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荣新:车到西流湖-郑州地铁上的众生相

 乡土大河南 2020-11-22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车到西流湖

郑州地铁上的众生相



作者 | 徐荣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家在郑州东边,单位在郑州西边。为了减少市区道路上的交通拥堵,地铁,成了我上下班的首选出行工具。

地铁1号线起始站、终点站分别是河南大学新区和河南工业大学,我上下班只坐中间的一段:黄河南路站和西流湖站,共15站。每天通往河南工业大学的首班地铁,到黄河南路的时间是612分,到西流湖站的时间是648分。

我几乎每天有36分钟的时间用在上班的路上。这36分钟,我完成了每天《学习强国》上的学习内容;阅读了《乡土赊旗》发表的新作,对触动到内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思考了一些问题并在手机上记录下来,有空整理后成为一首小打油诗或一篇拙文,同时,让我也看到了每天地铁上上演的一幕幕不同的景象。
早上乘地铁的上不算多,尤其是乘座早班的地铁,有时整个车厢里只有寥寥的几个人。但这些人,演绎了社会的部分场剧。
地铁1号线经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这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乘座早班地铁的乘客中,不乏有到这所医院看病的病人和家属。他们大多来自河南的其它地市,有夫妻的、有父子(女)的、有年轻的、有年老的,他们身份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手里拿着在家看病时拍的片子,带一些随身物品。车未到站时,就关注车厢上的站名标牌,听着车厢里的语音提示,车到河医站还没停稳时,就从座位上站起来,生怕下不了车。下车后,又相互搀扶着,东张西望找出站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默黙祝福他们:早日康复。
郑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分两种,一种是就近划片到公办小学、初中的,另一种是选择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有些家与学校相距较远,家长在不方便接送的情况下,学生就可能乘坐地铁上下学。每天早班的地铁上,就有这些学生与我相伴。
他们当中,有利用乘坐地铁的时机进行学习的。他们或读书、或垫着书包写作业,与几乎所有的成年人一上车就掏出手机抠手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赞成那些早读的学生,他们能合理地利用这段时间,把这段光阴当作一寸金,手捧书本,神情专注,默默无声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丝毫不受地铁的哐当声、车门的门开声、其他乘客用手机放出抖音声的影响,成了早上地铁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对那些在地铁上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不是特别支持这种行为。看着他们做作业的样子,我在想:是作业太多了昨天晚上没有完成?还是昨天晚上有其它事情没有来得及做作业?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一些学生,上车后就靠在座位上睡觉,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睡着。我观察他们,地铁过了几站后,他们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是否到站了。郑州的学生也着实辛苦,象这种家与学校相距较远的学生,更辛苦,不能象就近划片的学生那样,早上多睡一会儿。去年我曾看到一个小学生,与我一起从黄河南路站上车,一直到五一公园站下车,这中间有12站,我倒算了一下这个孩子的作息时间:612分上车,如果像我一样家离地铁站近,最迟需555分从家走(小孩子走路速度慢);540分就要吃早饭;520分就要起床。这样算来,这个孩子的睡眠绝对不足。但我没有看到这孩子上车后睡觉,要么玩手里的其它物件,要么做一会儿作业。今年没再看到这个孩子了,也可能小学毕业划到一所公办初中了,也可能转到家门口的小学了,无论是哪种原因,我均为孩子感到欣慰。
去年在地铁上曾遇到一个乞讨者。地铁有规定,是不允许在地铁上及站内行乞的,但这个乞讨者不知怎么混到地铁上的。看他样子,是挺可怜的:穿一身破烂的衣服,左手拄一根拐杖,右手拿一个破瓷碗,一拐一瘸地走到每个乘客面前,把碗伸出来,碗里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自己放进去的或是有同情心的乘客放进去的几张一元的纸币或硬币。走到我面前时,我没有给他,并不是我不同情他,有一次我在西流湖出站时,发现他正准备进站,还是这身衣服,还是这根拐杖,还是这个破碗,但不同的是,他的腿没有残疾,他是掂着那根拐杖健步走向地铁站的入口处的。
6时41分,车到五一公园站,几乎是每天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倒数第二节车厢,上来两个老人。两位老人大概有70来岁,他们上车后,有时车上有空位,他俩就挨着坐下;有时没有,就会有年轻人为他们让座,老人还不好意思,推让一番后各自坐下来。他们又是和我一起,在西流湖站下车。下车后,两位老人先到站台的垃圾桶里看看,有时捡会一两个矿泉水瓶或空纸盒的,然后坐扶梯出站,出站后因为我要上班,就没再注意两位老人的去向。
起初,我不知道这两位老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每天都是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上这趟地铁、坐这节车厢。有一天下午我下班从西流湖站上车,发现两位老人在地铁口,大爷穿一身环卫工人的衣服,在整理环卫工具,老奶奶坐在一旁,面带慈祥地看着他。老大爷就在那里不紧不急地整理:把扫帚放进去、把垃圾斗放进去、把夹树叶、纸片的夹子放进去,然后脱掉环卫服,叠好放进去,再盖上工具箱,锁好。夕阳照在他的身上,像镀上一层金光。老奶奶面西而坐,夕阳的余辉洒在她脸上,脸上的皱纹和白发显得越发清晰,但我看到了每条皱纹里、花白头发间藏着的幸福、藏着的满足。

车到西流湖,是到了郑州地铁1号线上的一个站点,这正象一个人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样,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是人生的有同站点。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同的景象,遇到了不同的人物,经历了不同的历程,这既是阅历上的一种财富,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和另一半携手同行,就象上述两位老人一样,他们乘坐了一趟又一趟的地铁,度过了平凡的一天又一天,但他们相濡以沫,彼此搀扶,一路走来,从清晨走到了晚上,从旭日走进了夕阳,走出了幸福,走出了美满。

(全文完)

作者简介

徐荣新,男,河南社旗大冯营人,就职于郑州市某局机关,喜爱阅读、写作,在全国各类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