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食,使四鸟”“有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吴字很象一个歪着脑袋奔跑的猎人形象,上边一个圆圆的“口”,下面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躯体,也很象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这应是吴的最初来源,按最大概率推断吴姓来源于姜姓,那吴国或者虞国在黄帝时代或更早之前应被称为黑齿国,蚩尤应当是被吴人称为帝俊的,是部落首领,是吴人共同的祖先。推断吴人祖地黑齿国应当位于现如皋海安一带。 《如皋文化遗产之邗沟上》中对会盟原、邗沟、郧,相互进行了印证,基本可以确定公元前486-483年前发生吴王开邗沟,攻齐国,在郧进行会盟的事实,而且《辞海》中郧也对这一史实进行了确认。那按《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十三年(公元前483年),吴召鲁、卫之君会於橐皋”。即可推断如皋古名就是“皋”,而非安徽省巢湖市西北柘皋镇。 故本文进一步用吴记载的皋,窥斑以知豹,厘清郧、邗、郯、海阳、东阳、东海等如皋及周围地区曾用名的演变过程。 按照对各类曾用名及主管州郡方位描述,发现郧、邗、郯、海阳、皋、东海、东阳均指向古代繁华的如皋港及以北地域,古扬州图将郧的地界标注为邗沟以东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区域(后简称为淮东区域)。因吴、鲁、卫会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吴、鲁纪年得以印证确认 “皋”、“郧”,就是会盟之地,即是如皋当时的所称。而150年后的公元前332年楚威王时期又称此地为海阳,再过13年的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旧址置广陵邑,按下面的推断邗城可能就在古如皋港周边。本文通过考证如皋各种名称的变化,反证如皋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各朝各代争夺的皋地。 一、东海郡向汉朝江都国的演化 秦朝分封三十六郡无法考源楚国的海阳与广陵所属何郡,按《廣韻》(禹貢)时属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秦汉时东海郡(又称郯郡)包括广陵、东阳、郯县等。按对三国“陈矫”的解释,其出生在东阳县(现如皋),那如皋在东海郡中应即为东阳县。故可以认定东海郡即为时如皋的主管之地,区域即是指淮东区域。秦向汉过渡时,项羽又将原楚国故地东海郡更名为东阳郡,并凭江而都,自封江都国,始有江都之称,最终因垓下之战兵败,以不肯过江东自刎而终。 再说江都国的吴王濞。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后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也有一说封国为江都国,吴国或江都国兵败后被废除),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按《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这三郡为东阳郡、鄣郡、吴郡。按《汉书·地理志》:“东阳郡,富陵,莽曰虏。东阳,播旌,莽曰著信。海陵,有江海会祠。莽曰亭间。舆,莽曰美德。堂邑,有铁官。乐陵。侯国。广陵国。高帝六年属荆州,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莽曰江平。属徐州。户三万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万七百二十二。有铁官。县四: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比,并得鄣郡,而不得吴。莽曰安定,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高邮,平安。莽曰杜乡。”时定国都应称江都,即广陵一带,按推断应位于长江南北向段中间位置。这个位置应当才是历史中广泛定位的江东之江。 为何汉主刘邦反而惧怕江东人,因为江东是吴人的故地,吴人特别骁勇善战,而且有舟船之大器。也可推断秦国为何封地没有此地了,因为江东之地即为吴地,秦国并没有完全拿下,反而成为楚国项羽反秦举旗的地方。这也为后汉之后,吴又很快单独成国的原因。 二、如皋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称呼 (一)为什么吴称如皋为皋。因为皋这个字来源很古老,吴人祖先按目前宗谱记载,可追溯到周太王大儿泰伯三让的故事。但皋是吴的故地还得从黄帝东征说起。 