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中药材第九章:开窍在线阅读

 caib一个 2020-11-22

  …………………………………………………………………………………………………………………………

  第九类:《开窍》

  (7味/麝香、冰片、石菖蒲、安息香、苏合香、蟾酥、樟脑)

  …………………………………………………………………………………………………………………………

  《麝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麝脐香、遗香、脐香、生香、香脐子、当门子、寸草、臭子、四味臭。

  药科——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

  药类——开窍。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心、脾。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主治——中恶昏迷,热病神昏,气郁暴厥,风痰厥,中痹痛麻木,癥瘕,痈肿瘰疬,咽喉肿痛,心腹暴痛,经闭,难产死胎,跌扑损。

  现治——冠心病心绞痛,风痰,痰迷心窍,耳聋,牙痛,心痛。

  参治——卒中风,中恶客忤垂死,惊痫,痫痓,风毒,恶气,凡气滞为病皆治,除一切恶疮,客忤,症瘕癖积,面酐,目中肤翳,鼻窒不闻香臭,鼠瘘,瓜果食积,小儿疳,闪气伤胁肋疼痛,肾脏积冷,妇人难产,堕胎死胎,温疟,脏腑虫,三虫,小便利,痔漏肿痛,跌打气闭,肿毒,斑疹,蚕咬,沙虱,痈疽发背,蛇毒,鼠虫咬疮(以麝香封之),瘴毒,诸恶疮,恶肉,脓水腐肉。

  药理——能引药透达。解酒毒,制蛇,散瘀,辟秽,镇心,安神,强心,苏醒,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暖水脏,纳子宫,抗炎,化阳通腠理,兴奋中枢神经,兴奋呼吸,加速心搏,升高血压,增加儿茶酚胺,抑制血管通透性。

  用法——不入水煎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吹喉、搐鼻、点眼、调涂或入膏药中敷贴)。

  用量——研末(常量0.03~0.1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禁用(本品堕胎),虚脱者忌服。

  …………………………………………………………………………………………………………………………

  《冰片》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结片、机片、梅片、艾片、艾粉、龙脑、龙脑香、合成龙脑。

  药科——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中提取物中结晶,习称“艾片”,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

  脂的加工品,习称“龙脑冰片”,除此,人工合成冰片,又称“机制冰片”或“机片”,是用樟脑、松节油等经化学方法合成。

  产地——艾片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龙脑冰片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

  台湾地区有引种。

  药类——开窍。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心、脾、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主治——热闭神昏,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痰热内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喉痹,各种疮痈肿痛,溃后不敛,烫火伤。

  现治——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鼻腔炎,溃疡性口腔炎,慢性气管炎。

  参治——急中风,惊痫,痰迷,郁火,风湿积聚,昏瞀不省,目瞑牙噤,搐热不知人,妄语,心烦狂躁,伤寒舌出过寸,骨痛,赤疱上注面脸,头脑疼痛,目风热上攻,内外障眼,气闭耳聋,酒皶鼻,鼻中息肉垂下,牙痛,久嗽痰火咽哑痛,气喘,伏热在心,心腹邪气,妇人难产,大肠脱,痢疾,五痔,内外痔疮,肛门肿胀如痔状,三虫,鸡眼,痈肿,痱疮,时疾发豌豆疮,赤疮子未透,疮疹倒靥黑陷。

  药理——防腐,消肿,镇心,镇静,秘精,明目,引产,通诸窍,抗菌,抗炎,抗生育,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延长耐缺氧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刺激感觉神经,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用法——不入水煎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研末(常量0.03~0.1克),外用(适量)。

  禁忌——内服不宜过量。孕妇忌服,气血虚者忌服。

  …………………………………………………………………………………………………………………………

  《石菖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葛蒲、香菖蒲、药菖蒲、山菖蒲、菖蒲叶、水剑草、水蜈蚣、石蜈蚣。

  药科——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药类——开窍。

  药性——微温。

  药味——苦、辛。

  入经——心。

  功效——开窍,理气,活血,散风,去湿,豁痰。

  主治——癫痫,痰厥,风寒湿痹,热病神昏,气闭耳聋,心胸烦闷,健忘,胃痛,腹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现治——精神病,霍乱转筋,风湿性关节炎。

  参治——中恶卒死,惊痫,痰迷心窍,头风,风痹,身积热不解,客忤,泪下,耳鸣,耳痛,牙痈,风虫牙痛,喉痹肿痛,发背,心腹痛,心积伏粱,咳逆上气,脘痞不饥,消化不良,四肢不得屈伸,腰腿痛,小便多次,下血崩中,胎漏,噤口毒痢,小儿温疟,诸虫,疮疥,恶疮疥瘙。

