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中药材第四十一章:利湿退黄

 caib一个 2020-11-22

  …………………………………………………………………………………………………………………………

  第四十一类:《利湿退黄》

  (4味/茵陈、虎杖、鸡骨草、垂盆草)

  …………………………………………………………………………………………………………………………

  《茵陈》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茵陈蒿、白蒿、绒蒿、臭蒿、绵茵陈、猴子毛、松毛艾。

  药科——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地上部分。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药类——利湿退黄。

  药性——微寒。

  药味——苦、辛。

  入经——脾、胃、膀。

  功效——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传染性黄疸性肝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

  现治——传染性肝炎。感冒,肢体逆冷,遍身黄疸,大热黄疸,皮肤肿痒。

  参治——阳明病,风疾挛急,四肢无力,口吐粘液,酒疸,湿热,寒湿,瘀热在里,腰以上自汗,眼热红肿,小便如浓栀子汁,疬疡风病,遍身风痒生疥疮,风瘙瘾胗,漆疮,疮疡。

  药理——利尿,平喘,防龋,保肝,利胆,消炎,镇痛,抗癌,降血压,降血脂,抗真菌,抗病毒,抑制肝炎病毒。

  用法——水煎,外用(煎水熏洗)。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外用(适量)。

  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和萎黄者忌用。

  …………………………………………………………………………………………………………………………

  《虎杖》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斑杖、苦杖、斑庄、黄药子、山大黄、花斑竹、川筋龙、酸汤杆、黄地榆。

  药科——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及根。

  产地——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药类——利湿退黄。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胆、肺。

  功效——祛风利湿,止咳化痰,散瘀止痛。

  主治——高血脂症,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疼痛,经闭,湿热黄疸,烫火伤,跌扑损伤。

  现治——慢性骨髓炎,慢性气管炎,肺部炎症,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结石,急性阑尾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关节炎。

  参治——风在骨节间,短气欲死,坠扑昏闷,手足麻木,四肢沉重,战摇,痿软,风湿筋骨疼痛,血瘀,症瘕积聚,留血症结,大热,实火牙痛,咽喉疼痛,背膊烦疼,腹大如瓮,产后瘀血血痛,产后恶血不下,妇人血晕,淋浊带下,红白痢,痔漏下血,新生儿黄疸,五淋,毒攻手足肿,湿疮烂腿,脚趾歧湿烂,皮肤湿疹,肿毒,痈毒,脓疱疮,疮疖,癣疾,诸恶疮,蛇伤。

  药理——解一切热毒。发表,散寒,益精,强阳,收敛,止血,止渴,平喘,通经,排脓,坚肾,续筋,接骨,镇静,走经络,壮筋骨,增气力,利小便,通利月经,抗菌,降压,抗氧化,抗休克,抗病毒,抗肿瘤,抗肝损伤,改善微循环,调节血脂,改善高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血栓形成和血瘀症。

  用法——水煎,研末,浸酒,丸剂,散剂,外用(烧灰撒,熬膏涂,煎水浸渍)。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禁服。

  …………………………………………………………………………………………………………………………

  《鸡骨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猪腰草、大黄草、黄头草、黄食草、黄仔蔃、石门坎、红母鸡草、假牛甘子。

  药科——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带根全草。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药类——利湿退黄。

  药性——凉。

  药味——苦、甘。

  入经——肝、胃。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

  主治——乳腺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胃脘胀痛,胁肋不舒,黄疸。

  现治——肝硬化腹水,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肝炎。

  参治——外感风热,风湿骨痛,瘰疬,乳疮,乳痛,小便刺痛,跌打伤瘀血疼痛,蛇咬伤。

  药理——清凉解热药。散瘀,和脾,保肝,续折伤,免疫,抗炎,增强耐力。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虚寒体弱者慎用。

  …………………………………………………………………………………………………………………………

  《垂盆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瓜子草、狗牙草、狗牙齿、养鸡草、山护花、半支莲、佛指甲、地蜈蚣草。

  药科——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及华东等地。

  药类——利湿退黄。

  药性——凉。

  药味——甘、淡。

  入经——肝、胆、小肠。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

  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

  现治——癌肿,肝炎,传染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肠炎,降低血清转氨脢,创伤感染。

  参治——带状疱疹,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肺痈,肠痈,淋病,泻痢,痢疾,小便黄赤,湿疹,无名肿毒,疮疖肿毒,蛇虫咬伤,水火烫烧伤。

  药理——消肿,保肝,抑制细胞免疫,解蛇毒,抑菌,降低谷丙转氨酶,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

  用法——水煎服,捣汁服,外用(研末调搽,捣汁涂敷,煎水湿敷,制膏外敷)。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鲜品30~12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虚腹泻者慎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