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阅读摘抄—— 论语诠释 一

 smile采菊东篱 2020-11-22

​🌺一、学而第一《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原本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的开头两字或三字做篇名。本篇共十六章,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讲了君子应该“务本”的道理,并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注释①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指孔子。②说:通“悦”,高兴,喜悦。③愠:怨恨,愤怒。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圣人的智慧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说”“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在提高个人修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孔子这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开阔。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的这段话,说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彻,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养、接受磨炼,个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注释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②弟:通“悌”(tì),敬爱兄长。③鲜:少。④仁:仁爱,爱人,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译文有子说:“如果他为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者就很罕见;不喜欢冒犯长者却喜欢作乱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道的根本。”▶圣人的智慧“仁”是孔子学说的基本概念,是孔子关于人性构造的理想范畴。有子的这句话集中反映出了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仁”与“孝”的关系。有孝就有悌,它们是两位一体的。有子从为人立身之本出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悌之心。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他就会很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正确位置,既不会冒犯尊长,更不可能造反作乱了。这样,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 

就眼下而言,且不说仁,就单单一个“孝”字就能感受家庭观念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地位。孝心在我们现代还重要吗?我们怎样尽孝心呢?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分散在五湖四海,各自为自己的前程忙碌着。我们有没有在某个没有应酬的夜晚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呢?有没有想起他们那爬满皱纹的脸和那颗永远牵挂你的心呢?会不会在梦中被父母的呼唤惊醒,而在午夜时分泪流满面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不得不为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四海漂泊,到异乡去寻找我们的天地和梦想。守候在父母身边尽孝,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梦了。林语堂先生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古人常说人生的一大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事业有点成就后,再转过身来想到父母,这时他们已经垂垂老矣,来日无多了,这是多么让人遗憾和悔恨的事啊!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父母祝福吧!这或许是现代人最能表达孝心的方式了。

🌺三、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注释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是指为了讨好别人而采取的恭维态度。译文孔子说:“言辞巧辩,装出相貌和悦的样子的人,是很少能具有仁心的。”▶圣人的智慧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当时小人丑恶的嘴脸。当孔子之世,下级的官僚为了讨好上司,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孔子以为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是难以具有忠厚仁德之心的。相反地,孔子认为倒是那些不善言辞、做事坚持原则、一板一眼的人更接近仁。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这种极高的道德不是靠言语所能装饰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的。 巧言令色的人就是今天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作为弱势的一方,依附强势来获取利益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作为独立的人,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你获取那点微薄利益的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做人没有了尊严,就像太阳失去了炽热的光芒,江河失去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还能称其为太阳和江河吗?蝇营狗苟地活着,每天为了二两肉一斤米,值得吗?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是依靠自己实际的能力和诚实的劳动来获取东西。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能得势一时又岂能得势一世?老老实实做人,平平淡淡生活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有的态度。没有什么比内心的踏实和安定更重要,也没有什么能比问心无愧更让人自豪的了。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③?”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附近)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门中最年少的弟子。②省:检讨反省自己。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圣人的智慧这是孔子弟子曾参的一句话,其核心就是自我反省。儒家的学说非常重视反省,可以说反省是人的理性自觉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曾子提出了具体的反省内容:我们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啊?我们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很守信用呢?我们是不是只听老师传授知识,而自己不复习呢?这些反省的内容都是曾子日常的主要工作,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减少失误和纰漏。然而要做到这点却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然而人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失去自我:当我们稍有点成就时,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又会妄自菲薄,自怨自艾。等到夜深人静,一切繁华和喧嚣都悄悄隐去,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静坐常思自己过”,今天哪些事做对了?对在哪里?哪些事做错了?错在何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在于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细小的环节上,而只有当大脑处于相对冷静的状态下时,才能明察秋毫。人们需要反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主观原因,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在个性和智慧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二是客观原因,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中,别人的言论和判断都可能对你产生影响,导致你的行为可能出现错误。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物,就必须时刻反省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