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上将王震,用1年时间种出14万斤粮食,将南泥湾变成塞上江南

 深耕文化 2020-11-19

01

 引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一支军能否打胜仗,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粮草,没了粮草支援的大军,将会乱成一盘散沙。到了近代,粮草在打仗时同样很重要,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军队每天消耗的粮食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光靠从老百姓手中征收粮食,显然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的。

如何有效地解决粮食问题,是八路军的一件头等大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王震将军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02

严重缺粮

1941年,是抗日战争较为艰难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日军与八路军形成了对峙的态势,虽然没有紧张的大战,但长期耗下去,就会如同三国时期魏国一样凭借着雄厚的国力,生生耗死蜀国。

百团大战后的八路军,已从建军时期的四五万人扩充到了四十多万人,这四十万大军的给养,光靠根据地老百姓的粮草是根本不够的。延安地区的老百姓不仅要向八路军缴纳军粮,还要为八路军提供住所,据考证“大生产活动前的,延安老百姓,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为八路军提供过窑洞居住。”

此时的蒋介石看到日益强大的八路军,心中十分不悦。在南方制造皖南事变,仍不甘心,于是向胡宗南下命令“陕甘宁边区实属非法,形同封建割据,绝不能令其存在。”派兵立刻封锁了陕北地区,导致八路军粮草问题的加剧。

面对这样的情况,主席号召全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遂派出王震将军率领359旅前去南泥湾开垦荒地。

03

 南泥湾的蜕变

南泥湾这个地方,在八路军没来之前是一片荒地,据史料记载“南泥湾方圆百里全部都是山地丘陵,山里是成片未开垦的野地,里面野鸡成群,到了晚上,还会有豺狼出没,方圆百里没有一户人家。”延安的百姓都称呼这里为“烂泥湾”。

359旅来到南泥湾后,许多战士看到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心中都非常抵触,有的战士还说“当兵是为了杀敌给爹娘报仇,怎么还当起农民哩。”王震将军见有的战士心情低落,便鼓励道“战士们每种一粒粮食,咱八路军就会多一份底气,才能有信心打胜仗。”

艰苦的开垦生活开始了,王震将军指挥全旅,在南泥湾搭茅屋,挖窑洞,几天时间就解决了军队住宿的问题,住宿问题解决后,就开始搞生产,当时由于农具的缺乏,还有很多战士没法从事开垦,于是359旅四处搜集废铜废铁,架起高炉炼农具。

在开垦荒地时,王震发扬苦中作乐的精神,在军中搞起开垦竞赛,夺冠的连队奖励猪肉吃。战士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起来,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战士一天之间,就开垦了1亩地。”

经过一年时间的开垦,南泥湾有了“粮米川”的美称,人人避之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可以供应40万大军的千里良田。仅1941年秋,南泥湾就开垦了1.1万亩的土地,收获了14万斤粮食。这些粮食不仅够全军使用,剩余的粮食竟还够向边区政府交公粮。

04

边耕地边战斗

南泥湾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延安的南大门,本来这个地区应该能发展成一座边防重镇,但清朝时期,清政府在这里制造过汉族和回族的民族矛盾,导致这里兵祸不断,最终成了荒地。

359旅进驻南泥湾是有过这一层战略考虑的,为了防止洛川的国民党军袭击边区,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在做好生产任务的同时,还紧抓军事训练,丝毫不懈怠。

在战士们农闲的时候就会举行大练兵活动,各个连队排兵布阵,以演练刺杀、射击、投弹为主,开启比武活动,战士们争先恐后,积极的参与其中。训练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大练兵过后,全旅的投弹距离提高了15米,射击命中率也有了大幅提升。

南泥湾初见规模后,总部决定扩大战果。在南泥湾修路驻军,发展自己的轻工业。到了1944年,南泥湾完成了全面改造,有了质的飞跃,中外记者和美国观察组都曾先后到访过南泥湾。观察完后都称南泥湾为“塞上江南。”

南泥湾的新形象,为八路军赢得了国内外的一片叫好。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南泥湾的成功,对八路军全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受此影响下,许多在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政府,也开展了生产活动。

如今南泥湾的粮食产量,虽远不及气候条件优越的南方地区和土地肥沃的东北地区。但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作者

启兴,文史哲学爱好者,喜欢研究中国史、世界史。愿与你翱翔在历史的天空,游荡于历史的长河。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