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鉴赏-对雪(王禹偁)

 高山仙人掌 2020-11-20

帝乡(1)岁云暮,衡门(2)昼长闭。
五日免常参(3),三馆(4)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5)。
睡起毛骨寒,窗牖(6)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7)。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8)未阙(9)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10),一酌均(11)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12)。
因思河朔(13)民,输税供边鄙(14)。
车重数十斛(15),路遥几百里。
羸(16)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17)。
夜来何处宿,阒(18)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19)御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20)。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21)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22),仍尸谏官位。
謇谔(23)无一言,岂得为直士(24)。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25)。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26)。
空作对雪吟,勤勤(27)谢知己。


注释

(1)帝乡:汴京。
(2)衡门:用横木做门,暗示住宅简陋。
(3)五日免常参: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
(4)三馆:昭文、国史、集贤三馆。
(5)日高睡:睡至日上三竿始起。
(6)窗牖:牖(yǒu) 穿壁以木为交窗也。《说文》中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7)岁:年成,一年的收成。
(8)薪刍:刍( chú) 薪柴和粮草。
(9)阙:阙(quē)欠,应给而没给。
(10)亲老:指父母。
(11)均:全,都。
(12)时瑞:当时的祥瑞,指这场冬雪。

(13)朔:北方。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14)这句是说(黄河以北地区的百姓)拉着车输送给养以供应边军。
(15)斛: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16)羸:羸(léi) 瘦弱。
(17)曳:牵引,曳引,拖。
(18)阒:阒(qù) 寂静 。
(19)荷戈:荷:背,负;戈:古代兵器。
(20)烽燧: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21)牢落:稀疏,荒芜。
(22)蠹:蠹(dù)蛀虫。
(23)謇谔:謇谔(jiǎn è )亦作“ 謇鄂 ”,“ 謇愕 ”,正直敢言。
(24)直士:正直、耿直之士。《荀子·不苟》:“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25)良史: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
(26)“且乏”句:意谓自己缺乏良好的安定边疆的建议。对照宋史记载,这当是作者的自责语。
(27)勤勤:殷勤,诚挚。


赏析

此诗约作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作者在汴京供职。任右拾遗直史馆。当时北宋跟契丹(后称“辽”)正打仗,北方军民深受战乱、征徭之苦。作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自己没有尽到谏官的职责。适逢汴京大雪苦寒,感怀伤事,于是写下了这篇作品。

诗以“对雪”为题,其意不在咏雪,而是写诗人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在心里所引起的联想和感喟。作品表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忧民律己的情怀。诗用语朴素,感情诚挚,句句发自肺腑,故足动人。

全诗可分五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飘飘满天地”,从题面叙起,写岁暮深居值雪。这段文字很平,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气的奇寒:“衡门昼长闭”“五日免常参”二句写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简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官署亦不办公,这些都间接表明岁暮天寒的影响。“睡起毛骨寒,窗牅琼花坠”则是通过描写漫天飞扬的大雪直接表达天气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闲逸。既无案牍劳形之苦,复多深夜读书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一日睡起,忽觉寒气入骨,有玉屑一样的白花飞入窗内,于是“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十个字对雪没有作细致的描绘,却全是一种潇散愉悦的情味。这里写天寒,写闲逸,无不是为后文写边地兵民劳役之苦作铺垫或伏笔。

第二段从“岂敢患贫居”到“相聚歌时瑞”,承接上段,写家人团聚,赏白雪而庆丰年。值得玩味的是从篇首“衡门句到这一段,诗人一再称穷。“贫居”固然是穷,“月俸无余”、“数杯”、“一酌”亦无不意味着穷。其实这倒不是他真的要发什么官微不救贫一类的牢骚,而是别有用意。他虽说“穷”,却不愁薪米、能备酒肴,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这大雪纷飞的岁暮,他们能共享天伦之乐,共贺“瑞雪丰年”。这里句句流露出一种“知足”之乐,言“贫”倒仿佛成了谦词。所以,诗人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贫亦有等,从而为后文写真正贫而且困的人们再作地步。晚唐罗隐诗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从“相聚歌时瑞”的人们联想到长安贫者,替他们说了一点话。王禹偁这里的写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远,语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领起,至“阒寂荒陂里”句,转而以想象之笔写“河朔”人民服劳役的苦况。关于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餽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俱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此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则以“又思”二字领起,至“牢落穷沙际”句,进而写兵役的苦况。

这两段所写河朔兵民之苦,与一二段所写身在帝乡的“我”的处境,适成对照。一方是闲逸,而一方是不堪劳碌:服劳役者“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赢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楼自望烽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一方无冻馁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沟壑沙场之忧:或夜宿“荒陂里”,或转辗于“穷沙际”。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河朔军民之深厚同情,从而引出一种为官者为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无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内疚。

从“自念亦何人”到篇终为第五段,作自责之词而寓讽谕之意。看出诗人内疚很深,故出语沉痛。他觉得贪图一己的安逸是可耻的“偷安”,感到自己身为“拾遗”而未能尽到谏官的责任,身“直史馆”而未能尽到史官的责任,不足为“直士”、不足为“良史”。“不耕一亩田”,又无“富人术”,有愧于河朔之民;“不持一只矢”,又乏“安边议”,有负于边塞之兵;更对不住道义之交的热忱期望。所以骂自己为人民的蛀虫--“深为苍生蠹”。而事实上,王禹偁本人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是不当任其咎的。他在此诗以及其他诗中的自责之词,一方面表示他不愿尸位素餐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无功食禄之辈的讽刺。

全诗层次极清楚,主要运用了对比结构,但这不是两个极端的对比,而是通过“良心发现”式的反省语气写出,对比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有一种恳挚感人的力量。全诗语意周详,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间作排比,却毫无拖沓之嫌。其所以“篇无空文”,实在于“语必尽规”。因此,此诗不仅在思想上继承杜甫、白居易系心民瘼的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也深得白诗真传,以平易浅切见长。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初步表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待征。


名家点评

荀运昌:王禹偁这首《对雪》诗.并未涉及吟赏雪景,而是通过这场雪写出对瑞雪兆丰年的赞颂。他关怀国计民生甚于关怀自己,同情他人也甚于同情自己。最值得称赞的是他对寒俭的生活毫无抱怨,而对自己尸位、失职、不耕、不战的情况却深感惭愧。这首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村居苦寒》诗同一机杼。这是作者向杜、白学习的斐然成绩,也是宋诗革新的筚路蓝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