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履霜操》/尹吉甫

 zqbxi 2020-11-20

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

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

字面含义

履霜 :踏在霜上预知寒冬的到来。比喻目前的迹象提醒对未来要有戒备:戒履霜之渐,以免祸患。

操 : 操 cāo 拿,抓在手里:操刀。操觚(手持木简,指写诗作文)。操管(执笔,指写作)

古乐府琴曲名

《琴操》曰:"《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

后为乐府诗名,北宋范仲淹一生只弹奏此曲,故人称范履霜

《履霜》一曲今何在?

自我在一年多以前在博客上发了“《履霜》一曲今何在”等的博文以后,许多朋友给我给留言,希望我能公布相关的资料,其中有浙江桐乡的范氏后裔范矛彧老先生,多次来电鼓励,希望我写写发现记。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和范希文相关的旅游部门,然而他们更多是出于赚钱而不是文化,所以我一直没有回应。我把写成的相关论文投给相关的杂志也大都石沉大海,可见这社会真正关注学术文化的人还是不多的,大家更关心的是短期的商业利益。

近日范先生又来电话说可以把博文文章推荐给《范仲淹研究》季刊,让我稍作修改。

其实我在琴学文化上的发现不止是《履霜操》,《履霜操》不过是我在研究孔子和《诗经》弦歌时的副产品。

从一九八五年进入大学中文系开始,我就一直想学习古琴,但是因为经济和师资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但是我先从理论着手,自学了减字谱和工尺谱,自己也很关注古琴学术方面的信息,也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本和音像资料,十年前我买了一把练习琴,想自学,因为太难,没有摸几下就知难而退了,因为我知道当时在古琴上有成就的大家几乎都是世家出身,象我们这种业余爱好者是不可能有多少成就的,于是我把古琴搁放了十年。好在我的兴趣爱好很多,后来我把精力都放在了书画、易经、理财的研究上,也是机缘巧合,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发展的速度太快了,以前师徒口耳相传的学艺的传统现在正在被电视和互联网打破,于是我从书店和网上找到许多学琴的视频材料,于是我又来了兴趣,化了半年多时间自学了《阳关三叠》《秋风辞》等简单的曲子,等我进入了门内,我才发现其实现在许多琴家的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并不高,而学古琴是最需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的,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道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乐器。比如电视里有一位广陵派的老师把打、摘的方向都说错了,还有许多老师把大指的“尸”叫劈,实际上应该叫“擘”,而且好多现在古琴的入门书上都是这么说的,其实老一代琴家的书上基本上是没有这种低级错误的。

随着我的琴艺的进步,我觉得仅弹别人弹过的曲子没有什么意思,我能不能弹一点别人从来没有弹过的曲子,或者自己打谱一些古曲,这样弹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至少别人也听不懂。当初我学琴的目的并不是成为演奏家,纯粹是出于对古人风雅的想往和敬仰,因为本人的兴趣太广,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技巧,但是本人一直有个宏愿,要传承中华的文化绝学。这样想着,我就想弹什么曲呢?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的中文专业相关的琴曲,当然第一个就是孔子的曲子,结果一查史料,孔子所弹的曲子只有一个《陬操》现在据说是失传了,还有就是《诗经》和《楚辞》的弦歌,另外我还知道范仲淹常弹的《履霜操》也丢失了,至少现在的琴家都没弹过,于是我又重新开始了寻找这些古代乐谱的征程,不找不知道,一找就发现了一个宝藏,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我从山海般的的古籍孤本中找到了并考证出了司马迁所说的孔子所作的《陬操》的弦歌曲谱以及范仲淹常弹的《履霜曲》演奏谱,发现了被认为散佚了两千多年的《诗经》的最早的十首汉魏时期留传下来弦歌曲谱,其中包含《国风·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五首,《大雅·文王之什》中的《大明》《绵》《棫朴》三首,《鹿鸣》篇,使得孔子删编《诗经》中记载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场景以及宗庙祭祀的礼乐状况能够再现于世。

《陬操》曲谱我已在网上公布,也曾在小范围内弹过,所以最近陕西一位导演来电话询问情况,希望能无偿提供资料,我当然没有答应。其余作品目前正在打谱研究中,不便说太多。为此本人撰写了“发现传为孔子所作的《陬操》曲谱”、“发现《诗经》等被认为失传的弦歌曲谱”两篇未刊之文,详细加以考证释解,并寄给了相关杂志。

回到《履霜》上,《履霜》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是其题目,因为这时我正痴迷于《易经》的象数理占,“履霜”一词源自《易经·坤卦》中的“履霜之戒”。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意为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因为霜乃冰之先兆,故寓意防患未然,晓以自警。同时坤卦又讲厚德载物,为臣之道,讲谦逊和包容,黄裳元吉,即古代君子或现代二把手的处世学问。

陆游《老学庵笔记》曰:“范文正公酷好弹琴,唯有一曲《履霜》,时人故号范履霜。”陆游《剑南集》中亦咏作:“酒仅三蕉叶,琴才一履霜。”

为什么范仲淹只弹《履霜操》呢?此曲现在是否留传下来了呢?

