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liangdatushu 2020-11-20

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砚长17.2厘米,尾宽10.7厘米,首宽8.8厘米,高2.9厘米。石色偏黑,入水可见极细的罗文。有明显土沁。该砚整体形制尾宽首窄、面宽底窄,砚堂微凸,淌池。堂周刻线勒进,整体用刀干净利落,用材讲究,为宋代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之典型。购得于江西。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信息解读:

   1、五代及宋初的砚式主体上是围绕唐代的凤字砚(箕形砚)进行变化,最后发展出了宋砚最有代表性的砚式——抄手砚。宋代石砚中最多此制,砚背挖空,既轻且稳,手可抄入,方便取置。宋代造型艺术普遍有一种与唐代圆润肥硕风格反动、追求清瘦简洁的倾向,砚台风格也是如此。在大部分时间里,宋砚整体艺术风格趋向轻薄,崇尚线条感与冷隽感,简洁明快。典型如中期抄手砚,往往整体造型瘦挺,线条硬朗流畅、雕刻简洁有力,交界面转折干脆利落,犹如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给人以一种清瘦飘逸的味道。这时的抄手砚在整体造型与墙足制式上,往往上宽下窄,砚堂纵看多有明显坡面,横观常有微微呈弧状凸起,周边勒线干净利落。

   2、宋代抄手砚的砚面在前期基本上保留着唐代的凤字砚(箕形砚)的样式:围三阙一,在砚尾敞口,没有围挡,不封口。但发展到了后面,就出现了砚尾有横档,四周齐平的式样。该砚就是典型。这种变化的发生时间大体在北宋末年。

   3、用材为龙尾歙石。个人感觉,苏轼所谓龙尾砚“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理,金声而玉德”,不仅仅是溢美之词,而是完全符合古代龙尾歙石的特点。

   4、民间收藏的高古砚,由于没有明确的出土记载,往往存在一个如何鉴别与如何正名的问题。在这方面,砚界要向陶瓷收藏家特别是高古玉收藏界学习,加强对古砚的微观痕迹研究。与陶瓷、高古玉一样,出土的高古砚(也就是宋之前)有出土痕迹,传世的也有磨损、使用痕迹,在放大镜、显微镜下,其微观痕迹无可遁形,砚界要加强其研究与总结!!

   5、个人近些年注重借鉴高古玉的鉴定方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探索中深深感到,与高古玉一样,出土的高古砚也有土沁、腐蚀、凝结物等现象,也有规律可循。不过,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希望其他诸公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总结!!

 后面几张照片为该砚放大四倍后的沁色状况。大家特别注意其中上面的土沁附着物——土沁已经吸附在砚之上,形成了难以清理的“土沁钉”!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家有古砚(七十三) <wbr>宋龙尾歙石淌池抄手砚及其相关研究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枕砚斋主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