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一首《于中好》,吐露出他对妻子的无尽思念

 烛下青史 2022-03-20

我们都知唐诗浪漫,豪迈潇洒莫过于诗仙,我们都知宋词温婉,且听李清照一首声声慢,我们都知元曲易懂,广传民间飘落市井。可知清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他得词他的悲哀,他的病他的心愿,他的感慨他的希冀。少年裘马,意气风发,纳兰性德,当之无愧的清初第一才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却变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他的木兰花令,写得温婉灵动,哀而不伤,而且对人事易变的感慨比女文人还要出彩,因此他的文笔绝对不亚于女文人的灵动和婉转。哀默婉转,下笔情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生。"一首长相思,一片相思情,一句故园,一夜风雪,将纳兰容若的思家盼归,还有他在外地的心系故园,表现得淋漓尽致。纳兰容若总是将景色描述的特别美特别有韵味,比如让他彻夜难眠的风与雪,变成了风一更,雪一更。而走过的漫漫长路,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山一程水一程。他将一路的风与雪,路与夜完美地融合到他的羁旅之情,他的乡愁里面。

纳兰性德的才情,是古今中外文人所不能及的,如果说纳兰性德是温婉派的,因为他的词大多温婉灵动,可我认为纳兰性德是有自己的风格的。"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他把淅淅沥沥的小雨描述成如线一样的纤细,又招来了春愁,春天本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时节,可纳兰性德却感受到了春愁,大抵是因为这绵绵春雨,大抵是因为这春雨太细,又或许是因为他的病,他对妻子的愧疚和珍重。到底那些惆怅和那些往事是梦还是醒,已在春愁里怅然分不清。

人们都说纳兰性德是被上帝选中的天之骄子,他自幼聪颖,诗词歌赋一学即成。可上天给了他惊骇世俗的才华,古今无人能及的才情,却也让他一生缠绵病榻,卧床追忆。上天给了他名与利,一身才情和文人最好的心绪,却也给了他早年丧妻,一生情路坎坷曲折的命运。

"握手西风泪不千,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一首于中好,如果说苏轼吊念亡妻的那首《记梦》意境宏大,苍凉悲壮,那么纳兰容若的这首《于中好》则更加细腻哀婉。苏轼的悲伤苍凉而悲壮,让人揪心,而纳兰却在词中融入了日常的加餐、桂花时节。没有天纵大才的苏轼的十年两茫茫,没有不思量,自难忘。

纳兰性德如同女子般的敏感惆怅的心绪,令人动容。他和朋友相握着手,满脸泪痕,西风也吹不干。离别的不舍跃然纸上,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纳兰也有遗憾,不管是朋友,还是自己已经逝去的亡妻,都从来没有太多时间去相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纳兰怀念着顾贞观,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听着京城的雨,看着窗前的昏黄的烛灯。在幻想并且怀念着和亡妻一起在雪霁初晴后携手共看雪景,一起散步。纳兰越是身处冷清的环境,就越是能想到往日和自己妻子恩爱的场景。最后一句"一片伤心欲画难。"能画出外形,却画不出伤心。纳兰一笔成情,用心写诗祭奠,才成就这么一首于中好,才让世人又多了一首经典所诵读赞叹。

写在最后:

如果你对纳兰性德的词有浓厚的兴趣,想一睹清初第一才人的词容,再次今天我向各位朋友推荐一套《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的套装书籍,在赏析纳兰性德词传的同时,可进一步赏析仓央嘉措诗集,何乐而不为?现将购买链接放在下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进行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