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0-11-22

若非朋友问路,我竟还不知晓秦岭脚下有这样一所千年古刹,更为惊诧的是,古寺离故乡不过三公里路。我或许也敢打赌,若以古寺为圆心,以三公里甚至咫尺距离为半径画圆,方圆以内,应该也没多少人知晓古寺。它则像个有着大智慧的得道高僧,将自己藏匿的无形无迹。愈是这样,古观音禅寺愈十足吊起了我的胃口,每每朝南凝视之,便心生神往。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真的到禅寺来了。一个初冬的晌午,天公稍不作美,薄雾一大早就侵占铺满了整个苍穹,雾濛濛的一片,似国画中的水染泼墨一般,但这并不妨碍欣赏之心。为了能让这份静谧保持的更久,距离寺院2公里处,我们停了车,步履爬行羊肠小道,和大自然在一步一步的徒步前行中融为一体。走了约莫半小时路途,卸下一身尘埃,便踏进了古观音禅寺。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古观音禅寺静卧于秦岭长安东大凤凰山脚下,千年来,像模仿秦岭着了保护色一样,几乎没多少人能详细娓娓道来它的故事。初识寺庙,竟还是我在医院照顾生病的母亲,有朋友给我电话,询问去古观音禅寺的行车走法,寺庙便在我脑海中留有印象了。尔后获悉到,古观音禅寺的声名鹊起,是缘起网络新闻的热捧,李世民手植的银杏树,树冠茂盛,黄灿灿的树叶几乎能遮天蔽日,树根处依偎着一座观音神像,静静地打坐千年。就这样一幅新闻照片,令古观音禅寺忽然火爆知名起来,前来参观、摄影的人群络绎不绝。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古观音禅寺隐迹了千年,或许内心里也喜悦甘苦清静的日子,不愿遭人打扰。我遵从了它的意愿,故而挑选一个人流较少之日前去拜访。推开庙门,进入寺庙内,脚踏青灰石板上,缓缓而行,映入眼帘的“钟楼”和“鼓楼”犄角相视,两株侧柏苍翠参天,粗硕的腰围见证经历文史兴替的沧桑。青砖灰瓦的禅房绕着侧柏四方排开,禅房约有十几间,大小不一,里面是如来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家圣贤,禅寺漫天雾帐,置身于青烟薄雾中的禅房,似多了杜牧的江南烟雨楼台意境。禅房边外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竹林,密密麻麻挤长在青砖砌成的方寸花园内,精神抖擞,青翠妖艳。圆形的荷花池星罗棋布的遍布于寺院内,不巧的是,荷花已是黄昏夕阳的残荷季节,枯叶腐枝零散浮在水中。看来,我们错失了她的美,颇让人惋惜,但残荷或许不认为廉颇老矣,它的美不在于枯枝败叶,而在于内心里孕育的一段又一段弧形的莲藕,你看,顶着寒雾寒气,纤细的枯干婷婷玉立正释然生命的顽强。禅房外的芭蕉叶大茎肥,我猜想钱起的千峰挂飞雨、岑参的微雨潭上来后,雨滴水滴会滴答滴答地落在石板上,或土地上,或叶子上,或山墙上,会弹奏出一首精美的曲调旋律。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形象便浮于我的脑海之中了。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雾气迎面袭来,如小猫舔着脸颊。踩着长满青苔的台阶,踏入庙宇的最高处,也是传说中美景的所在地。暮秋的开始,银杏叶从翠绿幻化成琥珀色,在斑驳的阳光下铺满了一树,像打开了聚宝箱,黄金色瞬间倾泻而来。相片上的古观音禅寺美的简直像个天籁仙境。而我此刻眼前看到的,只是些许零星的银杏叶挂在树枝上,任风任霜撕扯,显然又已错过枝繁叶茂的最佳观赏时令,又为自己的迟缓而懊悔。观音神像端坐树根,背靠银杏大树纹丝不动,像感悟着什么,又好似欲要表达什么,但难以启齿。那让我很容易想到一句话:遗失的美好。在寺庙里,作揖,跪拜,磕头,打坐。一气呵成。祈福家人身体的康健,企盼命运的鸿飞。进出禅房里,有个小细节让我异常感动,禅房外设有“失物认领”,木柜上呈满的是原先游览过寺院或禅房的人群所遗忘的物资,游客前来游览丢落了东西,寺庙没有私吞,参观的游客也没有顺走,遗落的物资和禅寺一样,静静地等待客人返回。我不禁感慨:这是多么伟大的细节啊,也应是寺院崇高精神散溢和传递的浩瀚禅意吧。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冬日的肃杀将一切生灵按捺得死气沉沉,也让古观音禅寺更加静谧,让我不禁忆起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刻,没有蝉和鸟的躁动,古观音禅反倒是愈加安静了。我们踩着厚实的土地和混交林落叶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禅的意蕴便同“观音神泉”的潺潺流水不经意间涌动而流出。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静即定,虑即慧。静虑就是参禅。这倒和古观音禅寺神韵相符,静思千年而无人知晓,好似一位静心参禅修行的高僧。

