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高考(68)炎德·英才大联考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老刘tdrhg 2020-11-21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得意忘言”的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对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中国疆域扩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无文书簿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仿照汉字于10至12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早在一千多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13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 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清代的语言生活如同《五体清文鉴》所展现的那样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其中汉字是当时文书行政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编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在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程中,汉字不仅是族际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大家熟知的甲骨文、金文,是后世汉字的前身,其时代的上限是商代后期。不过在其以前,文字已经有过很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在田野考古工作中,业已发现了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中国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号,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其中一部分只是符号,另一部分则应视为原始文字。
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符号与原始文字(以及文字)的判定和区别。然而无论如何,像吴县澄湖等地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多个符号,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成行陶文,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襄汾陶寺陶扁壶上的毛笔朱书文字,是字也很难否定。
我想重复一个观点,就是不能认为在中国境内的古文字只有像商周文字那样的汉字的前身。在四川及其附近发现的巴蜀文字,便不是汉字。
(摘编自李学勤《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的考古器物上的刻画符号,是了解先民的文化“密码”,也是汉字的雏形和源头。
B.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使得当时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制度,才统一为汉字。
C.汉语方言在口语方面差异较大,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沟通,但由于汉字“通古今、达四方”的力量,书面语交流不受影响。
D.我国少数民族起初都习用汉字,后来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这种文字称为“汉字系文字”。
2.下列四个句子是从材料一-处抽出来的(已打乱顺序),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b.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C.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
d.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A.b a c d
B.a c d b
C.c a d b
D.a d b c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话,说明了中国人历来有无比热爱和理解自己本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B.材料一中列举唐蕃会盟碑、元朝政府有关规定、编纂《康熙字典》的事例,起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
C.材料一整体上是并列式结构,从四个层面论述了汉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材料二中“确有可能”“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是字也很难否定”等表述,措辞极有分寸,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4.汉字有哪些独特的性质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第二段与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观点有什么异同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乐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段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⑪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⑫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⑬“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8.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9.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歹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素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提点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被称为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2.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劝告时任掌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镇定自如,冷静应对,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
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4分)
(2)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4分)
14.辛弃疾想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③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④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斗柄:指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形似杓柄。④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形象地写出酒化客泪及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6.方回在诗集《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类。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两句,写人们在社日里迎神赛会、歌舞作乐的情景,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
(2)《庄子·逍遥游》中,通过蜩、学鸠与大鹏的对比,说明“         ”;通过朝菌、蟪蛄、树及彭祖的比较,说明“         ”。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 ① )。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明人张枯《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      ,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       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睛,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      ,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② ),因为《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缘断于此,故名断桥。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中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于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再续前缘。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但古朴淡雅的风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急促 截然不同 融化 殊途同归
B.短促 迥然不同 溶化 如出一辙
C.急促 截然不同 溶化 殊途同归
D.短促 迥然不同 融化 如出一辙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明人汪珂玉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有“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服贸会于9月4日在北京开幕。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进博会、广交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2020年服贸会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会议将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高峰论坛、成果发布等7类活动,从而搭建面向全球的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学校官方公众号@2020级新生:学校为本届新生设置“独立新生奖”,将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将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和一件文化衫。
②湖北姑娘刘某今年高考以603分的成绩考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父女俩商量,决定用骑行方式去北京报到,以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成人礼。他们很快准备了山地车、头盔、骑手服、便携式打气筒、补胎工具……准备好骑行装备和日用品,先将行李快递到校,然后就出发。父女俩历时14天,骑行上千公里,穿行十几个城市,最终达到目的地。
