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的奇思妙想:5300年前的木乃伊开口说话,会说什么?

 老姜s07mkqx69s 2020-11-21

古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已有7400年,而这个曾经的神秘古国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人类对它的研究却从未停歇。

提起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马上浮现在脑海之中。除了人类建筑奇迹金字塔外,木乃伊在现代对古埃及的研究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你绝对也想不到5300年前的木乃伊居然可以“开口”说话了。

木乃伊都能“开口”,是不是意味着在制作过程中赋予了某种“魔法”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具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

最早制作木乃伊的方式很简单,只是将白布和尸体缠绕起来。这种人形简易版木乃伊并不能长时间保存,而且通过阳光和细菌的作用,尸体很快就会腐烂。

不仅达不到“长生不老,重获新生”的目的,反而会因为细菌滋生“连累”活着的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验”,聪明的古埃及人发明了“腌制木乃伊技术”。

并且木乃伊在当时并非只有达官贵人可以享受,普通平民也非常喜爱这种死亡形式。在古埃及人看来,人死之后,肉体与精神是分开的。肉体死亡,但是精神不会死亡。只要自己把前世所做的罪恶之事洗清,灵魂终究会回到肉体上来,从而复活、永生。

时至今日,一个保存完整的木乃伊,科学家仍然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来研究这一具木乃伊生前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并且还能从DNA中得知他们的血统和现存在世的下一代。

这么看来,古埃及人当时的“长生不老”木乃伊,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生命的延续。

木乃伊的制造者,制造一具木乃伊需要70-100天,强大的工作量让当时的木乃伊制造者,变成一个热门的行业。人死之后,尸体会被运送到制造木乃伊的小房间。

一切准备就绪后,首先拿起一根金属钩从鼻孔伸进脑子里,伴随搅拌,让死者的脑浆通过鼻孔中流出。在脑浆流完后,从鼻孔里面灌入大量的酒精,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然后从左侧开一个口子,把肝、肠道、胃、肺等内脏去除,加入食盐吸收走多余的水分,再加入油和松香制品去味。

这可不是“咸菜腌制”现场,放置的专属容器是一种叫做“卡诺皮克”的陶罐。这四个陶罐的头部形状,大不相同。象征着鹰头神赫鲁斯的四个儿子,每一个器官有不同的保护神。

脑浆在古埃及人心目中并不重要,所以转身就会扔掉。被他们重视的内脏,有专属的放置容器。而心脏是“复活”的关键器官,在制作者看来没有心脏,法老们就没有复活的可能性了。所以身体的所有内脏被挖空后,只留下心脏。

这具“空空如也”的尸体将会装满填充物质,放置一段时间后,尸体就要去尼罗河里洗最后一个带有宗教意义的澡。洗净后再脱水,放置一个月,就成了干尸。

为了使得干尸不那么“瘦”,会在肚子里加入大量的桂皮、松香。填饱肚子后,用线把切入口缝上。在外面刷一层树脂和蜡油。最后用亚麻布从头到脚包裹。

木乃伊都是较高大的,而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由于长期劳作一般都较矮。为了让它看起来高大,木乃伊就会缠绕很多大亚麻布。并在上面写着咒语和祈祷词,多次涂上松香后就会变得坚硬,让木乃伊看起来像一个蛹。

最后,妆发造型完成后,要一边念咒语一边包裹各个部位。这个诵经念咒环节要14天才能完成。除了人可以变成木乃伊外,还可以让逝者身前的动物也变成木乃伊陪伴主人身旁。

那木乃伊的声音从何发出?

四年前,也就是2016年,意大利的一个科研团队,将沉睡5300年的一具木乃伊成功“复活”并且开口说出了带着意大利口音的“a.e.i.o.u”。

木乃伊叫奥兹,是1991年科研团队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中发现,虽然已经冰冻千年,但皮肤上的毛孔依旧是清晰可见。

这种木乃伊不同于古埃及的传统木乃伊,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冰冻形成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且最完整的人类木乃伊。

科学家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通过现代精准的测量和绘制,再配合3d打印技术,将气道模型连接电子喉部才制造出类似的声道系统。

而发出的声音,是呼吸器官与震动器官同时工作的产物,通过喉部的发音进而带动口腔、胸腔及鼻腔共鸣才会产生独有的声音。

也就意味着,只有像奥兹这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才有可能恢复并模拟出声音,对于那些只剩骷髅的尸体,是无法做到的。

但以目前人类的技术,也只是模拟出类似的声音,可以模仿声道的形状但不能模仿真正的嗓音。

最后

此次科学家的奇思妙想,让木乃伊重新开口说话,虽然只是发出了几个简单的音,但也再次证明,死去的人,无论时间多久,科学都有可能让它再次开口说话。

这是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应用,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下一次木乃伊会给我们讲生前的故事吗?一切皆有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