远古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黄帝东征,他是最厉害的对手,因为他处于东方,船的使用,让其很难对付。故黄帝取胜之时,蚩尤会使用特有装备--船向吴越一带转移,寻找新的立足之地。因苏州、浙江均发现了7500年前的古船,故按此推断,蚩尤应为吴越人始祖,黄帝取胜之后,蚩尤后代向吴越转移,形成或丰富了古老的良渚文化。之后为讲究正统,吴人用三让一说,以周朝正统为其光耀门庭,始承认自己为炎黄血统。 但无论是蚩尤还是泰伯向江南迁移,都无可否定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从东南极点港口向南撤离的。黄帝东征到如皋,其子少昊诞生在这里,故其号带地名为少皞,可知黄帝之前,本地即有“皋”之名,而且被吴人所知。吴人为何称如皋为橐皋,橐是指口袋型,皋是指海边高地,而口袋型的海边,非如皋莫属,而以吴人描述得更准。故推断吴人是蚩尤之后,而祖居之地或故邑之城极有可能在如皋。也佐证了吴(越)人在炎黄及周朝与中原人的对立状态,并延承至后朝。 黄池会盟印证吴周的对立历来已久。吴国征服越国后,成为东南无与匹敌的强国,遂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夫差趁齐景公新死,伐齐,在艾陵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军沿水路北上,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争中原霸主之位。”。《东周列国志》记载晋提出吴先歃的明确条件:吴必须去王号,称公。于是夫差去王号改称“吴公”,主盟黄池大会。会盟过程中吴人放话:“于周室,我为长。”晋人反驳:“于姬姓,我为伯”,可知吴周不同族。 (二)为什么楚称如皋及周边为夏州海阳。经查阅,夏州在汉以后各代东部的地名从末出现,但《山海经.大荒东经》提及夏州,故夏州海阳应解释为,海阳是中原板块东南极点的一个州,同时也表明《山海经》作者很可能为楚国人,因为屈原词作中有很多引用。按表述那相当于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应该也是泛指淮东地区。同时也影射楚国与吴人在海阳之地的争夺,形成吴楚势不两立的世代恩仇。海阳取名于海之阳,即海的北面,唯有如皋具有过这种地理位置。后来的东海之阳,名为东阳,也是这样而来。 (三)为什么鲁称如皋及周边为郧。周武王驾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伯禽就国,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而少昊之国从少昊的字号推断即为皋地,少昊之墟,按道理即为鲁史中记载的少褅,按推断应在海安市南莫镇青墩周边。周公为何要特别交代伯禽到封国的事宜,因为他知道这是吴人故地,淮东地区和如皋对于吴人和中原人来说不亚于耶路撒冷对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所以要再三叮咛。而且《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一年》说明鲁国记载“巢、郧、少褅皆卫地”也是因为黄帝或周人夺吴人故地而心虚,需要特别说明此地是属于周的分封之国。而郧是鲁国最早的受封之地,因为不敌南方强吴,才向北征讨徐戎,过徐州到山东后,才立国于山东。这也反映在吴与齐战争的根本性诱因。所以才会有“艾陵之战”,吴国用船从海与邗沟以水运方式攻齐。 解读“望吴圣迹”。传说,有一次颜回和孔子上泰山,孔子望着远方说:“我看到吴国东门外系着一匹白马”。然后问颜回:“你看到了吗?”颜回回答得好,他说“看到了,还看到栓马的带子哩”。从此此门成为泰山的望吴胜迹。为何公元前493年,时年58岁的孔子,要登山望吴呢?因此时吴已对淮东之地完全掌控,而淮东之地却是周王朝分封给伯禽的故国。为何孔子望吴?他在泰山顶思绪万千啊,无可奈何啊!为何叫圣迹?因为少昊之墟(少褅)在吴地啊!如果用罗盘测量,泰山与青墩与故如皋港成西北与东南直线走向,也进一步助证少褅就在青墩一带推断。而孔子看到那匹白马是否就是《西游记》中所说的,东海龙王之子白龙马呢? (四)为什么秦又称如皋及周边为郯。公元前485年,吴与郯、邾、鲁等国组成的联军与齐国的艾陵之战后(本部分引用吴子辉《扬州建置笔谈》),先于公元前483年与卫、宋、鲁在如皋会盟为称霸中原先行磋商,未取得成果。可知卫城为郯,宋城为邾。《元和郡县图志》载,秦灭楚国后置陈郡、薛郡,后分薛郡置郯郡,而后改称东阳郡,领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凌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12县。可知西北至郯,东南至郧所组成的区域,在秦后被称过郯郡和东阳郡,郡治称郯时在郯,称东阳郡时就在如皋海安一带。 (五)为什么又称如皋及周边为邗。