这第一问,因为我懂得了“坤”卦,所以我认为这和范的生平经历身世和《履霜操》的内容有关。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一说生于苏州,一说生于徐州。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履冰(?—689)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进士,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学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曌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既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范履冰生于唐朝初年,正是武则天满怀雄心壮志,想要掌控国家大权的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武则天积极网罗人才为自己称帝服务。她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从皇宫北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这样,在朝廷担任小官吏的范履冰因才学出众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武则天的“北门学士”之一,不仅为武则天称帝鞍前马后制造舆论,更为武则天治国安邦献计献策。

公元689年,武则天任命范履冰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朝宰相职位的一种)。一向谨慎行事的范履冰从幕府走上庙堂之后,凡事都要揣摩圣意,即使是执行《建言十二事》(武则天根据“北门学士”的建言提出的一个政治纲领),范履冰也要呈上细则,以求武后恩准。虽然范履冰行事如他名字那样,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是,即将称帝的武则天对于将她送上帝位的功臣却始终抱有强烈的猜疑心。为了显示自己政令的清明,武则天在称帝前后,无辜诛杀了很多大臣,“北门学士”被她诛杀殆尽。当然,为她登基继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范履冰也在被诛杀的大臣之列。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2001年春天,辽宁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村农民范垂铎家发现了范仲淹家谱。从家谱“序”上可知,范仲淹家谱可溯至唐朝丞相范履冰,范履冰生二子(上面史料说是三子):长子冬芬,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远,远生隋,隋生梦龄,梦龄生赞时,赞时生墉,墉是文正公范仲淹之父,生三子,范仲淹为范墉第三子。

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山东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他在博山的醴泉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都(今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仲淹相约十年后迎母以奉。在南都应天府书院,他 “昼夜苦学 ”,过着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就这样他在南都应天府书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提前五年实了他迎母以奉之愿望。做官后,范仲淹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古琴曲《履霜操》,相传西周吉伯奇公所作。这个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在琴曲上,凡是带有操字的琴曲,基本可以追溯到春秋和战国时期,如《文王操》《龙翔操》《古风操》《遯世操》《越裳操》等。

西周太师尹吉甫公(前852—前775,尹吉甫,西周尹国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又名尹,称尹吉甫。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他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当时的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据说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他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周幽王听信谗言,诛杀了他。

尹吉甫有长子伯奇,次子伯邽。伯邽是后母所生。继室想立伯封为嫡,于是就想办法陷害伯奇,对吉甫说伯奇对她起了淫心。吉甫信以为真,于是把伯奇逐出了家门。

文学上有掇蜂遭谗一典,据东汉蔡邕的《琴操》卷上载:尹伯奇母死,其父更娶后妻,生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后妻曰:‘试置妾空居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后来真相大白,“吉甫乃收伯奇,射杀后妻。”

伯奇离开家到了野外,“编水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他清晨踩着寒霜,悲叹自己无罪而被逐,这《履霜操》的文辞是这样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后来周宣王出游,听到伯奇弹琴作歌,曰:“此孝子之辞也。”随宣王出游的吉甫亦听罢感悟,于是杀死了他的继室。伯奇冤屈得雪。而《履霜操》也成为名曲。

后来的文人以《履霜操》作为题目拟作很多。如:

《履霜操》(唐·韩愈)

尹吉甫子伯奇无罪,因後母屡进谗言而被逐,自伤作《履霜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全唐诗·卷23—14》)

听《履霜操》   (北宋·黄庭坚)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我以岁莫起视夜兮,北山饮予斗柄。幽人拂琴而当予,曰夫子则锺期,尝试刳心而为之听。若有人兮亦既修,宴衽席之言兮不知其子之齐圣。嘉孝子之心终无已兮,不忍忘初之戒命人则不语兮弦则语,客有变容而涕洟,奄不知哀之来处。悲乎痛哉!葛屦翦翦兮絺綌凉凉,衣则风兮车上霜,天云愁兮空山四野,竭九河湔涕痕兮,忽承睫其更下。嫠不忧其纬兮,恤楚社之不血食。尽子职不我爱兮,终非父母之本心。天高地厚施莫报兮,固自有物以至今。雉雊鸡乳兮,麋鹿解角天性则然兮,无有要约。哀号中野兮,於父母又何求。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声。恐亲心为动兮,是以有履霜之忧。古人之骨朽矣,匪斯今也。蹙然如动乎其指,浩然如生乎其心也。声音之发,勾其深也。枯薪三尺,惟学林也。