词典上有个成语禅茶一味,起初窃以为,禅和茶联系一起并不搭配,但后来细微察觉两者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品茶是慢功夫,参禅也是慢功夫,茶有茶道,禅有禅道,品茶可以悟出禅道,而参禅亦需清茶的陪伴。喝茶中思考人生,讨论人生,在一方幽静之地,独饮或茗谈,智慧也便顺势瞬时而流出。没有耐性之人,尝不出茶叶茶味的区别,辨不出茶品茶道的迥异。这好比书法、绘画和印章,需要静心描摹,工笔细致,急了赶了,成型的作品大有不同,恰如其分,方能觅得上乘意境。参禅也需恰如其分,方能感悟生命的真谛。如我这般性子急躁之人,鉴不了茶,沏不了茶,喝不了茶,自然也写不了字,作不了画,印不了章。禅的顿悟也是迟缓而滞后的。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日暮时分,山中升起了层层薄雾,烟霭如丝如缕,醉氧于大秦岭中,恍如仙境。观音禅寺静卧秦岭脚下,仍像打坐诵经的智慧高僧,纹丝不动的在悟禅。或许它腹内也充满了一腔怨气,此去经年你怎么不来?春华夏盛时你怎么不来?穿梭秦岭时你怎么不来?方寸的相片却能将你呼来唤去,你的主见在哪呢?面对禅寺的怨言,我们只能额头渗汗羞赧于心。不是古观音禅寺没有美,而是我们浮躁的竟静不下一份闲心来赏美。有时想想看,欲望迫使我们沉溺于权利的斗争,人与人的勾心斗角,太在意收入的高低,官衔的大小,身份的贵贱,住房的大小,吃穿的好坏;生活在赢与输、得与失、赚与赔、拿与丢、获与遗等世俗烦扰中,倒是将身旁的美好景致遗忘的一干二净。流连于尘世间的名利追逐,而将亲情、健康、学识、感恩等隐性财富一一丢弃。但再度细想,争来争去、烦来烦去、忙来忙去、跳来跳去,如同开春的蚁族,到底为何而争,为何而忙,理由或许也有大堆,但能经得起时间推敲审验的又有多少?时光境迁,如隔三秋之后,又会暗自讥笑先前的稚嫩。一笑泯恩仇。冤家宜解不宜结。打断骨头连着筋。汉语有时也真是趣味十足和博大精深,字词的重新组合便能将深仇大恨泯灭化为诙谐的幽默,前面是矛盾,后面立马可以为消解矛盾冠冕上堂皇之理,词语圆润言语圆滑。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人的出生就是光着屁股出了娘胎,而入土为安时,那些在世收获的物资、财产、权利、狰狞,也只能与世隔绝,唯能留下围在墓碑前子女亲戚的评议,以及外围更多人群的评议。常言道,盖棺论定,俨然精确。史公司马也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诗人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总是苦苦探寻生命的真谛而不得其解,说人字简易的仅“一撇一捺”,但做起来却如此艰难辛苦,心想能有如泰山如灰烬不去的灵魂,但总是举步维艰无从做起,悲凉苍天而感叹命运作弄人。实际上,佛家早已在近处的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了方向,我们却视而不见。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舍身自我,将幸福惠赠对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升华自我的表现,也是禅意“功德丛林”的淋漓浮现。禅的鼻祖被传是尧,那或是因“禅让”的缘起,也是舍身自我,惠泽寰宇。尧老了,根据能力将首领地位让给了舜;舜老了,又将部落最高权力让给了治水功勋卓著的禹。今天而观之,这是多么理想化和令人敬佩之举啊,权利的移接交替没有掺杂任何私心和杂念,纯粹是一颗心怀天下的善意,驱使受禅者殚精竭虑深谋整个部落的安居乐业,谁能带领族群日子过得更好,谁就能得到最高权力的眷顾,而权力的获得方式也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真可谓是禅意伟大和至高无上的淋漓释然。到了大禹老了,欲将帝位禅让给皋陶的儿子伯益,但在此刻,中国历史上首次的权利斗争便发生了,禹的儿子启对伯益表面上顺从,肚内却甚是不满,一直找机会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机会终于等来后,他杀死了伯益,取而代之,将国号更名为夏,启成了夏朝第一个国王。