根据史籍《左传·索隐》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解释为邗城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按道理如皋周边已被封给了鲁国,而邗分封仅仅是传说。周穆王在位,他出征西戎,在今甘肃一带,与西戎血战,后方空虚,当年,商王帝辛在位,商军主力出战东夷,也是后方空虚,被周人偷袭得手,于是,此时,徐国君主徐偃王,也趁机起兵,以徐国为首的淮夷、东夷四十国,大举造反,进攻周人的东都雒邑。周穆王平淮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为由,“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故推断,邗国应为东夷造反之国。时东夷之地的故主吴人的势力回归故地,且将如皋周边定名为邗国、晋国、应国、韩国,并与穆王交战,这样解释方为合适。后吴闾阖和吴夫差并了邗国,极大可能是其自行合并的,极小可能是攻占取得,邗之名应为吴人所取。案由他们说干将为吴国人。所以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邗城,这一说法有误,因为有正史记载最初的鲁国即少昊之国封给了伯禽而不是姬邗叔。 “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典籍《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本文认东南濒江处即以如皋港为中心的如皋海安一带才是邗国。其被吞灭后,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干将即生于原属古邗国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百度.邗国》:“邗国北与淮河下游的赢姓小国淮夷接壤,东临大海,南隔大江与吴国相望,西与宗、“群舒”、六、英、梦等为邻”这里解释的邗国与郧国高度重合,北为淮河下游,南与吴相望,东为大海,西因为距离较长,故与多个部落相邻。而且后人有诗,吴楚分界是此沟,即是指吴夫差南北邗沟,更明确了邗沟以东之地为吴人必争的故地。 综合以上,可知周朝称淮东区域为郧,而吴人称为邗,始知郧与邗均指向同一个地方,而通过地图的标注,可推断邗、郧之城邦在东南极点如皋港周边区域。吴人不引用周朝的封称,就代表春秋以前吴人在黄帝到夏、商、周各朝各代长期与中原处于对立状态。故,皋、邗国之名皆出于吴人。 那如皋的如又何来,很可能是将吴皋吴皋,说成了如皋而已。 三、吴人书写了本地历史更书写了中国历史 吴人与如皋这块神奇的土地有挥之不去历史关联,吴人历史占据中国的历史半壁江山。除了远古时期,因如皋海安南面临海,有多个天然良港,古吴人发明了船,并以此为探险原点,航行到了苏州与浙江一带,形成或丰富了良渚文化,建立东方强大部落,让如皋海安成为华夏最为早期的文化发祥地。 1.夏商周时期,吴人传播文明。在远古的夏朝末期,因上游雨水减少,黄河大幅度减少水量,河床裸露出地面,郑州向东形成了丘陵,后被历史记载商丘,天赐了大批良田,吴人带着扶桑的种子,撒满了这200里的黄泛区一直延至入海口,被史册称为“穷桑地带”或“空桑地带”,这一地带成为桑梓良地变为古吴人新的故乡,吴文化与中原文化初步融合为华夏文明。而经过蚩尤的失败,古吴人痛定思痛,补上畜牧、冶炼、制车等技术,赶上了与对手的差距,依仗农耕民族快速繁殖人口优势,对夏朝的羌人展开反攻,并取得了最终胜利。很明显周称吴为夷,那吴王朝的对立面,史册就称其为羌人。按商朝的官方记载,商朝人的血脉很清晰,商朝人祖居东方,以苟芒树神作为图腾,有鱼盐之利,很强大和富用,后世经商和商人的“商”即来源于此。商朝人用杀羌人来祭祖也被很明确记载,这证明吴与羌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周朝的建立,其实就是羌人或主要靠联合羌人的力量才夺取商纣王统治权。后来,对纣王的历史记载,经过考古并不准确,在正史中为保持历史定义持续、传承,并未更改而已。 2.春秋至秦时期,吴人军事才能大放异彩。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史记》记载得很清楚,不再赘述。而按清华学子赵伟国从香港文物市场拍来的竹简,通称为“清华简”的研究结果后郭峰认为。秦始皇姓赢,他的一位祖先叫飞廉,是商纣王的得力干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发动牧野之战,飞廉正好被纣王派到北方出差,逃过一劫,活了下来。“清华简”告诉我们,周建立后,飞廉逃回东方的老家,也就是山东地区,不忘旧主,暗地里鼓动大家继续反周。在山东生活的是东夷人,是与西北来的华夏人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民族,他们的祖先就是与大名鼎鼎的蚩尤的盟友夸夫。周武王去世后,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带兵东征,平定“三监之乱”,然后继续往东,把参与叛乱的山东平定了。