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67):任重道远——释“重”(上)

 秋琰 2020-11-21

朱英贵

“重”字有两个读音:zhòngchóng。它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应该是读作zhòng的重量的“重”,而读作chóng的重复的“重”应该是它的引申义。有个成语叫“任重道远”,暂且不论道之远近,仅就“任重”二字而言,其中就蕴含着“重”字的构字理据。“任重”不是任务重,而是负担重,身上所负载的行囊很重。本篇就来说说这个多音多义的“重”字。

一、“重”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1:“重”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由上图可以看出,“重”字是由“人”(侧面人形)与“東”(东)两个构件组成的会意字。“重”字的甲骨文有两种字形:一种是“人”与“東”呈左右结构(见第一个字形),另一种呈上下结构(见第二、三两个字形)。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构形?这需要先弄清楚“東”为何物。下图为“東”字的甲骨文(前三个字形)和金文字形(后两个字形):

 图2:“東”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東”解作“从日在木中”,然而,如果真的将上面“東”字的主干看作一棵树(中为树干,上为树梢,下为树根)的话,那么剩下的符号有的可以想象为“日”字,比如第二个与第四个字形(因为中间是一横),但是有的中间是两横(第三个与第五个字形)或者是个“×”(第一个字形),则无法解读为“日在木中”了。可见许慎由于没有见过甲骨文字形,而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义,故“从日在木中”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那么,“東”究为何物?目前的通行看法是,“東”是一个行囊,它是一只两端都是口、在装入东西之后两端都可以扎起来的皮口袋,“東”就是这样一个象形字,它像两端束口的行囊之形。

“東”字的含义既明,“重”字的构字理据也就展现出来了。当“人”与“東”呈左右结构排列,表示人背着很重的行囊,然而这样并不能够清晰准确地表示负载之物沉重的意思,于是便又采用上下结构来强调沉重的含义:当“人”与“東”呈上下结构排列,“東”在“人”下,则意味着行囊很沉重,它会下沉或下坠。

下面再重新来看“重”字的古文字形体:

图3:“重”字的古文字形体

上图中共有四个金文字形,前两个承继甲骨文左右结构的构形理据,后两个承继甲骨文上下结构的构形理据。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金文字形在侧面人形的下部增加了表示脚的符号“止”,意谓背起行囊双脚着地感到沉重;第三个金文字形虽然也是上下结构,但是它跟甲骨文不同的是,下边的“東”由横卧姿势变成了直立姿势,这就为演变为小篆字形奠定了基础;第四个金文字形又在下部增加了“土”字,这个“土”字是用来替换侧面人形下部增加的表示脚的符号“止”的,意思还是背起行囊双脚着地感到沉重,这就为小篆字形下部的“土”找到了源头依据。

小篆字形又将“人”字叠加在“東”与“土”的上部,实际上“重”字的小篆字形是由“人”、“東”、“土”三个构件组合而成的。许慎《说文》则将“人”与“土”合在一起看作是一个“壬”字加以解义(见下文):

《说文解字》卷六重部:“重,厚也。从壬東聲。凡重之屬皆从重。”

许慎解释的意思为:“重”,就是厚重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壬”作为表意偏旁,采用“東”作为声旁。大凡跟“重”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重”作为表意偏旁。

为什么说“从壬”就是“厚也”的意思呢?宋代整理《说文》的徐鍇曰:“壬者,人在士上,故为厚也。”其实“人在士上”的“壬”本义就是担任的“任”,也就是承担或者负担的意思。所以本文开篇我们曾说过:成语“任重道远”的“任重”不是任务重,而是负担重,身上所负载的行囊很重的意思,这也正是“重”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

    二、“重”(zhòng)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重”字有两个读音:zhòngchóng。它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应该是读作zhòng的重量的“重”,而读作chóng的重复的“重”应该是它的引申义。这里先来看读作zhòng的“重”字的字义演变情形。

“重”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分量重。例如:“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书·大禹谟》)再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寒谷梨应重,秋林栗更肥。”(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

“重”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八个方面的引申义,每个方面的引申义都还有各自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重量,分量。例如:“重五斤已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茷。”(《墨子·杂守》)再如:“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又如:“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项引申义:

一是表示繁重,沉重。例如:“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韩诗外传》卷一)再如:“他觉得头很重,脸也在发烧。”(巴金《春》十八)

二是表示重要,紧要。例如:“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孟子·告子下》)再如:“方城、汉池,南顾莫重。”(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又如:“礼部具榜晓谕京城内外大小官民之家,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者,令其父母送来亲阅。时去睿皇升遐才五旬,而遽下此诏,盖宗祧之计重也。”(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宪宗废后》)

三是表示不轻易,难。例如:“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管子·立政》)再如:“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重犹难也。”

其二,表示庄重,稳重。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再如:“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荀子·议兵》)又如:“魁然厚重,长者之风。”(唐·韩愈《祭窦司业文》)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项引申义:

