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读书原创 情感独立 女人要独立,口号喊了很多年。 其实,独立有四个阶段,大部分人只是走到了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活独立。 有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其他人无时无刻的照顾。 第二阶段,是经济独立。 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一个人也能过得衣食无忧。 第三阶段,是思想独立。 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自己的认知和价值,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能够为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 第四阶段,是情感独立。 情感独立是指,你在情感上不在依赖别人对你的爱,就算没有人爱你,你也懂得爱自己。 一个经济独立的女人,原本可以不为钱低头,更不必为了有人养活自己而在婚姻里委曲求全,但是如果思想不独立、情感不独立,她仍然会在心理上依赖别人,害怕失去。 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女人,自己的条件不差,偏偏要依靠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自主选择 人的一生,父母无法选择,但朋友和爱人是自己选的。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和爱人,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老家有个表姐,还不到50岁,脸上长满了皱纹,双手更是干枯无光,干活儿都磨出了茧子。 大人们说,表姐年轻时漂亮能干,是很多男孩追求的对象,很多媒人上门说亲,结果她选了最不成器的一个。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男人条件最好、还天天去表姐家里给她爸妈干活儿,送吃的。 虽然自己有些不情愿,但父母觉得他条件好、人好,两个人就结婚了。 结婚之后,家境很好的丈夫,不好好上班,常常逃班出去打麻将,后来被工厂辞退了,就靠公婆养。后来公婆的小买卖也赚不到什么钱了,表姐只好自己出去上班,养活老公和一个儿子。 女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能为自己做选择。 不管一个人的外貌如何、家境如何,你都有权力自己选择人生。也许你想选的那个离你太遥远,但你依然可以选择追求、不向现实妥协。 我有一个朋友被家里催婚,她妈妈总说:“你看王阿姨家的女儿,比你还小,都结婚了。”朋友回怼:“我要是嫁了不喜欢的人,很快就离了,你高兴吗?”妈妈说:“你先结一个给我看看。” 朋友不为所动,说:“我可以结婚,但我如果离了,王阿姨就会说,你看李阿姨的女儿,跟你差不多大,都离过婚了。” 她妈听后知道自己犟不过女儿,再也不催婚了。 成熟的女人,自己选择命运,而不是被命运选择。
我们倡导独立,但是独立不意味着你不再需要别人。 过度独立和过度依赖一样,都会让我们很难拥有精神交融的关系。 蓉蓉是一个从里到外都独立的姑娘。 小到换水、修电脑,大到开车、买房,一个人都能搞定。她奉行“不婚不育保平安”的信条,常常说:“这个时代对单身最友好了,快递、外卖、代驾、修理工,是男朋友的最佳替代品。” 有一次,蓉蓉家里灯泡坏了,她踩在凳子上换,结果身高不够,踮起脚勉强能够着,但是又站不稳。 这也没能难倒她,她换上一双8厘米鞋跟的“恨天高”,这下再站在凳子上,就稳稳地换灯泡了。 正当她为自己的机智能干窃喜的时候,鞋跟一晃,她一下摔到了地上。 非但没换完灯泡,脚也扭了,请了两周的假在家休养,也不敢告诉住在外地的爸妈。 “你就不能找人给你换吗?为个灯泡付出这么大代价。” 蓉蓉感慨说:“一个人独立惯了,你让我求助于谁,我都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很多时候,我们外表的强大,是在掩饰内心的脆弱。 她害怕自己提出要求,也没有人可以帮自己; 害怕把事情交给别人,反而做不好,还不如自己做; 害怕向别人求助,会暴露自己的短处; 害怕别人一旦靠得太近,会让自己不舒服…… 于是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依赖,也越来越孤独,心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想走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 但是我们寻寻觅觅,找一个相爱的人、组建家庭,为的不就是那一点相互依赖的温度吗? 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曾提出“适度依赖”的概念,他认为,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力,让你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过于依赖,是把一切都交到他人的手里,让别人来主导你的生活,适度依赖时,你却仍然有着精神的独立。 有一种生物,同时拥有这三种特质,这就是猫。 首先它精神独立。 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里,养着好几只猫,每一只都有名字、有个性,马未都也经常带着猫做节目。 问他为什么喜欢猫,马未都说:
其次,它选择人类而不是被人类选择。 人们以为是人类选择把猫作为宠物驯养,但是近年来英国的研究表明,猫之所以会接受人的驯养,其实是猫的选择。 人进入了农业社会,建了大型的谷仓,田野中的老鼠就搬到谷仓里,这样一来,猫的狩猎活动和范围就有了定向的指标,所以猫就亲近了人。 看起来,它们跟人一起生活,成为了人的宠物。事实上,它仍然在顺行它自己的野性。狗已经被驯化了,但是猫从来没有真正被驯化,猫永远听懂人类说“不”,因为它没有这样一个驯养机制。 最后,猫最会适度依赖。 猫跟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在《村上春树·猫》一书中,作者描绘这样一个场面:
有些人喜欢狗的热情,有些人喜欢猫的清冷。 日本称得上是最喜欢猫的国家,很多文学家都把猫作为最好的陪伴和灵感的来源。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就用猫的视角去观察人类,写出了很多经典名句: 比如,“对主人来说,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催眠的。书就是印刷出来的催眠药。” 老人有一种说法,搬进新房不知道床该放在哪里,就放一只猫进去,它一定会找屋子里阳光最好、最暖和的地方睡觉。 没有一种生物比猫更懂得爱自己的真谛了。 “猫如人,人如猫”,猫的性格,有时候就是人的性格,在猫的身上,往往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猫的故事,日本文学家写得最真实细腻,从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树,宫泽贤治的《橡子与山猫》,更给宫崎骏带来的“龙猫”的灵感。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一本关于猫的书——《猫的九故事》。 书里收集了九位文学大家写的猫故事,夏目漱石为纪念自己的爱猫,写下黑色幽默短篇《猫之墓》;《朝日新闻》原总编铃木文史朗曾称“我本不喜欢猫”,却与流浪猫一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日本近代诗之父”萩原朔太郎在幻境中与猫结缘,用《猫町》记录这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关于猫的美好回忆都在文学大师的笔下鲜活重现,猫的生存哲学,更是让人类羡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