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心抗疫|我的“战疫”日记

 书香园林读书会 2020-11-20

我的村口“战疫”日记

作者:郭杨 应急处

编辑:魏琦

(一)

      4月14日,晴,我们组在马坊村口“战疫”第十四天。今天上午,局办高士武副局长,人事处杨博处长、工会侯雅琴主席深入马坊村下沉点,看望一线参与防控工作的下沉干部。高士武副局长详细询问了下沉组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暖心地询问了下沉组员的身体状况,并嘱托大家在完成防疫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注意防晒、保证休息,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完成下沉防控任务,还带来了部分防护用品。

      局领导的亲切慰问,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坚持制度,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热情服务,积极为村里的防疫工作献计献策,履行好防控工作职责。我们将不负局领导的嘱托,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敢于担当、勇于吃苦、奋勇争先,展示首都园林绿化人的良好形象,筑牢村口抗疫防线,让党徽在防控一线闪光。

(二)

      4月15日,晴转多云,气温25℃,我们组在马坊村口“战疫”第十五天。今天,《我的村口“战疫”日记》已经写到第十五天。十五天迎春换碧桃,十五天芳草吐新绿,十五天春色满京华,十五天村口同战疫。天气从春寒料峭逐渐转为烈日骄阳,但我们组每个人的责任不松、标准不降、干劲不减,牢牢坚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守卫全村人的健康。

      每天的日记,只有寥寥数行,无法记录下我们组每个人的辛苦工作,也无法一一反应每个人的感受与体会。有限的时间,平凡的话语,也实难做到句句到位,字字珠玑。唯一想表达的是我们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唯有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坚贞,我们会继续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为马坊村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三)

      4月16日,晴间多云,气温21℃,我们组在马坊村口“战疫”第十六天。在村东北口的执勤点上,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是小汤山镇配发给各村的。党旗上印着“小汤山镇抗击疫情党员突击中队”,村里的老党员们都将自己的名字郑重的签在了党旗上面。经常和我们一起执勤的郭师傅的名字也清晰的写在其中。无论天晴下雨,不管烈日寒冬,党旗始终飘扬在执勤点上。党旗下,老党员们不畏艰险,不计回报,用他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这就是村里的老党员们,一群普普通通的村民,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村里一代代年轻人加入保护美丽家园的队伍中,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也深深的被这种精神感染。我们一起在村口战寒风,斗劲雨,一起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守卫着这片美丽的家园,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

(四)

      4月17日,晴间多云,气温22℃,我们组在马坊村口“战疫”第十七天。随着下沉工作的开展,我们对这里的了解也越发深入。村里曾经有“八大庙”,包括娘娘庙、老爷庙、菩萨庙、药王庙、土地庙、东大寺、西大观、龙王庙等,目前这些庙宇已经成为历史,随着村里老人的减少,很多情况也说不清了。

      娘娘庙是村里规格最高的庙宇,坐落于现今村委会院内,目前已不复存在,所供奉的神灵也无从考证。老爷庙是关帝庙的俗称,民间常称关羽为关老爷,老爷庙的俗称由此而来。村子的西南有一座龙王庙,虽然庙宇已不在,但古柏犹存。娘娘庙向南100多米是座药王庙,规模也不大。村里有如此多的庙宇,也可见此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难怪村里老人说这里“背靠着山脚踏着川”,是个风水宝地。随着我们了解的不断深入,村落里蕴含的厚厚的历史积淀也逐渐向我们展现,加深了我们对这里的热爱和敬重,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在这里战斗的决心。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坚守和努力,保护这片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土地。

(五)

      4月18日,晴,气温23℃,我们组在马坊村口“战疫”第十八天。郭师傅是个热心人,参加村里的党员志愿服务,有时间就守在村口,替村里的防疫工作尽力。说起娘娘庙,郭师傅对那里有着说不完的话。因为那是他的爷爷、父亲看守过的地方,也是他儿时上学,玩耍的地方。执勤间隙,郭师傅饶有兴致的带我们来到娘娘庙原址,讲述这里曾经的历史。

      娘娘庙东西宽10余米,有三间半房子,正殿在中间,供奉着娘娘,东侧耳房灶台的位置郭师傅还记得清晰,还能模仿出父亲在这里做饭时的样子。西侧耳房曾经作为村里的学校教室,村里的老人们小时候就在这里上课。站在此处好像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庙南北向两进院子,正殿在前院,后院里的房子早早就没了。正殿前就是现在仅存的两株古柏和一株古楸树。两株古柏树形保持较好,分别位于大殿的左右,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大殿。北京的古楸树较少,在这里能看到一株也很是传奇。这株古楸树树干从中间劈为两半,据说是在一个雷雨天气里树干劈裂。树干已被加固支护,劈开的树干上也长出了嫩枝,显现了古树顽强的生命力。

      正殿前有13级台阶,台阶下曾经还有四颗古槐树,庙外还有多步台阶,台阶下地势较低,曾经周边几个村子雨水汇合在此,再流入温榆河。目前这处低地已被垫起,成了村里的大街

      师傅详细的描述着这里的样子,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还是原来的样子,也渐渐把我们带进了他的记忆。香烟缭绕的大殿,娘娘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院子里学习、嬉戏的孩子们。从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对这个地方无限的热爱,也寄托着他浓浓的乡愁。村里对古树的保护,对往事的共同记忆,也承载着全村的乡愁。这种乡愁融入了水土,养育了一代代村里人。

      我们在执勤之余,也细细品味着这里的历史,守望村里的人们,感受着这份乡愁。这加深了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让我们更加鼓足精神,为村里的防疫工作贡献力量,守卫村民健康,也守卫这份浓浓的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