《履霜操》(杨维桢·元末明初)

霜鲜鲜兮草戋戋,儿独履兮儿宿野田。

衣荷之叶兮叶易穿,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

嗟儿天父兮天胡有偏,我不父顺兮宁不儿怜。

履晨霜兮泣吾天。

《履霜操》的古琴曲的琴谱是流传下来的,而且传承有序,并且有琴歌和独奏两个体系的版本。那些说失传的人是想当然,但是此曲的独奏版本从明代中期以后就少有人弹了,因为此曲比较长,大概十几分钟,而且要求的演奏技巧比较高,乐曲包括十段,每段有小标题,分别为大弁,小弁,掇蜂遭谗,怀惧逢怒,号于中野,晨朝履霜,暮结草庐,编荷而衣,采荇而食,减枵投泽。兹选首尾两页以证。目前本人正在打谱和翻译过程中。

我对《履霜操》的研究兴趣先是从文辞典故开始,进而扩展到乐曲的。据我的初步研究,《履霜操》是中国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少有的几首有案可稽的古曲之一,主要属于儒家琴曲的体系,多在士大夫中传承,早期可能还经过了孔子等孔门弟子的加工改编,到了唐宋时期就形成了两大系统的版本,一是较短的歌曲版(琴歌),这个比较简单,已故的王迪女史已经把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打谱翻译出来了,网上也有演奏版,见下图,其歌歌词就是采用的韩愈的,我认为这是唐、宋、元时代的作品,后来还有一些属于同一体系的衍生版本,这是属于明代的,这应该不是范仲淹的弹奏版本,因为史书记载,范仲淹的琴艺水平应该是较高的,而这一体系的琴曲演奏技巧并不高。二是较长的古琴乐曲演奏版(独奏曲),这是我现在发现的已被认为失传的《履霜操》,前者出自《谢琳太古遗音》,后者出自《XXXXXX》琴谱,目前尚没有琴家关注演奏过,我试着在打谱。暂时只能说这么多了,说得也够多了。

据载: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 ,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本人在杭州韵和书院演奏相传孔子所作的《陬操》场景

我发现的范仲淹版《履霜操》首尾两页

疏得陬操添新曲,谱研履霜续文正。乙未孟春余研解千古之谜有此联句。

雉朝飞操/韩愈

(牧犊子七十无妻,见雉双飞,感之而作。本词云: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游兮山之阿。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

雉之飞,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气横出。当东而西,

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嗟我虽人,

曾不如彼雉鸡。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作者介绍

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西周时期尹国人,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遗物有"兮甲盘",曾有子伯奇、尹伯封。尹吉甫晚年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但周幽王不但不纳谏思改,反而任用奸侫之人,做倒行逆施之事。尹吉甫气愤绝望之余,被迫辞职还乡,于78岁抑郁而逝。

人物经历

尹吉甫,尹姓、兮氏,字伯吉父,他曾辅佐三代周王朝的天子,尹吉甫是尹氏、吉氏的太始祖,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

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继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周宣王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被封为太师。

但是在《幼学琼林》则提到了尹吉甫听信后妻不实之词,放逐自己儿子伯奇的故事:"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初学记》说:"琴操,履霜操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尹吉甫之子也。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而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尹吉甫听信后妻,将儿子伯奇赶出家门。伯奇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而被赶出,就在被赶出的这天早上就这路上的寒霜,写成了琴曲《履霜操》。

这《履霜操》是这样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房县民间有着大量有关尹吉甫的鲜活生动的传说故事,更有大量翔实的文物遗迹。有关尹吉甫的遗迹,有多处,其中为祀祠尹吉甫而修建的石窟"青峰宝堂寺",大门用方石雕刻,寺中精美的石门、石窗、望柱、挟栏等就在绝壁上雕凿而成,寺内供奉着尹吉甫的石像,其像手中还握着一个大毒蜂。(另有传说)寺前有八间木雕结构庙房,还有高大庄严的龟驮碑,有二遵高浮雕龙凤碑、凤帽,都是远古御碑。清朝又两次扩建。有一巨立碑记。首句就点到说:"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之佳城(佳城指古墓地)……"有关尹吉甫的传说故事在房县经群众口耳相传,世代不绝,与相关遗迹交相映证,特别是与尹吉甫有关的多处天官坟在房县的传说,更为生动传神。