值得注意的是,从祖辈和父系发明而坚持的禅让体系并未沿袭下来,而禅意的思想更在这一刻也粉碎瓦解嘎然而止。没有禅心的修养,当然,启也算不得上明主,当了国王之后,整天吃喝玩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不理国家大事,百姓甘苦,他却在花天酒地之中醉生梦死。没有禅意“功德丛林”的情怀,老百姓跟着遭殃,生灵涂炭,启自然也成为历史唾弃的蠹虫。显然,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说起禅,也易让人遥想到“禅师”,这时常能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武林宗师,他们往往静而不动,有着聪颖的智慧和深厚的功力。在小说《天龙八部》里,武功最高的不是红遍大江南北的“北乔峰南慕容”,而是一个卑微的毫不起眼的少林寺扫地僧,隐藏藏经阁扫地,一扫就是几十年,无人知晓他的姓名,甚至他的存在。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与萧远山、萧峰父子相遇,这四名大侠已是当时武林中一流的高手,双方在藏经阁剑拔弩张即将浴血相杀,家仇国恨,新仇旧恨,水火不容,有你没我,就在少林寺顶层管理者担忧大灾大难将现,以及读者好奇这一幕将如何收拾之时。禅师出现了,妙策也跟着出现了。扫地僧用巧妙的佛法化解一场如火星撞地球的大灾难。他先分别“杀死”慕容博和萧远山,并用高超医术再次使两人起死回生,摒弃戾气的两人,至此明白家国仇恨、生死离别都如梦境,方才放弃仇恨、大彻大悟,皈依三宝,不再过问世间恩怨。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禅意真是伟大,能将一个腹内聚火之人瞬间变得心如止水。我思忖着,除了禅意或无其他捷径了吧。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少林寺扫地僧说,研习少林寺七十二绝技, 每学习一门绝技,同时也需学习一门佛法化解,只有佛法修为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所练少林绝技武功才越高。武学奇才鸠摩智听不进去相劝,一意孤行,最后走火入魔,直至性命差丢,从死轮回到生,才悟出生命的真谛,方悔未听高僧之言。少林寺扫地僧也真是禅一样的宗师,他的一席话真胜读十年书。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生存的大千世界,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各式各样的诱惑,时时勾引诱惑着我们的灵魂,步步将我们往堕落的误区引领。如果迷失了心灵的禅意,失去了把持的力量,迷失善恶的平衡,那么也会走火入魔,步入人生的误区深渊。小说可以给人起死回生的机会,可是百态的社会能给么?所以啊,我们人生也应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每前进一步,每上升一步,也应用佛法禅意净化心灵,矫正误点,填充灵魂,用禅的意境除去戾气、除去邪念、除去仇恨、除去狰狞。机缘所致,也能修炼到上层意识思维与贤达智慧的七十二绝技。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夜幕徐徐而来,漫天烟霭,莽莽苍苍的山脉早已寂静如水一潭,远处的村落已是炊烟袅袅。我也该归了。也该下山了。在古观音禅寺扰了这么久,除了表达歉意,还应有谢意,感恩它能给我有心灵得以栖息和喘息之地,虚灵宁静,等卸下躯体外的一身尘埃,腹中缓缓悠然升起了禅的意蕴。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是谁还在温润瓜甜念着那个经久不衰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走在下山路上,静谧的古观音禅寺外,我隔空听到隐隐约约、平平仄仄的吟诵之声……

散文 | 古观音寺访禅(钱江)

  钱江 2015.11.29 草稿于长安

编辑:水云间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