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燕云台》点赞!契丹皇帝的三大人生礼仪,第一次在电视上展现

 浩然文史 2020-11-22

近日热播的古装历史剧《燕云台》,又带观众们“穿越”回千余年前在北方游牧驰骋的契丹人的世界,与千余年前的辽萧太后萧燕燕、辽景宗耶律贤、韩德让等人同呼吸,共命运。对很多读者来说,契丹这个部族,以及他们建立的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了解的可能并不多。在社会大众层面较为普及的与契丹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不过是《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寥寥几部而已。上述作品,又主要聚焦于契丹/辽宫廷权争、内外征伐、儿女情长等剧情容易“爆”的领域,而对契丹民族的一些礼仪问题,编导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漠视、淡化处理。但这次在《燕云台》中,我们居然惊喜地发现了契丹皇帝一生中重要的几大礼仪,即“再生仪”、“纳后仪”、“丧仪”的画面!虽然这个剧开播以来评价不太高,但这一点还是相当用心的,值得点一个赞。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或许是为了影视效果,剧中对这方面的礼仪还是进行了一定的简化,讲得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今天,咱们还是展开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再生仪

契丹人礼俗中,12岁是“本命”岁。因此,在前一年,即皇帝11岁这年“季冬”(阴历十二月),进行占卜,选一吉日,举行“再生仪”。行礼前,先要在宫城北面禁门处预备再生室、母后室和先帝神主舆。在再生室的东南空地上,倒植三棵岐木。

至行礼日,事先在再生室内安排一名童子,和富有接生经验充当产医的老妪。室外,安排一老年男子,拿着箭袋;再安排一妇人,手里拿酒。

礼仪开始了:礼官奏请先帝神主降舆。属官们小心翼翼地将先帝神主从舆中捧出,置于再生室中。礼官用酒肉等祭品,恭恭敬敬地祭奠先帝神主。然后,皇帝走出寝殿,进入再生室。

进入再生室后,皇帝要脱下衣服,光着脚,在童子的随从下,从倒植的岐木下经过三次。每次经过时,老妪都要念念有词,祈福祝祷,并用折下的岐木的枝条拂拭皇帝的身体。三次后,皇帝停步,童子继续行走。七次后,皇帝躺在木边。室外的老年男子敲打箭袋,连声说:“生男孩了,生男孩了。”然后,太巫用巾盖在皇帝头上。稍待片刻,皇帝起身,走出再生室。

《燕云台》中的再生仪

在室外的群臣纷纷向皇帝称贺,行再拜礼;老妪从妇人手中拿过酒来,向皇帝进奉祝贺;太巫双手捧着襁褓,彩结等物,敬献给皇帝,并向皇帝称赞祝贺;七位老人将各自给皇帝起的名字系在彩缎上,跪献给皇帝。皇帝选个吉祥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新名字,并赏赐取此名的老人,以示奖励;群臣依次向皇帝进献包被、彩结等物。最后,皇帝敬拜诸先帝御容(画像),大宴群臣,君臣同贺。

二、纳后仪

在古代中国,婚姻不仅是满足人们生理、感情需求的行为,更是缔结不同家族联系、繁衍后代的重要方式。至迟到周代,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婚姻六礼”。秦汉时起,历代婚礼虽屡有损益,然大致皆以“婚姻六礼”为主体。契丹既有悠久历史与传统,又与汉族频繁接触与文化交流,所以其婚礼既传承本民族的若干传统,又吸收了汉族婚礼的若干因素。

皇帝纳后前,先要卜选婚礼吉日,并通报女方。至行礼日清晨,皇后的族人在皇后家内外聚集。皇后精心梳洗打扮后,穿上华丽的婚服,坐在堂上等待。

皇帝派使者(一般由宗正官的夫人充任)、媒人,由仆役们挑或担着酒、肉、粮等彩礼,来到皇后家迎亲。媒人先进门,谒见皇后,并向皇后敬酒。然后向皇后的父母、族人依次敬酒。礼毕,媒人行再拜礼,宣读皇帝诏书,将带来的诸般品物缴纳给皇后家。

宗正夫人向皇后行四拜礼后,敦请皇后出门上车回宫。皇后向父母、伯叔、兄等尊长辞别,各行四拜礼;对族中其他长者,行两拜礼。皇后上车前,父母都要戒勉皇后,到夫家后要孝顺公婆,善待丈夫。嘱咐完毕,皇后登车。

车辆启动,皇后的父母、叔伯、兄等尊长们饮酒如初。来自教坊的乐人们遮住道路,向皇后说一些赞美祝福的话语,同时乞求“打赏”。皇后的族人向他们行拜礼,敬酒。这些乐人们散开,至路边吃喝。皇后乘坐的婚车才缓缓前行。

快到宫门时,早已在此等候的宰相宣读皇帝的敕命:赐皇后和所有送婚者饮酒。宗正官率皇族在此依序列队,欢迎皇后,并向她行再拜礼。皇后的乘车停在便殿旁,宗正夫人请皇后下车,宗正夫人率人携带银罂、捧滕等物件,跟随皇后在黄道(黄沙或黄色毯毡铺成)上行走。皇后前面有一妇人,捧镜倒行;后面有一人张开羔裘,做出披覆在皇后身上的姿势。前有一随侍将马鞍放在路上,皇后跨过马鞍,取“平安”的寓意。