在房县民间诗经民歌传唱从古到今,流传甚广,全县东、西、南方八个乡镇中大批农民能够用不同形式歌调唱出诗经"关睢""伐檀"等多首《诗经》诗歌。一篇《诗经》作者的故乡仍在传唱《诗经》的文章,曾经轰动大江南北,响彻海内外。

民间推崇

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的故土有着大量的尹吉甫的文化遗存。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相传曾降龙伏虎射雕,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后来一直成为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唐代时期尹吉甫被朝廷追封为"忠勤廉谨天尊",在历史上房陵历朝历代官员也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诗房陵,葬于青峰的历史事实,更是为了启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样。

通过民间流传的尹吉甫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对于尹吉甫的崇拜,也可以看到历代统治者对尹吉甫的推崇,尹吉甫已经成为了"忠义"的代表性人物。

人物后裔

按相关谱牒以及文献资料所记载,尹吉甫有两个儿子,此二子同父异母,庶长子名瑄,字伯奇,秉性淳朴,为人至孝,却因后母屡进谗言而被逐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伯奇居冯翊后孝行弥笃,以父亲吉甫名讳中的"吉"为氏,其后裔乃形成冯翊吉氏,而冯翊是汉唐时吉氏之郡望。嫡长子名球,字伯封(又作伯邽或伯邦),则以父亲的官职"尹"为氏。尹伯封后来跟随周平王东迁获得了封邑,称"尹邑"(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东南部、宜阳县西北部),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吉甫后裔的尹氏在约有200万人口,占尹姓总人数的65%,尹吉甫后裔中的尹氏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有:57世尹思贞、65世尹崇珂、70世尹焞、78世尹景贤之子鼎福、鼎禄、鼎初、鼎祚。

历史评价

尹吉甫兮氏名甲,字吉甫,尹是官名,称尹吉甫;成为尹姓的主要来源。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名臣、贤臣,用后世通俗的说法,可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当时北猃狁入侵宗周,进攻到了泾水北岸,形势相当吃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取得胜利,反攻到太原,并在平遥一带驻防。尹吉甫还曾奉命在成周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铜器兮甲盘,记载了尹吉甫征伐猃狁有功受赏及向淮夷征贡赋。《诗经六月》也详细的记载了尹吉甫伐猃狁之事。

尹吉甫和《诗经》很有些关系,《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象《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诸篇。谢安石曾曾问他那位咏柳的侄女谢道蕴《诗经》何句最佳,道蕴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更新的说法是《诗经》一言以蔽之是尹吉甫一人所作,持此说的好象是台湾的李辰冬先生,他作了一本《诗经研究方法论》,认为"三百篇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三百篇篇篇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如果李先生的说法成立,尹吉甫可不是率尔操觚,而是比屈原早五百年的大诗人。但李先生的说法仅是一家之言,和《诗经》是民歌总集的传统说法相比,显得单薄,不好轻信。

尹吉甫也有不能让人首肯的地方。曹植《贪恶鸟论》云:"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黍离》有句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对父亲尹吉甫的哀怨溢于言表。不过,对《黍离》诗的这种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吉甫曾作《大雅·烝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还有《大雅·嵩高》、《大雅·江汉》、《大雅·韩奕》等诗篇。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宣王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如《大雅·烝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宣王君德有失也,仲山甫则能补之"。又如《大雅·嵩高》文中对宣王含有讽意。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宣王的"功"与"过",对其作了正确地评价。吉甫的诗对于历代进步诗人影响较大。

出生地

关于尹吉甫的出生地,中国有三种说法。一说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房县青峰)人,一说古蜀国江阳(今四川泸州石洞)人,另一说是西周封钜(今河北沧州南皮)人,已确认吉甫为房陵人氏,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食邑房,卒葬于房。

中国湖北人说尹吉甫是西周房州青峰(今湖北十堰青峰)人的依据是------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的《方舆胜览》中就说尹吉甫为房陵人。尹吉甫死后,葬于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嘉靖间,知县夏维宁为其专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县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镶嵌东门城楼。唐朝时期和明朝时期以及清朝时期湖北省地方志《郧阳府志》中都记载说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留有历史遗迹在。而清代贡生张开隐也有咏房州青峰佳景云:"记得房陵古号州,青峰更见景多幽。山为文峰峦环绕,寺有清泉水长流。同治年间仙佛在,尹公墓侧断碑留。"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现仍有《诗经》诗句在湖北一带盛传。