关于如何上大学,高三年级召开班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人点赞独立报到,赞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有人支持父女俩的做法,千里骑行,互相砥砺;有人担忧父女俩的做法,认为隐患多多…你的看法呢?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班级讨论。
要求:标题自拟,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参考答案

1.C(A.“是汉字的雏形和源头”错。根据原文,刻画符号是文字的雏形;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B. “产生了不同的文字”错,“文字异形”但依然是汉字;“才统一—为汉字”的表述亦错。D. 原文是“我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 ,并非全都如此。)
2.B(此题容易。四句分别是各段段首中心句,分论点。)
3.A(引用高本汉的话是为了说明汉字的稳定性。原文“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A.考查论点与论据。B.考查论证方法。C.考查论证结构。D.考查论证语言。
4.①汉字稳定性强。(答“从古至今,汉字的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也计分)
②汉字是表意文字。(答“能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也计分)
③汉字是拼形文字。(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相同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文字起源于符号。
不同点:①材料- -第二段笼统认为“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②材料二认为有些符号就是文字。
(“相同点”“不同点”两个方面各3分。每个方面中的两个要点,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6.C(结合段意,这里“前行的列车”的正确含义当为喻指“时间的流逝",作者借“倒车”表达了让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
7.C(两句话形成“印证关系”错。梳理文意可知,“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表达的是对死亡的达观,而“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表达的是对现实的失望,二者不是“印证”关系。)
8.①"垂死的老树”所代表的“衰朽”“落寞"与前文“大地”“天空”所带来的“悠然”“平和”,以及后文“森林”“幼树”所带来的“庄严”“生机”构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②作者借不同的意象,结合不同的音乐共同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感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每个要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但必须紧扣“内容关联”来谈,且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成结构作用,诸如“过渡”“照应”之类的不给分。命题意图:考查审题能力。答题指导:关联角度一异 、同。)
9.艺术是安慰人生的。
①作者之所以觉得艺术是欺骗人生的,是因为音乐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与眼前冷漠、残酷的现实的反差。②两位老人并不能代表社会的全貌,正如悲伤的曲调、萧杀的景观不是“我”此行感受的主体一样,认识世界、感悟人生不能“一叶障目”。
③人生有起伏,正如风景有明暗、曲调有悲喜,艺术的价值便在于抚平创伤、激发善意,最终让人们感受美好,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意义。
④两种不同的观点折射出的是消极与积极的不同人生态度,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一心向阳,并积极倡导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
[可从“欺骗人生观的原因分析”(参考答案①②点)及“安慰人生观的理由阐述"(参考答案③④点)两个方面来回答,并结合原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两个方面各占3分,根据理由分析及结合文章内容的情况酌情给分。选择从“艺术是欺骗人生的“角度来答题,总得分不能超过3分。]
10.B(“士人”做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项。“察之”“信然”的主语都是“辛弃疾”,排除A项。原文翻译为:在长沙为帅时,有士人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查出事实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
11.A(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便可拟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12.B[A项错在“张冠李戴”,时任“掌书记”的是辛弃疾而不是耿京。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已然未然”,由“急缓奈何”可知当时并未“盗贼猖獗”;二是“误解词语”,“镇静”的意思是“安抚(百姓)”,而不是他自己“镇定冷静”。D项“时序错乱”,“诏赐银绢”当在“厚赙”之后;且非“奏请皇上”,而是“言于执政”。]
13.(1)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重点实词:雅、重、荐,各1分。句子通畅计1分。)
(2)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了。(重点实词:丐、祠归、进,各1分。句子通畅计1分。)
14.①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②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以备有患。③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每点1分)
15.C(.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16.①忠:诗人为逃避战乱而“野泊”,只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近消息”,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
②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欲归而不得。愤“群盗尚纵横”,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人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虽欲问消息而无由。(每点3分,大致意思符合即可)
17.(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每空1分)
18.D(“急促”强调速度快;“短促”强调时间短。对应前文“雪期”和后文可知,应选‘短促”。“截然不同”是指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不合文意;“迥然不同”是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同。“融化”,指冰雪由于温度升高或太阳光的照射而化成水;“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为糖水等。应选“融化”。“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如出一辙"形容两种事物非常相似。文中并没有“采取不同方法”,应选“如出一辙”。)
19.①她的名气最大/她最为可观她是一座古老的桥/她的历史最为悠久[计分点:应强调主语“她”(或“它”“断桥”等),计1分;其余酌情计1分]
②还有一种说法更有意境(计分点:对应上文句式“较通行的说法是”和“又有人认为”,计1分;其余酌情计1分)
20.①把西湖在晴天、雨天、月夜和有雪时所呈现的胜景依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了读者的印象。②用排比的形式展示西湖胜景,节奏鲜明,增强了语势(或运用顶真,环环紧扣,引人人胜)。③强化了作者对雪湖胜:景的赞美之情。(计分点:写出修辞手法“对比、排比(顶真)”分别计1分;有效果分析计1分,情感计1分)
21.(1)③“揭露”改为“披露”(近义词辨析:‘揭露”,是指公开不光彩的事情。“披露”,是指公开不易被发现的事情。)
(2)④去掉“多”(“多”与“超过”重复)
(3)⑥改为“苏”以836万美元的成交价”(或⑦改“拍得”为“拍出”)(搭配不当)
(4)⑧删去“泛滥成灾"(或将“催生”改为“导致”,并删去“更多的”)(句式杂糅)
(找出错误的句子并修改正确,每处1分)
22.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2020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
或:2020年服贸会于9月4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全球服务,互惠共享”,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计分点:主办地点、主题、展会名称、举行时间各1分,语言简洁流畅1分;若要点齐全,短句也可)
23.[命题意图]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命题结合热点新闻事件,挖掘育人思想,设计情境任务,引导真实写作,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写作导引]
(1)读懂材料。综合两则材料,聚焦核心话题(是否赞同独立报到,是否赞同父女俩或父亲的做法),深人思考,多维思考,理清思维逻辑,有序表达成文。
(2)读懂题干。注意写作身份(高三学生)、文体(发言稿)、交流对象(班级同学)、写作任务(围绕立意展开阐述,表达自己的思考)、情境(班级讨论会)。
(3)思维开放。题干提示了一些思维方向与观点,考生可择其一二行文,亦可剖析材料,另辟新意行文。只要结合材料,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议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网友观点参考]
(一)支持的声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大一萌新准备“六重收获”。- .重收获:独自远行,有能力去更远的地方,收获快乐和自信。二重收获:放飞自我,脱离父母的庇护,收获自由。三重收获:自我突破,真正树立自我管理意识,收获成长。四重收获:独自规划,学会统筹安排生活琐事,收获能力。五重收获:独立沟通,学习与人交流,展示自己,收获友谊。六重收获:随机应变,独自解决陌生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收获坚强。
网友1:相信这-千公里,不仅是父亲的陪伴和鼓励,也是女儿意志的磨炼。
网友2:这个女孩有计划,有毅力,喜欢学习,她每到一个城市一定会去博物馆参观,一路游览,-路写旅行见闻。.
网友3:她有个引导她、鼓励她、帮助她的好爸爸。千里骑行安全很重要,爸爸一直陪伴着、保护着她。(二)不支持的声音
网友1:不安全,一路风餐露宿,万一出点事故,后悔都来不及。
网友2:不经济,一路所花费的钱,估计能坐飞机了。
网友3:我们教育孩子,首先应该考虑安全,其次是服从经济规律。
(三)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不仅仅是骑行,更多的是父亲给孩子带来的榜样作用。还有就是在成人礼面前,这样的做法更是多了一种仪式感。这段特殊的经历,终将教会孩子:有计划地做事,面对艰难险阻要勇往直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