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出一个“钱学森”?美国费心阻止,印度发出邀请,他有何特殊?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11-22
2020-11-04 23:00

大图模式

钱学森老先生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伟大的老师。他教出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也为国家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这样的他,不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爱国者——这体现在了他回国的传奇经历上。

这样一个伟大的学者,现在又有谁能够称为是另一个他呢?

看到标题的你,或许会兴奋,或许会质疑,又或是会忍不住嘲讽:是谁能够成为另一个“钱学森”?


首先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位“钱学森”是谁吧。

他叫做潘锦功,是一个出生在杭州的普通男孩,但是他却有着不普通的经历。

不普通在哪里呢,首先,他是一个留学归来的学霸博士;其次,他有着普通男孩没有的十分闪耀的“功绩”——34项国家专利的申请,其中发明专利19项 。



除此之外“原本是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任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和创办者之一”这一项“金光闪闪”的看起来很有含金量的名头也为他的“不普通”做出了证明。

2009年,他回到国家,参加了一场新能源展会,并在这个会议上作了一场关于碲化镉技术的学术报告,在这个会议中,他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关于创业的前景有多么广阔。

经过10年的努力,在2019年1月,他参加了中国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的颁奖典礼。


同年九月,潘锦功带着世界第一块大单体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去了第三届全国双创的展会。

展会后,他的项目还获得了国家对他的专项的支持——1.59亿的支持金。

看着这“熠熠发光”的履历时不时对潘锦功这个人更加好奇了。


好了,大家了解了这位“钱学森”后,在来与大家解释解释,为什么说他是又一个“钱学森”吧。

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这位潘锦功潘博士的人生履历,自然也了解,他当然比不上钱学森老先生的伟大贡献。

所说的“又一个钱学森”指的是两方面。


其一为:他与钱学森老先生曾经面对的选择相同。

其二为:他与钱学森老先生曾经拥有的处境相同。

这样两个方面构成了他们二者相似的人生,从而潘锦功被称为“又一个钱学森”。

他有什么选择,他面对什么样的处境,又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让的选择?


潘锦功与钱学森老先生曾经面对一个相似的选择——是选择留在美国享受尖端的实验器材、舒适的科研环境、同等水平、熟悉的同事朋友,还是选择回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这一个选择似乎并不陌生,不少的前辈已经做出过令人钦佩的选择。


钱学森老先生就曾毅然选择了离开美国,但是由于钱学森老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美国曾三番五次地阻挠钱学森老先生的离开。

而潘锦功也同样选择了相似的道路,面对美国的“招揽”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也许这不乏有想要搭上中国这列正在快速前行的高铁的原因,但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他的内心所传达出来的“国家”的信念。


同样的阻碍也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回国路上的阻挠依旧是不小的。

关于潘锦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这就不得不提到他曾所处的境地——虽然与钱学森老先生被囚几年不能相比,但在这样一个谁都想要比别的国家更进一步的的时代,他所受到的回国的阻碍也不算小了。除了美国的阻碍,印度同样也对潘锦功手中的技术垂涎不已。

这就是我所说的,“他与钱学森老先生曾经拥有的处境相同”——他们都拥有聪明的头脑,也同样掌握着令人向往的科技力量——技术。

而造成这个处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所研究的方向。


新型发电材料是他所研究的课题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又恰恰是现在各个国家缺少的研究方向。

现在的发电依旧是依靠着火,风,水,太阳能甚至是核能来发电,这些发电手段有的会污染环境,有的发电效率低。在这种情况下,效率高且环保的发电材料或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潘锦功研究的方向恰好就即将解决这种情况。

一旦他的研究成果问世,那么所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潘锦功选择了回国。同时,以上所有的原因,也造成了他不能顺利回国的原因。


尽管回国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潘锦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回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

潘锦功抵制住了了其他国家的威逼利诱,同时也向国家表明了自己回国的决心。

在回国之前,潘锦功算了一笔账,如果将我国现有建筑中1%的面积,改用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潘锦功所研究的新型材料)作为建筑墙体,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半个三峡电站,可以减排5000万吨二氧化碳。


这也能证明为什么“发电玻璃”被专家称为“挂在墙上的油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技术所拥有的利润有多么大,其二便是潘锦功现在的科研成果已经有所突破,所产生的利润更是逐日增大。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潘锦功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初心,依旧努力在为国家做贡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让的他值得我们敬佩。

他的工作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的我们,话语权变大了、科技发展了、经济恢复了、生活变好了,这样的我们依旧是逃不过一个始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心里的痛。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强大,但是,顶尖人才的缺失一直是我们不得其法的一个大问题。

人才是国家立足之本,而我们的国家正是处于这个根不深,本不固的阶段。

我想,我们的国家所有的人才问题无非是培养人才,以及留住人才——不让其流失。

前者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改革教育事业,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能够提出质疑,积极思考、独立提问、拥有科研精神,这些不仅需要国与家、上与下的耳濡目染,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拥有一个因材施教的机制以及能够识别“材”的机制,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够拥有不同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人才才能源源不断的被培养出来。

而后者就需要国家为我们的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我们首先要了解人才的需求,同时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优厚的物质条件,以及完美的科研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环境好了,学术氛围浓厚了,我们又何愁留不住人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