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之格调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笔能按:

 

每年的秋天,湖北民族学院都会选派一批优秀大学生来恩施高中实习。这些实习生往往对教书育人充满激情,他们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还能够很快融入恩高的教师队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2014年秋在语文组实习过的冉秦妮老师就特别优秀。

冉秦妮是一位很有才气,并带有古典风味的语文老师。印象中,她对课文解读总是有一己之见,能够较好地把握住一篇文章的重点,她对学生活动也特别热心,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她写得一笔好字,也写得一手好文章,我有幸读过她的一篇即兴随笔《秋之格调》,真是特别喜欢。

又是一年的深秋时节,又有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来到恩高实习,但我们语文组这次没有人来,于是,收心斋推送一篇旧文,算是对往日的一种怀念吧,人在秋雨之夜是喜欢念旧的。

 自从听了谭老师品味《故都的秋》后,那秋的净、秋的清、秋的凉便沉浸在了我的心底。

昨天的雨断断续续下了一整天,梦里都是雨脚的回声,空气里又着了些许丝丝的凉意。早餐后,雨停了,从科技楼出来,那对面的远山忽然变得清晰可人,我不禁一震,秋的味已是如此的浓了。

走进办公室,随意翻了几篇刚刚收上来的征文作品,恰巧几篇都写到了故乡的秋,虽然文辞较为优美,总感觉少了秋的味。从四楼教室的窗户望出去,山腰升起了一缕薄雾,依然能看得清山的五颜六色,好像是净化了一般,让人心灵特别的安静,便情不自禁感叹到:“今天的秋,好净、好清,真有一丝《故都的秋》里的味道!”学生们应和着:“是啊,那我们出去踏秋吧!”虽然学生们意不在此,我却有一些想走走的冲动了。

我喜欢在雨中品赏四季,和风细雨,狂风暴雨,梧桐滴雨,烈风剑雨,只有经雨的晕染和洗礼,四季的格才能出来,如酒一样,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芳香四溢。此时此刻,我怎能辜负这场难得的秋雨呢。踏秋,也一定要一个人,静静的走,否则品不出秋的格调,也负了这秋景。

在雨中,越走越净,如同此时的山、树、草一样,没有任何遮掩,没有任何修饰,直接把自己最本真的心灵、性情袒露出来,把自己抛在最原始的世界中去,朝向生命的本源。每走一步,呼出一口体内的污秽,吸一口清新而有一丝清冷的空气,我的身体就变得轻一点,心灵变得净一点,越走越深,慢慢的,我也获得了与他们对话的资格。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是不错的,秋天不是花的季节,也不是果的季节,而是专属于叶的季节。花儿大多都在秋天圆寂了,只剩下路旁的几丛不知名的黄色小花和几排秋菊在淋漓中怒放,显得特别优雅。果实熟了便摘了,一棵树剩下的,只有发黄的树叶。远远望去,一块黄、一点红、一片青、一丛绿,到处都是颜色,但色泽又全然不同,层层叠叠中,山都被分解了,却更清晰明快了。顿时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尽染”,是否还有这层景味在里面呢。

一山一山的叶,一树一树的叶,一地一地的叶,在秋雨中,像是拉开了的强弩,富有极强的张力,每一片的颜色似乎都像箭一样,狠狠地射进我眼里,驻足着一个足以震撼心灵的生命。人们都赞扬叶儿的无私,为了花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却只道是寻常。他不过是遵守着自然的律定,平平淡淡地走完了这一生,如果带来了些意外的惊喜,那也只是有色的眼睛带来的色泽而已。

生命从来没有高贵贫贱之分,只有沉淀在时间里的厚薄之别,叶子的生命正是走到秋天里,沉淀了他的一生。像是人的一生,少年励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历经世事,不遮不饰,不惧不惊,不喜不悲,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叶子里泛黄的记忆完成了生命的洗礼,返璞归真。生命经历了秋天,都是值得敬佩的,对每一片秋叶,我都充满着像对老者一样的崇敬之情。

转过小山丘,缕缕读书声轻轻入耳,高高低低,听着反而觉得更宁静了。回到教学楼下,不觉回头望了望几根银杏,零零落落,湿湿嗒嗒,正是像出浴的美人儿呢,凌乱散开的长发,半开半遮的浴巾,散落一地的水珠,看着看着,心都醉了,只恨时间不是相机,明天就只剩下干瘦的回忆。回过神来,身上满满的都是秋味,深深的吸了一口,也便心满意足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大多数人悲秋感叹,我却以为秋天的味不在于悲,不在于凋零,不在于生命陨落,而在于生命的完全绽放,在于生命的厚重,在于生命的真,有的是最朴素的容颜和悲悯的心灵,这也便是秋的格了。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