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井记忆:从“吃水不忘挖井人”到“背井离乡”,我们经历了什么?

 深耕文化 2020-11-19

老井记忆

1988年,年轻张艺谋担任电影《老井》男主角,把农村打井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如电影中的故事一样,在很多北方的村镇,想要伴水而生,就不得不打井生活。水是人们生活的源头,没有水就没有人。在我的记忆中,村里就有一口老井,村里人喝水往往都会担着两个水桶,去很远的老井旁担水喝,把家里的一个大瓮装满水,就够吃好几天了。

有时候还会出现意外,一不小心就会把桶掉进去,还得找来好几个大汉,用一个个木棍和绳子,把掉进去的水桶取出来。听奶奶说过,这井是50年前村里的老人打出来的,那时候好几个村的人都来帮忙,挖得好深好深。我问过奶奶,如果挖不出来水会怎么样呢?奶奶说,不管干啥都得用水,如果没有水,这里就不能住人了。

如今,岁月匆匆,老人们都已经去世,年轻的人都已经“背井离乡”,可是这老井依然静静地呆在原处,陪伴着村庄的变迁,也目送了村里一批又一批的老人。它见证了这里繁华到寂静的演变,也见证了几代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如今再回家乡,也只有停水的时候才会想起来那口老井,提桶再去井边,水面已被树叶盖住厚厚一层,井口也乱石嶙峋,满是沧桑。

井来源

井被解释为古代一种建筑工程,用来饮水和灌溉,对古代的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井还没有出现之前,古人都居住在有河流处。所以等河流干涸,就不得不搬迁。而水井的“发明”和“发现”,改变了这种到处搬迁的状况,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开发地下水的国家之一。

《农政全书》言,井,池穴出水也。《易》言:并测寒泉,食。《周书》言:黄帝穿井。又《世本》言,尧民凿井而饮,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打井取水在古代就已经出现。

“井”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是井的最初形状,中间是井,外面是井口的栏杆。最早发现的古井,是在浙江河姆渡的古井遗址,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处房屋遗迹,说明井建于房中,距今已经有5700年。近代发现的井遗址中,最多的都是“井”字形造型,在山西长治的一处唐墓中出土了陶井,井口的四个木头栏杆,形状像是“井”。

井水来源

打井就要先明白,井水从哪里来。在中国古代医书《本草纲目》中曾写,小便炽热不畅,可饮井水。这说明,井水和普通的和流水的成分确实不同,古人也早就发现井水的妙用,常年喝对身体有好处,这也是古人愿意费力打井的原因。

所谓“井水不犯河水”就是这个道理,井水属于地下水,是天然就有的水,河水是下雨所集的水,所含物质也不同。有的地面水会渗透到地下,但是在一定深度就会被不透水的岩石挡住,而聚集在这里成为潜水,所以当打井的时候遇到潜水会做出分辨,如果是潜水,则还需要往更深的地方打,想要得到不干涸的井水,就要把这层不透水的岩石打破,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地下水。

打井方法

在中国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打井变得异常艰难。用电影中的台词来说,“打不出水,就要死人。”井在古代成为了居民的生活支柱。首先,要选址。在古人长期在山上生活的经验中,往往会选择在长得非常茂密的大树周围,树长得很好,必然有水源在支撑。然后就要开始挖土了,古代打井的工具被称为“蝴蝶锥”,前端是尖尖的,后面有类似蝴蝶的两个斗子,专门用来装土,等满了就可以倒掉。
在这期间,因为要防止塌方,还要用到支撑力很好的木材才可以,古代称为下井,用来支撑井的墙壁。最后取土,匠人会一个个地下去,把土一点点往出来运,然后用大锤把井桡往下夯,直到井开始冒水。

等井打出水以后,就要保护好水井,在古代还有很多说法,比如要拜祭井龙王等等。为了取水方便,古代人们往往会制作成摇辘轳式水井,用摇动辘轳来取水,也是为了人们的安全考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井的工具越来越多,在很多桥梁和高楼的建筑中,都会轻松挖到地下水,要知道在古代,挖出地下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这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章多次入选,讲述毛主席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居住的时候,带领乡亲们打井的故事。后来这里的人们专门立了一座碑用来纪念。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饮水思源,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学会感恩,我们吃到了甘甜的井水,要永远记得挖井的人。

其实,在我们古代,挖井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老井》中,孙旺泉的父亲就是在打井中,因为坍塌而葬身地下的。所以每一个乡村里的古井都承载了古人的汗水,他们为了让人们喝上水,不惜付出献血甚至是生命,作为后辈,我们更应该饮水思源,更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

古井老去

如果说古井也有年龄,想必每一座家乡的古井,也有百岁了吧。11月,浙江省宁海县第三次古文物普查中,登记了全县古井46个,并且为古井立了石碑,这些古井作为文物,被加以保护。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古井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重要贡献。

随着村镇的变迁和城乡合并的现状,很多乡村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活,取水也有了自来水,况且村里的年轻人都出走大山生活,水井的价值越来越小,便逐渐被人遗忘。它像是一个老人,孤单地沉睡在故乡的一角。无论如何,古井都养育了一方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非常值得后人去记录和保护。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