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茶,相互感知的10年

 观茶世界 2020-11-20

这是我喝茶的第10个年头,
但我却一度怀疑自己不会喝茶了。
 
10年之前,当我跨入老尤那间茶室时,一群正在喝茶的前辈齐刷刷地用质疑的眼光看着我——这小伙子是不是走错地方了。在他们看来,年轻人与茶无关。
 
带着完全空白的知识储备开始喝茶,脑子里没有品牌、没有山场、没有工艺、没有大师……我只用自己最本能的状态去感知每泡茶的香气、滋味和回味。因为敏感,老尤夸我不愧是茶乡出来的人,虽然以前没接触茶,但好像自带基因了,说的基本都在点上,只是用词不够专业。
 
当时在报社做记者时也是新手,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别人一个月能收入上万元,为什么我总是徘徊在中下水平。当我越是想着要怎么多赚稿费的时候,结果就越是不能如愿。后来,我索性不去设想每项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报酬,而仅是用我全力去把每篇稿件写好,把每个选题做好,把每次活动搞好。有时候为了一个选题,自费出差,赚到的稿费还没差旅费多。但我在过程中收获了满足感。所以穷归穷,依然很开心。大概一年后,我在报社的发展也有明显起色,可以独当一面地运营茶周刊的整体内容,收入也开始节节攀高,甚至有挺长一段时间,我的稿费一直都在报社前列。


与此同时,我忽然发现自己在福州的茶行圈里有了点小名气,不时会听到刚认识的朋友说,“哦,原来队长就是你啊,我看过你的文章。”不知道是客套还是真话,至少没有人说我不会喝茶或者不懂茶行业了。但有时我也会问,现在的我跟过去的我真的有那么大区别吗?我觉得我还是我,但在别人眼里,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
 
就像后来我喝茶,开始学会察言观色,留意这泡茶的包装、叶底、以及主人的介绍,然后适时地抛出自己的见解,赢得别人的赞同。慢慢的,品茶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我习惯性地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感受一泡茶,这个工艺有点问题,那个山场不过好……专业之余,我突然觉得喝茶变成了一种负担,怕被别人说不懂,怕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会被人笑,怕实话实说会辜负主人的好意。

做了几年记者后,传统媒体开始式微走下坡路。每个人都惶惶不安,都在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今天听说谁谁谁跳槽到哪里了年薪二十万,明天又听说谁谁谁更牛逼跳槽后年薪六十万。很快,我也找到了一个新的归宿,离开了茶行业。
 
离开的5年,其实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跟茶业界的朋友依然保持着联系。在茶桌上,我听了很多故事,也看到了很多人的悲欢离合。
 
黄劲榕女士是我想起的一位,此刻说起她并没有一丝的恶意,相反我觉得她的故事略带悲壮,对于她我是尊敬的。她因为喜好茶叶而开设了福州第一家很有影响力的会员制茶馆(至少是比较早的一批),将美学和艺术与茶道融合得生动美妙。她后来创办的易安居茶道馆以及一系列活动成为了早期的茶道美学样本,为他人所争相模仿。这样一位原本应该有更长远发展的弄潮儿后来却陷入了困顿和危机中。不敢说自己对她有多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分心了。还有很多人,因为跟风、因为欲望最后草草收场。
 

在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太多的目标、太多的欲望反而让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记得上大二时,我父亲一位朋友问我,毕业后想做什么。当时我想都没想就说,我想做广告人,开广告公司。工作后,我觉得自己拍照还可以,写作也还行,共情能力还挺好,分析归纳也不错……似乎掌握了很多技能,被笑称“一个会喝茶能写稿爱拍照搞策划的编剧”,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就像我再后来喝茶,不是用感官去体验,而是用心思去揣测。有些事好像是冥冥中就有安排,兜兜转转一圈,我终于在今年开起了传媒公司,回到了最初的那个点上。
 
但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是蹉跎过的。特别是这两年,我感觉特别难,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人生仿佛陷入一种失控的局面。明明知道有些事是对的,但就是没去做。明明知道有些事是错的,但还在做。然后我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进步,我更是焦虑不安。
 
几天前,我去福安见郑华,他是我认识的茶人里比较纯粹专注的一位。大概八九年前从外企辞职后进入了茶业。他以理工生的实验精神在茶山、茶厂沉淀了好几年,详细测试一泡茶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变量的改变会对品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那天,他请我喝了好几泡私房茶。最后一泡是半天鹞,开泡时他说:“这是我最喜欢的茶,不接受任何批判。”我知道,他这不是自负,而是多年的累积和对比后形成的自信。就像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不仅是漫画家、而且还是物理、微积分、桥牌的顶尖高手。面对别人的崇拜,他说:“我真的很厉害,比你们厉害100倍。”


在他的要求下,我仔细地感受这泡茶在不同泡次中展现的各种香气、滋味和韵味。我忘了自己有多久没这么认真的品味一泡茶了。每次喝茶,即使是很顶级的茶,心里也在想着事儿,而那个晚上我忽然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陷入失控的状态。水以为沙漠是它是宿命,而如果它化作水汽,再变成云,它就能跨过沙漠。陷入失控,是因为我们热衷于跟别人比,却忘了自己的属性,忘了沉下心来去做对自己最重要的事。
 
那个晚上,我在不懂半天鹞的情况下,忽然喝懂了那泡茶。不是每一泡茶都需要拿去跟别的茶做对比的,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即使是同一泡茶,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泡法、不同器皿、不同水源泡出来的滋味都不一样。郑华说:“你只需要用心感受这泡茶在每个环节是否都将该有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很巧,喝懂这泡茶的时候,我刚好工作第10个年头并且又回到了职业的原点。前几天看到蔡志忠的视频时,他刚好根据自己的规划在少林寺剃度出家,法名“延一”,意味纯粹、简单。



【版权说明】
原创图文,欢迎直接转发。其它需求,敬请留言。
  图/文  | 孙鹏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