  药理——下气,消积,镇咳,镇静,解痉,开胃,补肝,益心,醒神,益智,通九窍,开心孔,明耳目,出音声,补五脏,温肠胃,涩小便,解毒(巴豆、大戟等——捣汁服),抗菌,降血脂,抗肿瘤,抗惊厥,抗心律失常,改善记忆再现缺失。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6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勿犯铁器。恶地胆、麻黄。忌饴糖、羊肉。吐血者忌服,咳嗽者忌服,烦躁汗多者忌服,精滑者慎服,虚阳亢者忌服,阴虚阳亢者忌服。

  …………………………………………………………………………………………………………………………

  《安息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野茉莉、拙贝罗香、白花榔。

  药科——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树脂。

  产地——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药类——开窍。

  药性——平。

  药味——苦。

  入经——心。

  功效——开窍,清神,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中风痰厥,中恶昏迷,小儿惊风,气郁暴厥,心腹疼痛,产后血晕。

  现治——支气管炎(促进痰液排出),鹤膝风,霍乱。

  参治——卒中暴厥,惊痫,风痫,暗风痫病,风痹,风痛,恶气,血邪,瘟疫,口噤垂死,四肢无力,耳聋,劳瘵,呕逆,腰痛,产后血胀,遗精。

  药理——下气,辟秽,暖肾,安神,促进溃疡愈合,促进创伤愈合,刺激性祛痰,促进痰液排出,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而增加其分泌。

  用法——不入水煎剂。研末,丸剂,散剂,外用(烧烟熏)。外用(可作局部防腐剂)

  用量——研末(常量0.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气虚不足者忌服,虚火旺者慎服,阴虚火旺者慎服。

  …………………………………………………………………………………………………………………………

  《苏合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苏合油、苏合香胶、苏合油香、流动苏香油、帝膏。

  药科——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

  产地——分布于小亚细亚南部,自土耳其至叙利亚北部。我国为进口。

  药类——开窍。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心、脾。

  功效——开窍,辟秽,止痛。

  主治——惊痫,中风痰厥,猝然昏倒,胸腹冷痛。

  现治——冠心病,心绞痛,各种疼痛,胆道蛔虫病。

  参治——辟一切不正之气,气厥之寒闭症,气积血症,温疟,湿浊吐利,三虫,冻疮,疥癣,疹疿,虫毒。

  药理——行气,走窜,利水,消肿,治胀,豁痰,开郁,辟恶,除邪,调和脏腑,抗炎,抗缺氧,抗血栓,抗心律失常,抗心肌梗死,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脉,提高冠脉流量。

  用法——不入水煎剂。丸剂,散剂,外用(溶于酒精或制成软膏,搽剂涂敷)。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3~1克),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多火者忌服。

  …………………………………………………………………………………………………………………………

  《蟾酥》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蛤蟆酥、蛤蟆浆、癞蛤蟆浆、蟾蜍眉脂、蟾蜍眉酥。

  药科——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药类——开窍。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心。

  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主治——中暑神昏,咽喉肿痛,腹痛吐泻,痈疽疔毒。

  现治——小儿痰急惊风,破伤风。

  参治——肺风痰喘(危急),小孩疳瘦,风蛀牙疼,喉痹,瘰疬,烂喉丹痧,喉风,喉痈,双单乳蛾,发背,乳痈,乳岩,腹疽,肠痈,肉刺(鸡眼),一切无名肿毒,一切恶疮,内疔,疔黄,疔肿,疔疮对口,恶毒疗疮,疮疡焮肿木硬。

  药理——强心,镇咳,提高免疫功能,抗炎,抗休克,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增加心肌供氧,保护缺血性心肌,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兴奋胃肠平滑肌,兴奋子宫平滑肌,升高动脉压,收缩内脏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输精管的收缩。

  用法——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搀膏药内贴患处/不可入目)。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015~0.03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孕妇慎用,外用时注意不可入目。轻用能烂人肌肉。

  …………………………………………………………………………………………………………………………

  《樟脑》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潮脑、树脑、韶脑、油脑、脑子。

  药科——樟科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

  产地——主产于台湾、贵州、广西、福建等地。

  药类——开窍。

  药性——热。

  药味——辛。

  入经——心、脾。

  功效——开窍,辟秽,除湿,温散,止痛,杀虫。

  主治——寒热,吐泻,腹痛闷乱,痧胀腹痛,疥癣湿疮,瘙痒溃烂。

  现治——牙痛,满口糜烂,脚气肿痛,冻疮。

  参治——一切风眼热痛,一切瘙痒,一切顽癣有虫,疮难收敛,小儿秃疮,远年烂脚,皮蛀作痒,汤火疮,阴疽初起,虫疥,臁疮,疥疮有脓,疬疮溃烂,臭腐疼痛。

  药理——祛痰,防腐,强心,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用法——丸剂,散剂,酒溶化服,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1~0.2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忌见火。内服不宜过量。孕妇忌服,气虚者忌服,皮肤过敏者慎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