

04

重新上台

王安石变法失败,宋仁宗离世,1085年,司马光被任命为当朝宰相,当他来京任职,许多的民众都来一睹尊荣,想看看活在话本里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时正是高太后辅政,正是需要他的时候,就重新复出。一封《乞去新法病民伤国者奏疏》,这封奏疏直接了当,废除王安石的变法,朝堂一片哗然。这年6月,司马光被任命为门下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从前的变法主张以及变法人士纷纷倒台,人们意识到,这个朝堂要变天了,就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原来新法的官员也被打击,后人称这次事件为“元祐更化”。

新法被废除,这年曾经的好友,变法的主力王安石也离开人世,王安石悲从中来,和朋友写信倾诉,也许此时的他是后悔的吧。力求追封王安石为太傅。 

第二年,司马光就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但是国家需要他,一直在勉强支撑。10月份,他终于撑不住了,永远的离开的人世。

05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但是他虽然走了,但是留下了一本重要的著作,这就是读史书怎么也绕不开的《资治通鉴》,毛泽东就将其阅读了17遍,并且欣喜的的旁人分享,认为自己每次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

1063年的时候,也就是英宗时期,王安石就写了8卷给皇帝读,赵曙读后,大为赞赏,司马光大受鼓舞,后来在政坛上失利,回到洛阳,司马光就一直写了下去。在朝廷的支持下,司马光与众多史官就着手主持编撰,初始,将其命为《通志》,后改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全书一共编了294卷,以此作为历代皇帝的教科书。这本书与其他史书的不同,是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来进行撰写,全书共百万余字,从战国时期一直写到五代末年,包含了16个朝代,1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巨著。虽然是一本帝王之书,但是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同样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宋史》

《司马光评传》

《重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