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晁错乃一代忠良,汉景帝却将其腰斩,让人不禁叹息忠臣命短!

 深耕文化 2020-11-19
晁错是西汉时期人士,步入仕途后便侍奉于汉文帝与汉景帝,是西汉当时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提出的几条政策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可惜晁错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遭奸人谗言媚上,以致身死
晁错是西汉时颍川人,颍川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后来东汉末年时期,郭嘉、荀彧、荀攸、徐庶等名士都是出自颍川。晁错自幼便跟随张恢学习,到了汉文帝时期,便因才能出众而入朝协助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和礼乐制度,被任命为太常掌故

后来朝廷征召研究儒家《尚书》的人士,之前相中了伏生,但是因其已经九十多高龄不便行走,于是晁错便被太常送去伏生处求学,之后所有的《尚学》学者,全都是出自其门下。在晁错学成归来之后,便被任命为太子舍人,意图让其高尚的品德影响太子,后续在文帝景帝时期一共提出三条改变西汉的政策。

重农抑商

西汉在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就想过限制商人的方法,只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商人利益还是在西汉建国不久后便全面恢复。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是有些膨胀了,不断压榨农夫的劳动果实。

西汉商人最盛的时期:“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
大意是要想从穷人变成富人,男人干农活不如做工,做工不如去经商,女人刺绣不如去门市上倚在门口卖笑。这一社会风气让农民纷纷转投其他行业,国家的税收一度减少至低谷,而在封建时代,国家农业水平更是赖以生存的重中之重。农业凋零不振,西汉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晁错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况,便制定了一种解决方案,提出了重视农业就要提高粮食的价格,也就是“贵粟之论”,同时积极号召百姓务农。
只是这时的商人贵极,农民贱极,于是晁错又在劝民务农上提出三条方案:
一是入粟拜爵、免罪。虽然对当时的商人在各个方面进行了限制,只是也为后来官场上卖官鬻爵的行为开了先例。
二是薄赋敛、广积蓄。减轻民田赋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百姓人人自给自足,京师银库累百巨万,囤积的粮食之多,直到腐败都用不完。
三是调整粮价。由国家制定统一的粮食价格,避免农民遭到无良商人的压榨剥削,同时提高粮食价格,改善以往农民出售粮食时价格很低的情况。

守边劝农

在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南下侵扰掠夺汉族,之前对匈奴一直都是采取以“和亲”为主的安抚政策。但是匈奴却经常背弃约定,依旧南下侵略,汉文帝于是便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晁错趁此时上呈了《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策略,也可将其划分为三条计策:

一是募民徙塞、良将戎边。汉初的时候,一直都是每年轮换士兵驻守边疆,内陆的士兵刚到边疆时,除了身体水土不服之外,更是不熟悉周边地势,以及如何同匈奴作战。于是汉文帝便施行了晁错的这一计划,招募百姓迁徙至边疆,给予其优待,在当地一边训练一边务农。同时朝廷这边派熟悉和匈奴作战的将领过去指挥,匈奴面对经验老道的西汉将士,来袭几次之后便放弃了南下。
二是守边劝农,巩固边郡。晁错先是招募了许多罪犯,将其带到边疆务农,然后又招募那些自愿迁到边疆的农民,同时给予其奖赏。边疆农业因人数增加而迅速发展,不久之后就有足够的粮食来抵抗匈奴入侵。后续很多帝王都学习晁错的方法,施行屯田戎边的策略。

三是以夷攻夷之策。同名字一样容易理解,就是让匈奴自己打自己,当时西汉的匈奴也不是铁板一块,各个匈奴奴隶主之间往往会为了资源互相征讨。而晁错就是以利益和西汉实力瓦解匈奴奴隶主之间的联盟,降服其中的胡人编入军中抗击匈奴。

尊君削藩

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曾经大封同姓王侯,他封出去的那些地盘,每一块都十分辽阔。而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如同皇帝一样,除了造反,无论想要干什么几乎都不会有人管。

长期以来,这些诸侯王尾大不掉,割据一方对抗中央。晁错主张推崇君王,强化中央集权,在汉景帝时期的时候,向其说明了这些诸侯所犯下的罪过,劝说景帝趁早削藩,不要等着诸侯王们准备好了反叛时再被动迎战。
于是汉景帝就让众臣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晁错备受汉景帝信任,没人敢于明面上反对皇帝宠臣,只有窦婴反对削藩,两人便因此结下了仇怨。
面对晁错制定的强势削藩政策,各个诸侯王恨不能将其挫骨扬灰,于是以诛杀晁错为借口,七个诸侯国联合起兵反叛
这时窦婴便为景帝带来了曾担任吴国丞相的袁盎,景帝问其有何退敌之策。袁盎于是趁机劝说景帝斩杀晁错,然后恢复七国之前的地位就能不费一兵一卒退诸侯联军。
之后西汉丞相等人又组团上奏弹劾晁错,景帝听从了这些人的建议,决定将晁错满门抄斩,暗中派中尉将其骗出,腰斩于长安东市,晁错死时还穿着上朝时的朝服。
只是晁错的死并没有让诸侯叛乱停歇,这些人只不过将晁错当作反叛的借口罢了,后来景帝派兵讨伐诸侯联军,耗时不到三月便取得胜利,却白白害死了晁错。

参考文献

《汉书·晁错传》

《略论晁错的治国之策》——周岚

《晁错的御边之策》——徐云钦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