中国诗经过学会会长、河北师大教授夏传才先生说:"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重臣,于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业,是对华夏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又是确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诗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诗保存,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艺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要早四百年。论先后,中国诗史应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湖北省房县为籍里,可考可信。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原典,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尹吉甫是房陵人而不是古蜀国江阳人,河北南皮县、山西平遥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性的墓,四川泸州之说系误传。湖北省房县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乐歌的结合,以及与尹吉甫相关的民间传说,很有价值。"

中国河北人说尹吉甫是西周封钜(今河北沧州南皮)人的依据是------尹吉甫在沧州南皮今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于河北沧州南皮县城东3公里处,现墓封土很小,墓碑现存于县文保所。文武兼备,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贤臣,死后葬于此地,专家多次考证,以及有关史料研究表明,该墓是南皮尹氏家族协商决定筑坟,集资复立墓碑只是为纪念尹吉甫而修建的纪念性墓。1982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四川人说尹吉甫是古蜀国江阳(今四川泸州石洞)人的依据是-----陈鑫明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石洞》一书中称,早在西汉,杨雄就在《琴清音》中记载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尽后,吉甫抚琴追思的故事。东汉文学家蔡邕,则对吉甫弹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题解。 到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3"江水"中,记述江阳县(泸州古称江阳)时,抄录了西汉文学家杨雄记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惨遭遇,这是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尹吉甫为古蜀国江阳人的最早记载。抚琴台遗址"琴台霜操",乃古泸州八景之一。

此外,陈鑫明还考证出,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纳溪区丰乐镇有尹太师夫人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谱及各种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这些都可以证明,尹吉甫是泸州人,但是泸州除尹吉甫遗留传说以外,并无其他历史遗迹,因此,尹吉甫也不是泸州人。

湖北省房县史志办负责人邹主任表示,尹吉甫是房县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争议"。邹主任说,早在10年前,全国诗经研究专家就确定,尹吉甫的出生地和安葬地均在房县。"我们这里有尹氏宗祠、族谱和墓葬等文物遗址,并经过国内众多的诗经研究专家确认。尹吉甫出生在房县,安葬在房县,已成为史学界公认的事实。"

湖北、河北、四川、三省都留有尹吉甫的历史记载和遗迹,尹吉甫在各自的地方都小有名气,三个地方都认为尹吉甫是是各自地方的人,没有任何正史明确记载在历史上有尹吉甫这个人,所有的依据均为尹吉甫死后2000多年的地方志,都有人为编造和虚构的嫌疑。

学术研究

研究过尹吉甫的主要学者:晚清的李南金、胡壁,1980年代台湾著名的文化学者李辰冬,21世纪中国大陆的著名青年学者、作家、文化专家金久皓,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文化学者夏传才, 河北研究人员杜志勇等。

台湾著名的文化学者李辰冬先生毕生研究尹吉甫并认为诗经是尹吉甫一人所做轰动世界,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认可,因为《诗经》中许多作品产生于尹吉甫死亡之后平王到春秋中期。人死了,怎么还能作那些诗歌呢?这是尹吉甫的学说受台湾学术界反对的根本原因。不过,这件事情证明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专门研究尹吉甫,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李辰冬最后的结论虽然错误,但他开始了台湾学术界的尹吉甫研究。

大陆的著名青年学者、作家、文化专家金久皓先生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尹吉甫的文章,最早发出"尹吉甫到底是哪里人?"的疑问,而引起全国人民对尹吉甫的关注,引起全国新闻单位对尹吉甫的关注,使得尹吉甫在世界的地位得到提升,金久皓教授研究尹吉甫的多篇作品成为"标杆性"文章而被世界媒介和所有研究关注尹吉甫的人大量引用,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香港台湾的许多媒介引用的其实都是金久皓先生的见解和话语表述。网络上有许多文字假借金久皓教授的名誉进行传播。据说由于受到著名青年学者、作家、文化专家金久皓教授作品的影响,湖北作家郭光林父女创作出版了第一部反映尹吉甫的长篇剧本《尹吉甫》,金久皓教授为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吉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现今研究尹吉甫的带头人。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籍文化学者夏传才先生以发表论证:"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你们调查的材材可考可信。二《南》是西周推行文王之化的乐歌,当然会广泛地推行于尹吉甫的采邑,并深入民间。你们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乐歌的结合,以及与尹吉甫相关的民间传说,很有价值。"的言论而声名大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