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勣墓中出土一顶三梁冠,它保留到现在,让我们看到唐朝真东西

 历史解密坊 2020-11-20

帽子在古代称为“冠”,在古代,它是一件能代表身份高低的“宝贝”。历朝历代,根据官衔差异,不同的人会戴不一样的冠,但令人不解的是,当今世上现存最有价值的一顶唐朝冠,并非金冠银冠,而是唐代一位大臣的三梁冠,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配之陆离”。在古文人眼中,冠除了是身份的象征,还是自身气节的展现,冠正而高,代表佩戴的人品行高雅,这就是为何屈原被奸佞陷害时,会为自己“高余冠之岌岌兮”而放声高歌。但如果按照冠的珍贵程度来排列,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冠,当然是皇上所佩戴的皇冠,以及皇后的凤冠。

唐朝的皇冠和凤冠是什么样子的呢?典籍记载为九龙(凤)环绕的圆形金冠,纹路是仙草纹和灵芝云的造型,这是大师级的工匠们,利用精湛的切削、抛光、铆焊等手法制作出来的杰作。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由于盗墓者的肆虐,大量唐代皇陵都遭受到了盗窃,唐代的皇冠和凤冠至今未曾被发现,目前已知唐代最珍贵的冠,是重臣徐世勣佩戴的“三梁冠”。

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徐世勣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因为两任皇帝的原因,他先后两次修改自己的名。,一开始是得到了高祖李渊的信任,得到赐姓李,改名为李世勣,在太宗李世民掌权后,为了避讳,他又改名为李勣。李勣功高盖世,是一员良将,从跟随李密归顺李唐开始,他先后随两任皇帝征战天下,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做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宰相)。

一九七一年的时候,“唐十八陵”,即陕西咸阳昭陵的工作人员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工作。为了进行地方的建设,必须要对其中的李勣陵进行保护性发掘,在专家们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陵墓存在多个盗洞,墓中被破坏的非常严重,更不要说找到有价值的文物了,就当文物工作者们要败兴而归时,一位老专家在棺椁的旁边的淤泥里,有了新的发现。

专家们在棺下的淤泥中,发现了一坨腐烂似的皮革,经过仔细地研究,专家们使用现代3D技术对其进行还原,发现这是一顶冠,它使用的材质居然是铜合金,以及皮革。这顶冠用铜做骨架,以皮革张形,皮革之外再贴上皮革镂空的蔓草花饰,顶部还有三道鎏金铜梁,两边有对称的三对中空的花趺,看起来十分雍容尊贵。

专家们都没见过这种唐代冠,在查阅典籍过程中,他们终于在《旧唐书》中发现相关记载:“太宗常以幞头起于后周,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探古制为翼扇冠,自服之。又进德冠以赐贵臣。”李勣墓中的头冠,应该就是进德冠,又根据官阶不同,唐冠有三梁、两梁、一梁之分,所以这顶帽子应该是“三梁进德冠”。

令人唏嘘的是,纵使李勣为唐朝立下了无数的功绩,由于他的孙子徐敬业,反抗武则天而被镇压,武则天下令诛灭徐敬业的九族,就连入土的李勣也没逃得过惩罚,李勣墓被挖开,尸骨被鞭打后分解,原本放在墓中的三梁进德冠也彻底毁掉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专家发现李勣墓时,棺椁里面为何没有尸骨。但是当武则天驾崩后,中宗即位,感念李勣的功勋,又重新厚葬李勣,赠了他一顶新的三梁进德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件珍品文物。

一顶代表尊贵身份的三梁进德冠,竟一波三折,差点因为不被专家认知而毁掉。历经千年的岁月,陵墓中的三梁进德冠已变成了“腐朽之物”,可它却成功地蒙蔽了盗墓者的双眼,专家得到这件没模样的文物后,经过修复,我们才得以看到这顶化“腐朽”为神奇的冠,这是一个文物界的奇迹,也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