一是表示慎重,谨慎。例如:“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荀子·议兵》)再如:“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兵者凶器,战者危事,故圣王重行之也”(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

二是表示看重,重视。例如:“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墨子·亲士》)再如:“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史记·酷吏列传》)又如:“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三是表示崇尚,推崇。例如:“臣仪行,不重辞。”(《礼记·缁衣》)郑玄注:“重,犹尚也。”孔颖达疏;“为臣之法,不尚虚华之辞。”再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白居易《长恨歌》)又如:“承平日,甚重宫观。宣和中,晁以道知成州,有请,吏部报云:‘照会本官,历任已曾住宫观,不合再有陈乞。’遂致仕而归。”(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其三,表示珍惜,吝惜。例如:“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史记·陈丞相世家》)再如:“贤者诚重其死。”(《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项引申义:

一是表示昂贵,价高。例如:“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管子·乘马数》)再如:“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文选·张协〈杂诗〉之十》)李善注:“《战国策》……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又如:“然至于今,物日重,钱日轻,盗铸云起,而上所操以衡万物之权,至于不得用。”(清·顾炎武《钱法论》)

二是表示尊,尊贵。例如:“我未尝闻天之祷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墨子·天志下》)再如:“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史记·高祖本纪》)又如:“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雄。”(唐·杜甫《哭长孙侍御》诗)

三是表示尊敬,敬重。例如:“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再如:“重君爱诗书,孜孜不知老。”(宋·范仲淹《送徐登山人》诗)

其四,表示担当,负责。例如:“既获姻亲,又欲耻之,以召寇雠,备之若何,谁其重此?”(《左传·昭公五年》)再如:“重犹任也……重与任义本相因,故亦得相通。‘谁其重此’即‘谁其任此’,言谁任其咎也。”(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三》)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项引申义:

一是表示重任,要务。例如:“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孟子·万章上》)再如:“始公自任以当世之重也,虽人望公则亦然。”(宋·王安石《户部郎中赠谏议大夫曾公墓志铭》)又如:“任边防之重者,不可不随时占候也。”(清·严如熤)

二是表示权力,权势。例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致士》)再如:“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商君书·修权》)又如:“当是时,宫亡储主,董贤据重。”(《汉书·王莽传上》)

三是表示威重,威望。例如:“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史记·汲郑列传》)再如:“凡五星所聚宿,其国王天下:从岁以义,从荧惑以礼,从填以重,从太白以兵,从辰以法。”(《汉书·天文志》)颜师古注引韦昭曰:“谓以威重得。”

其五,表示增添,加重。例如:“今天或者大警晋也,而又杀林父以重楚胜,其无乃久不竞乎?”(《左传·宣公十二年》)再如:“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史记·孝文本纪》)又如:“一事无成空放逐,故人相见重凄凉。”(宋·徐铉《赠维扬故人》诗)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项引申义:

一是表示浓厚,浓重。例如:“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尽数》)高诱注:“重,酒厚也。”再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又如:“夕寒山翠重,秋净雁行高。”(宋·林逋《湖楼晚望》诗)

二是表示酣沉,重浊。例如:“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宋·程垓《愁倚栏》词)再如:“语音伧重,膂力过人。”(《陈书·周铁虎传》)又如:“雨湿鼓声重,风匀湖面平。”(元·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之四)

三是表示。例如:“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第三十六》)再如:“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唐·白居易《凶宅》诗)又如:“杜善人的秃头冒出汗珠子,人多势重,他害怕了。”(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

其六,表示辎重,指军中载物之车。例如:“楚重至于邲。”(《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重,辎重也。”孔颖达疏:“辎重,载物之车也。”再如:“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左传·襄公十年》)杜预注:“步挽重车以从师。”孔颖达疏:“重者,车名也。载物必重,谓之重。”又如:“从后与汉军相及,颇寇盗后重。”(《汉书·陈汤传》)颜师古注:“重,谓辎重也。”

由此又可产生死刑的意思。例如:“汉旧事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是时帝始改用冬初十月而已。”(《后汉书·陈宠传》)李贤注:“重,死刑也。”

其七,表示严肃,严明。例如:“丧师者获全,则行阵解体,请行显戮,以重军威。”(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再如:“风纪重则贪墨惧。”(《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

由此又可引申指称宗法社会嫡长子之大宗继承权。例如:“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仪礼·丧服》)再如:“四面四门之将,必选择之有功劳之臣,及死事之后重者。”(《墨子·号令》)又如:“今父有以重予子,子不敢擅与他人,人心皆然。”(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其八,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极”、“甚”。例如:“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吕氏春秋·悔过》)高诱注:“重,深。”再如:“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复兹夕阴起,野思重萧条。”(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

根据上面对“重”(zhòng)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重”(zhòng)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