飞廉带领赢姓族人参加“三监之乱”,作战而死。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古简继续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把参与叛乱的嬴姓人从山东迁到甘肃(今甘谷县一带)。周朝给他们的任务是驻守边疆,防御西北的戎人。秦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离开故土,在大西北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学会养马,不断壮大,最终统一六国。周灭了商,800年后,商的忠臣后裔又灭了周。历史循环往复,无比精彩。有人问,“赢”姓是秦始皇的姓,为什么现在姓“赢”的这么少?是不是被杀光了?答案是否定的。赢姓是上古原始八大姓之一,姓“赢”的不仅不少,而且很多,马、梁、瞿、费、廉、葛、缪、钟、黄、赵、江、秦、谷、徐14个姓,都是赢姓。由此可知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除了母系社会带女旁的姓氏之外,赢姓为东夷人,按《山海经》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初步推断青丘为其故土。而姜姓为淮夷人,文明早于其他地方。 3.三国时期,曹操迁吴。《江苏省通志稿》记载,曹操曾对蒋济说:“昔吾与袁本初(袁术)对军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蒋济劝他说:“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本初以来,威震天下,人情怀土,实不乐从,惧必不安。”可是曹操听不进蒋济的劝告,不体恤民情,不顾“人情怀土”,强行下令徙民。在曹操的暴力下,民转相惊恐,都纷纷逃到江南投孙权那边去了。《吴书·孙权传》:“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数十万,皆东渡江(如皋白蒲),江西遂虚。”《宋书·州郡志》:“三国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有射阳、广陵、海陵、高邮、江都、盐城等县。”在海陵县目下,还记述道:“海陵县,三国时废,是今日扬州、通州各县,三国俱为隙地。” 曹操本意是把这数十万户迁到魏国内陆去,这数十万户却偏偏都不跟曹操走,而“东渡江”跑到当时较得民心的孙权那边去了,民心向背可以说表现得十分清楚。 按如皋市搬经镇当地传说:“佘家桥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搬经西首的蟠溪河畔就世世代代生活着佘氏家族。因此处地势较高,故名佘家岱,有一座桥横跨于蟠溪河上,叫做“佘家桥”。三国时,曹操怕这些地方为东吴孙权所掠,强令民众搬走。住户中一位老者代表乡邻表示不愿搬走,与兵丁们据理力争。一会儿围来多人,兵丁无法,要老者跟他们去见上司。乡邻们怕老者去了要吃苦,纷纷将老者往家中推,表示不去。兵丁无法,拦住老者对众人说:“今天去也去,不去也去!”过来两人,架住老者就走。老者动弹不得,被拖着往前。走了几士步,这两个兵丁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素性将老者往地上一撂,抽出腰刀狂叫道:“再不好好走,就砍断你的腿!”老者横下一条心:“砍腿就砍腿,来吧……”往地上一坐,伸出双脚,“畜生,照这儿来!”这些毫无人性的东西,果然高举大刀,恶狠狠地砍来。说来也怪,突然从佘家桥上刮起一股旋风,呼地卷了过去,在老者四周盘旋。兵丁们睁不开双眼,手中刀毫无目标往下一砍,不偏不倚,砍中老者脚小姆指上,鲜血直流。众人拖着负伤的老者,发一声喊,越过佘家桥往外奔去。兵丁们这才转过神来,纷纷执刀随后追来。刚走到桥头,桥下又一阵狂风,卷上桥面,兵丁吓得闭上眼睛。等风过后,他们睁开双眼,桥中间的一搭头桥板不翼而飞,桥下是哗哗流淌的溪水。兵丁们望河兴叹,只得回营缴令,并诉说事情经过。官长听报,只道天意如此,吩咐不可声张,悄悄作罢。佘姓住户,才得在原地留下来,人们称他们“赖家宝儿”。说来也怪,自此佘姓后代,双脚的小姆指指甲都分为两半,据说中间的黑印就是大刀砍脚留下的印记。”当地的民间传说,也证明历史中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4.魏晋时期,杜预发力,吴终归华夏。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晋武帝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消耗时间和兵力,对它只是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夺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个漆黑的夜晚,杜预派遣几名得力的将领率领八百名精壮的士卒去偷袭江南的乐乡。