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邦和评2019全国九套高考作文题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解读2019高考作文

今日中午,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全国各地作文题备受关注。
 
下午,教育部语文教材审查专家、语文高考研究专家、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谭邦和接受收心斋专访,逐一点评全国九套作文题,全文如下:

 总体上看

全国卷四套题分层次,梯度明显,京、津卷扣时代主题比较紧,政治性比较强,江、浙、沪哲理性和艺术趣味比较浓厚。

各卷的共同特色是都比较注重从知识积累、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几个方面考察学生的作文能力

有些题目比较开放,例如全国2卷学生可以有多个选择。北京卷也是二中选一。浙江卷和上海卷引导比较有艺术。

1

先说全国Ⅰ卷。


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是一个关于“劳动”的话题,既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也有理论反思的价值。
 
首先,审题需要思辨。我们知道,劳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包括人类改造生活创造价值的所有活动,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种主要形式。一般地说,体力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脑力劳动规划和指引体力劳动的合理方向,但体力劳动才能把脑力劳动的设想变为现实
人类依赖这两种劳动形式的相互配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两必尊重。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简单地批评题干中所谓“有些人”的观点,因为学习也是劳动,节省体力和时间也有某种道理。

 
但题目所指的“劳动”至少是偏向“劳动”的狭义的,强调的显然主要是我们对体力劳动的认识。我们接着来看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个审题思路。题干提供了两段古语,一段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是说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至于匮乏。一段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语出《诗·大雅·抑》,也是讲做人要晚睡早起,里外洒扫,不辞辛劳。
 
论证难点是,人类发展到21世纪了,确实已经可以更多地把体力活交给机器人了,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培养自己对于适当的体力劳动的热情呢
 
我想,首先是,科技的发展还远远没到一切体力劳动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的程度,社会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体力劳动去完成,我们的生活资料,例如普通的衣食住行所需品,主要还得靠体力劳动者来提供,劳动者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仍然是大多数,这就决定了全社会都必须端正对于体力劳动的认识,每个人都应该有从事或者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精神准备。
 
同时,由于体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相对简单的劳动,脑力劳动者从事的是相对复杂的劳动,因而出现了贵贱之分,部分脑力劳动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形成了轻视甚至贱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这是非常不利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体力劳动为全社会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产品,理应受到尊重,绝无轻视,更无贱视的理由。
 
人是一种有感情,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不仅要懂得感恩,而且要知道一切新的创造发明都是脑力体力相互配合完成的,其实不存在绝对不需要脑力的体力劳动,也不存在绝不需要体力的脑力劳动。

马克思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脑力劳动者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向社会提供劳动,获得自己生活的权利,是光荣的生存方式。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一种高贵的感情。如果青年人不但失去了体力劳动的热情,也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这个社会将陷入危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把这些道理说清楚。
 
另外,题目要求的是一篇演讲稿,优秀的考生应该在逻辑论证的过程中,追求激情与文采。激情其里,文采其表,在举例论证这一人类的基本伦理的时候,在描述劳动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或者出现长串的排比句,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优美的辞藻,都会赢得阅卷者的喜悦感。 

全国Ⅱ卷

全国Ⅱ卷的题干对五四运动今年已经百年的历史做了一个简要的勾勒,点出了1919、1949、1979、2019、2049五个刻度,这五个刻度都是意义深巨的历史拐点,要求考生假设自己处在其中某一个历史时刻,或者写一篇演讲稿,或者观后感、书信。


命题还是比较富于创意的。考生应该对五四运动至今的百年历史有比较宏观的把握,特别是对这五个历史刻度的转折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选择其中一个自己了解比较细致的节点,完成一篇文字。


2019年4月30日的纪念大会,是考生刚刚经历过的事件,记忆新鲜,没有身份假设的难度,估计不少考生会写这个时刻。


2049也相对好写,因为考生知道现在,依据现在去想象30年后的变化,不是太难,不过要求是给一位设想中的功勋人物写慰问信,这就除了想象力之外,还需要用到考生的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是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


而1919、1949、1979,都是考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考生需要化身前人,回到历史现场,准确地把握处于那些历史关头的年轻人的状况,全息地模仿一个历史人物,思想,感情,知识状态,甚至话语方式,所以是有相当难度的。


比如说置身19年,那就要模仿陈独秀、胡适时代的民初汉语及其表达方式。置身79年,就要熟悉文革刚刚结束改革方兴未艾那种状态下的学生心态和话语模式。

全国III卷

全国III卷是解读一幅漫画。

解读漫画的关键在于,比较周延地阐释画面的各种元素及其组合意义,在想象中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填充人物的思想感情

考生刚刚跟自己的老师经历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该讲的都讲了,为了高考,你们还必须再看看书,而以后老师就不可能天天看到你们了。心语应该是丰富的,还有依依难舍的意趣,相信这道作文题写起来应该得心应手。

全国汉语试卷

全国汉语试卷是三个学生各有自己所喜欢的奥运格言、口号和奥运人物。

有的喜欢“更快、更高、更强”,有的喜欢得了冠军的中国运动员,有的认为“重在参与”,这实际是奥运精神的不同层面,考生可以把这几个层面糅合起来,谈自己对奥运精神的全面理解,也可以单独就某一方面深入地阐释其意涵,难度不大,不过在理解能力和语言功底两个方面都可以见差异。


北京卷

北京卷的作文题二中选一,意义显明,但写出好文章并不容易。

“文明的韧性”是个好题目,可以写出很有深度也很有美感的文章,需要考生对“文明”这个概念的内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尤其是近百年的历史有足够的认知,可能很多考生会以歌颂中华民族的韧性为主题,但反思的精神其实更加重要。


“色彩”应该会写成一篇抒情散文,事实的铺排,感情的炽烈,辞藻的堆砌,可能都是必须的,希望能够在历史解读中有厚重感,有忧患意识,避免浮浅。

天津卷

天津卷的主题估计所有考生都不陌生,甚至有可能模拟过这个主题的写作,应该没有审题难度,可以驾轻就熟。

多少有点担心的是考生把自己模拟写作的这个主题的文章稍作剪裁发挥,就可以画上句号了。

上海卷

上海卷以音乐举例,让考生谈“中国味”,有难度,但别有意趣。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有中外比较的眼光和鉴赏意识,并且对可以进行中外比较的偏于艺术的某一领域有足够的相关知识,例如音乐,例如绘画,例如建筑,例如服饰,都是很好的话题,是可以见出考生的知识积累、艺术修养和语言功底几方面能力的。

江苏卷

江苏卷是一个富于哲理意义的题目,题干一段简洁的文字,以水盐与五味调和为例,描述了一种现象学层面的生活事实。

“物各有性”,“共存相生”,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这个规律。不管文化领域,还是生活世界,应该提倡的就是既尊重多元,又追求融合。审题有一定难度,论述需要较好的理论修养,估计能够比较容易地拉开考生的距离。

浙江卷

深入进去,浙江卷也是一篇哲理作文。对于作家而言,是“迎合读者”,还是“坚守自我”,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文学史上绝不“迎合读者”的作家,和绝不“坚守自我”的作家,都是很难找到的,其中的因素比较复杂,但归根结底,一个完全没有思维个性与表达风格的作家是不会被读者接受的,一个过度迎合读者的作家必定是一个平庸的作家。如何找到其中的“度”是艺术的奥秘。但是千万别以为题目是要求你谈文学创作,那你就误读题干了。

题干是打了一个比方,题意是,你就是“作家”,你的“生活”就是作品,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人就是“读者”,问的其实是,你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你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我想这里也是个度的问题,你当然不能无视“读者”的存在,但你必须找到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