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这几个人生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布衣i 2020-11-20

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作者 | 洞见·不雨亦潇潇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活的兵书,更是让我们学会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它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势,还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现实真相。

其中,这4个人生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1

太任性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说起曹植,想必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才子形象。
不错,曹植是有才,但他的才华也弥补不了任性给他带来的损失。
作为曹操最属意的儿子,如果曹植能够抓住机会、深自砥砺,估计曹魏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曹操起初很欣赏曹植,甚至准备立他为世子。
只可惜,一手好牌被曹植打得稀烂。
曹植也和许多文人一样,平日里喜欢饮酒赋诗。
有一次醉酒后,曹植擅自打开了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司马门,并在驰道上纵马狂奔。
这种行为在古代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使以死罪论处,也理所应当。
“擅开司马门事件”可以说是曹植一生的命运转折点。
曹操大怒,诛杀了负责宫廷车马的公车令,曹植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虽说曹植因为司马门事件,不再被重视,但曹操仍然心念这位爱子,想再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公元219年,镇守荆襄的曹仁为关羽所围。
在这危急的情况下,曹魏连发多军前去支援,而曹植也恰巧是其中一军的统帅。
然而曹植好了伤疤忘了疼,一点儿也不懂得约束自己。
本是临危受命,可就在大军出发那天,曹植却因醉酒迟迟未能出现。
曹植“醉不能受命”,最后气得曹操只好收回命令。
至此,曹操决定彻底放弃曹植。
美国有句谚语:“任其自由,必自取灭亡。”
做人,可以有个性,但一定不要任性。
个性与任性,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个性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任性却是无态度的人生。
很多时候,越是任性的人,就越得不到自由;
反观那些严以律己的人,他们不放纵、不随意,似乎活得很苦,最终却能收获最甘甜的果实。
要知道,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往往也是最成功的人。

2

懂得闭嘴,真的很重要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我们学会说话,只需要一两年,但学会闭嘴,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善于洞察人心,总能窥测出曹操的内心想法。
有一次,塞北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尝过后,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
杨修看到后,笑道:“‘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曹公是让我们一人尝一口啊!”
于是便和众人“一人一口”地把这一盒酥给吃光了。
杨修的锋芒外露,让曹操很生气,但曹操是谁啊?
那是出了名的腹黑,即使他在看不惯杨修,也不能随随便便杀人,而是要找个由头。
不久之后,杨修便亲自把这个“由头”送到了曹操的面前。
建安24年,曹操与刘备对峙于汉中,形势对曹军颇为不利。
一天夜里,夏侯惇向曹操禀请夜间口令。
正在吃鸡肋的曹操有感而发,随口说了“鸡肋”二字作为口令,杨修得知后,便命手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
夏侯惇见状大惊,连忙向杨修询问缘由,杨修笑着解释说: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是要班师回朝了。”
只这一句话,便给了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曹操给出的罪名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就这样,向来以“才智”自诩的杨修身首异处了。
相比于杨修的祸从口出,贾诩就深谙“没事少说话”的道理。
作为三国中少有的得以善终的谋士,“少说话,多装傻”是贾诩的生存法则。
曹操晚年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于是便向贾诩询问意见。
曹操问了多次,但贾诩却迟迟没有给他答复。
有一天,曹操就问贾诩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贾诩回答道:“臣一直都在思考,来不及回答您啊。”
曹操又问:“那你想到了什么呢?”
贾诩这才说道:“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事情呢。”
这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没有立嫡长子为继承人,最后导致诸子相争,家业败尽。
贾诩此言,借古喻今,旁敲侧击,既保全了自己,又回答了曹操的问题,当真是两全其美。
《菜根谭》有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多听,是成熟的表现;少说,是聪明的选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多做事,少犯错。
世界是嘈杂的,红尘是纷扰的,学会闭嘴,不但能够远离灾祸,也会让你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说话是一种本能,慎言则是一种修行。
因为每一句话中,都藏着一个人的修养。

3

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培根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没有了健康,纵然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用武之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据史书记载,青年时期的诸葛亮,身高一米八,“容貌甚伟”,妥妥一个健壮的山东大汉。
但就是这样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后来却因为健康问题导致“壮志难酬”。
刘备死后,蜀汉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行军中度过的,不曾有一日清闲,说是“工作起来不要命”也不为过。
为了平定南蛮叛乱,他曾“五日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风餐露宿,心力交瘁,健康也因此受到了严重损害。
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比如听闻勇将张苞去世时,诸葛亮不禁悲从中来,口吐鲜血,还因此卧床不起,不能理事。
后来关兴病亡时,诸葛亮又放声大哭,以致昏厥过去,半天才苏醒过来。
这一次次的昏厥、吐血,都是身体在向他发出“危险”的警告,可遗憾的是,诸葛亮并没将这些病症放在心上,他依旧为蜀汉燃烧着自己。
他六出祁山,事必躬亲,内心焦虑,导致健康每况愈下,最终落得个“秋风五丈原”悲壮结局。
假使上天赐予他更长的岁月,也许这天下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吧。
从梦幻开局,到悲壮收场,诸葛亮的一生实在让人感叹: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人生是场马拉松,上半程遥遥领先未必赢,下半程第一个撞线才是真正的胜利。
做人万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牺牲长久的健康。
要知道,人这一辈子,除了健康,都是浮云。

4

懂得控制欲望,人生才有希望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这是《三国演义》中几名高手的武力排行,其中,赵云更是力压“关张”二人,排在了第二位。
在众人心中,只记得赵云是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三国战神,却经常忽略了他的美好品行。
其实,赵云不单是一位武将,更是品行高洁的无双国士。
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兵攻占荆南四郡。
当时已经投降的桂阳太守赵范,为了讨好赵云,想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
这事如果成了,无疑是一段“抱得美人归”的佳话。
众人都极力劝说赵云答应这门婚事,但赵云始终没有被美色所诱惑,最终严词拒绝了这门婚事。
自古英雄爱美人,赵云自然是英雄,他也自然爱美人。
但相比于美人,赵云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再三思量后,最终选择拒绝这门婚事。
后来,当诸葛亮问起其中原因时,赵云说道:

“赵范刚刚归降,其心难测,赵云又怎能因为美色,而耽误主公的大业呢?

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
刘备听后,不由得称赞道:“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的一生,慎始慎终,很少犯错,究其原因,当是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正如《说苑·敬慎》中所说:
“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能力有限,欲望无边,则事必败。
一个人最大的仇敌,往往就是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大越多,则越容易行差踏错。
假如有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那他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5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三国演义》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残酷而又现实的人生真相,但它的目的不是让我们畏而止步,而是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
人生多磨难,看得清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清的人,处处是困境。
人生在世,我们需得活得明白通透:
循规蹈矩,才能活得随性;
学会闭嘴,才能多福少灾;
保持健康,才能笑到最后;
节制欲望,才能孕育希望。
如此这般,人生才能活得平安顺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