这支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人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他们按照主帅的计谋,一方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一方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这样一来,把乐乡城里的吴军都督孙歆吓得坐卧不安,各处的吴军也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接着,杜预的这支人马就埋伏在乐乡城外,等待时机攻城。正巧,这时候有一支吴军从江岸返回乐乡;杜预的将士就乔装打扮,混杂在吴军的队伍里溜进城里,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歆。杜预设计巧取乐乡,使部下将士十分钦佩。他们都说:“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在扫清江陵的外围之后,杜预很快拿下江陵,占据荆州。接着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晋军攻打孙吴。有人对连续进军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杜预的意见终于为大家所接受,以后战争的形势正象杜预所预言的那样发展着。在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杜预,几乎没有什么武艺。《晋书》本传讲,他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在灭吴战争中,吴人最恨杜预,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兵,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杜预有大脖子病,东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西晋灭亡孙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它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 5.隋唐时期,吴两次失国于李。隋文帝扬坚与隋炀帝扬广仍吴人之后,其打下天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如皋周边地区改回祖名吴州、吴郡,并开凿古吴之地运盐水路,时隋朝时的人口及繁华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人的想象。而事过不久即被李世民唐朝所夺取。如皋唐时亦称为东海,古吴之地有李子通,乐善好施,颇有勇力,参加齐郡长白山起义军。待人宽厚,人心归附,遭到左才相猜忌,率众南渡淮水。联合杜伏威,自称大将军。大业十一年(615年),自称楚王。武德二年(619年),占据江都,建立吴国,年号明政,任用乐伯通(左仆射)、李百药(内史侍郎)、殷芊(太常卿),江南士民多数归顺。后其迁都余杭,领土范围东到会稽,南至五岭,西抵宣城,北达太湖。武德四年(621年),为扬州刺史杜伏威所败,执送长安。唐朝上台第一件事,也就是改去吴州、吴郡为东海郡,并将州治、郡治西迁,并削州为海陵县即现泰州位置,本地仅设有如皋镇。 6.五代十国时期。伪吴与吴越国。唐末杨行密在与各地军阀交战中胜多败少,江淮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这与他节用安民的指导思想有关。杨行密少时孤贫,深知民间疾苦。他“驰射武伎,皆非所长,而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无所猜忌”。打败孙儒后,他在淮南“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他初到淮南时,“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可见,杨行密刚到淮南之时,行节俭之道,而且注重对人民的招揽和安抚,重视人民的生产,并起到了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秩序的作用,后建立伪吴政权。 吴越武肃王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开国国君。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钱吴与扬吴为死乱,长时间对峙,后钱元璙娶杨行密女儿后,两家才结束对立,双吴合一。