在众人陪同下,皇后来到神主室,向历代先帝、先后神主行三拜礼。然后,再向公、婆的御容行拜礼,敬献酒肴。皇室事先从皇族中选一名多子多孙的妇人,向皇后行再拜礼,将罂、滕等物授予皇后。皇后又向各位先帝的御容行拜礼。礼官以神的名义,将袭衣、珠玉、佩饰等赐给皇后。皇后拜受,穿戴在身上。

此时,送亲者、迎亲者皆被赏赐酒肉,大快朵颐。皇后坐于别殿,皇帝在御座就座。从皇族中选一年高德重者,坐在室内最尊贵的位置上,主持婚礼。皇后家族的族长向皇帝上奏送皇后之词。奏毕,跪呼:“圣躬万福。”主婚人与媒人向皇后的族人敬酒三巡,礼官命送亲者行再拜礼,婚宴至此结束。皇帝、皇后入洞房就寝。

第二天,皇帝起床,先去拜见先帝御容。返回后上殿,大宴皇族、后族及众大臣。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观赏百戏等表演。兴致浓时,众人纷纷下殿,骑马游戏为乐。第三天,皇帝赏赐送亲者及皇后的族人,并设宴款待。酒过五行,送亲者先告辞离开。皇族向后族进献礼物,后族也向主婚的尊长恭献礼物,然后辞别离宫。至此,皇帝纳后婚礼结束。

三、丧葬礼

辽建国前,其丧葬风俗与周边的奚、靺鞨等民族大致相同,带有浓郁的原始色彩:父母去世,子女不宜哭,否则会被视为怯懦;死者遗体被运载到深山里,放在大木上,任日晒风吹、野兽啃噬。三年后,子女前往该处,收拾其骨骸焚烧,同时浇酒至地,祝祷说:“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这就是早期契丹族所谓“风葬”习俗。

辽太祖任用汉族士人,参照汉族礼俗制定婚丧诸礼后,契丹丧葬风俗有所改变,如仿效汉族实行土葬。不过,一些原始丧俗,如殉葬,仍有传承。辽太祖逝世后,皇后述律氏自断手腕,置于太祖陵内,取殉葬之意。辽景宗去世后,辽人以他生前宠幸的近侍朗、挞鲁殉葬。

《燕云台》辽景宗

辽圣宗时,契丹汉化程度渐深。因此,他去世后,丧葬礼仪已与汉族礼俗非常接近了。辽兴宗在放置棺柩的菆塗殿中哭泣。晚上四鼓后,皇帝率群臣到灵前祭奠。然后将灵柩从殿西北门抬出,前往祭所。

到祭所后,太巫做法事,除灾祈福。皇族、外戚、大臣要依次致祭。祭祀时,要将先帝生前穿戴、使用的衣物、弓矢、鞍勒等全部焚烧,以便先帝在另一个世界可继续使用。

安葬礼毕,辽兴宗坐在御帐内,下诏改火。兴宗面向火焰,又行祭奠先帝礼,然后行三次拜礼,再转面朝东,礼拜天地。礼毕,兴宗上马,率群臣及送葬者通过陵前搭建的神门木。然后,兴宗下马,面朝东行再拜礼。第二天,兴宗率群臣、命妇到圣宗陵墓行初奠礼。礼毕,兴宗君臣到悬挂有先帝遗容画像的御容殿,接受遗赐。第三天,祭奠礼仪如前。

辽代帝王陵园

到辽末代皇帝天祚帝时,辽丧葬礼俗进一步汉化。辽道宗去世后,天祚帝向熟悉汉族礼仪的耶律固询问丧葬礼仪问题。耶律固将汉族的丧服礼仪禀告给天祚帝,天祚帝开始穿丧服,并命皇族、外戚、使相等都依礼穿戴相应的丧服;其余官员及承应差事的随侍也都改穿白麻衣,披白麻巾。皇族、外戚及各级官员和藩国首领要依礼荐奠先帝,并进奉鞍马、衣服、犀玉带等物。其余小敛、安葬、祭奠诸礼仪,大致遵汉礼行事。

辽天祚帝剧照

文史君说

再生仪、纳后仪、丧葬仪是契丹皇帝一生中必须履历的三大人生礼仪。不难看出,每项礼仪中,既有浓郁的契丹民族传统礼俗,也有契丹族借鉴、吸纳其他民族礼俗的因素。如再生仪,不见于汉族及其他民族礼俗,或当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礼仪,再生仪中的每项仪节,都有深刻寓意:通过让小皇帝“体验”新生命降生的种种细节,体会来到人世间的感受;祭拜先帝、先后,让他深深记住父母养育的恩情;取新的名字,寓意生命的重新开始,与汉族男子年满20岁(周代,天子12岁即可)举行的成年礼——冠礼中取字,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契丹皇帝的婚礼、丧礼,也随着汉化的深入,而逐渐褪去其原始的民族特色,转而仿效汉族诸礼。不过,传统的力量毕竟是强大的,比如契丹丧礼,无论吸纳多少汉族丧礼因素,依然保留着殉葬、杀黑羊、过神门木等民族风俗。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朱瑞熙、张邦炜:《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