后东夷人赵宋取得天下,随即又将海陵与泰州在故地重设,开启如皋海安这块古吴之地的高度繁华与富庶。 7.宋金交战时期,由如皋向苏州等地的大迁移。按《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岳飞自宜兴整建制发兵军马万余,合欲回迁的百姓7万,可见如皋人(时为海陵人)多数迁往了江南避乱。事由杜充决黄河,引黄入淮,淮东区域变为洪涝多发之地。 8.明朝初期吴人内部的斗争,朱元璋灭张士诚。张士诚这个人,是如皋周边盐场的盐丁出身,原名张九四,这个名字可以和朱元璋的朱重八相较高下,重八者,八八也。后来张士诚携十八盐丁举事,据有吴越之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江南一带,底盘大致是江苏和浙江。张士诚以苏州为都城,改名为隆平府,建立了“周”朝。虽然是一方枭雄,然而张士诚对人宽厚,礼贤下士,故而江南士子,多依附于张士诚。城内的人心士气,都拥护张士诚。到最后阶段,以至于守城的士兵长久不得食物,往往在岗位上就因为饥饿而死。徐达多次攻打,依然无法入城。在这个时候,有人向徐达进献计策,说道以往攻城,都是六路同攻,效果不佳;不妨试之以主攻一路。正巧此时,张士诚身边有个亲信李司徒,准备向徐达投降,派人联络,徐达尽知城内虚实。于是徐达引兵从苏州的阊门攻打进入了苏州城,为打破苏州立下了头功。张士诚手下招募有十个勇士,都是身强力壮武艺高强之人,号称“十条龙”。这十个人手拿大棒出战,尽皆战死。徐达进入苏州之后,号令军士,不得擅杀一名百姓。朱元璋的另一名大将汤和从另一路进城。先前汤和因为久攻不下,故而立誓,破城之后,必屠城。而汤和军进城之后,也就这样做了。徐达闻之,马上派人携带令牌到汤和军中,宣令不得擅杀,汤和乃止。于是放开北门,苏州人皆逃往如皋这一吴人故地。 9.明清的辉煌时代,吴人唱主角。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可以看出,朱元璋家族应为吴人之后。在明末清初,后金灭华。如皋海安民间有一说为崇祯未死,带着其众多儿子举家隐居到如皋海安一带,假名冒襄。而且其有孕在身的妾董小宛被强入宫庭,并诞生了康熙。从此吴人假父夺了清朝的天下。 四、以皋为代表的古吴文化向中原及北方的传播 如皋不仅是海边高地,而且还是文化高地,为各方势力所争夺。如皋更担任过文化传播者的作用。 (一)皋文化的扩散 皋乃古语,但搜索一下“皋”,发现其在古籍中广被使用。而地名中用“皋”字的有: 1.岚皋,县名,在陕西省安康市。而其名是由郧阳县改为岚皋县的,更与如皋有历史渊源。 2.皋城,地级市,又名六安、皖西,在安徽省六安市。其地为皋陶后裔封地。皋陶,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3.成皋,古县名。史有成皋之战,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终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4.皋兰,县名,在甘肃省兰州市。白云皋,乡名,在河北省承德市。 由此可推断,“皋”是上古黄帝东征至如皋,其史官仓颉所造遗存之字,历史久远。“皋”的发音,应由吴人先祖早于黄帝之前就这么讲,此字在海边所造,广泛地在中原使用,特别是结合郧在岚皋县所使用更证明古吴文化向中原的反向传播。 推断其他白字头也应当是同期所造之字,比如泉,盐碱地的地下有淡水称为泉。比如帛,东吴的丝绸称为帛,常称为东帛。比如皂, 东吴特有的皂荚树,能让东西变白。 反观苏州在古时仍为荆蛮之地,文明是从江北传播过去的。最近张家港的东山村古部落遗址与苏州浙江一带的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方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史料称海安如皋之地为东吴之地,苏州被称为勾吴之地。 即使是这样交流,中原文化与吴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对撞在中原版块东南极地的南通,这两种文明至今还未能彻底融合,南三县市通州、海门、启东属吴系讲着古吴软语,北三县如皋、如东、海安属中原系讲着最为正宗的华夏古语,也称为江淮官话(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或称古代普通话),这两个阵营彼此笑哈哈,就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那两种文明,古如皋港周边作为“耶路撒冷”被古中原人控制,但行政却属吴人所管。当然至今已经彼此深度交融了,不同于当时黄帝与蚩尤泾渭分明两个阵营了。但文化的差异在5000年后南通继续存在,就是小小的南通县(通州),方言不下十种,确实古今罕见,这是江淮与海的交融与对撞,如今两个特色的文明在南通大地或称为古吴之地各放光彩。 |
|
来自: 竹林风pp3rsdv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