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效率不高?你需要养成这些好习惯

 爱银斯坦 2020-11-23


众所周知,科研是繁忙的,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应对审稿专家、交流学术、制作PPT和申请项目等,这一件件、一桩桩都不轻松、不容易,还可能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效率不高,少不了加班熬夜。

因此,这次的文章,我为大家整理了10个提升科研效率、避免重复出错的好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高效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进行的工作,而高效阅读文献能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尤其掌握文献的精度和泛读技巧,能节省大量时间。

阅读文献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领域前沿热点、各课题组研究进展、存在的不足和新研究方向,据此找到创新点突破口。

一味地追求文献阅读数量而未科学归纳总结,往往效率较低,也难以提升科研素养。后续重复用到文献时,还会反复阅读,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精度文献后,将同类研究文献列表总结,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储备知识,久而久之会提升能力。同时,总结的文献可用于新写论文的引言(introduction)引文,快速对其评价,提高论文写作速度。

02 提纲式撰写论文

学术往往以撰写发表论文量化科研水平高低,而不同的撰写习惯会造成论文质量的参差不齐。

提纲式撰写论文指:新写一篇论文时,根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先确定论文题目、摘要和提纲,然后再分部分撰写。

提纲式撰写论文的4大优点:(1)明确论文研究价值和意义。(2)全局视野谋划论文,保证论文逻辑性、衔接性和完整性。(3)提纲式写作能提高写作效率。(4)避免遗漏内容,保证论文高质量。

这种习惯非一日之功,初学者可能早先确定提纲,随着论文深入研究,可能会局部调整提纲,这是正常现象。本着完善论文的目的所做的调整都是可行的。

随着论文写作经验的丰富,这种全局思维习惯也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生活效率。


03 记录科研Idea

随着文献越读越多,科研越做越深、论文越写越熟,我们可能在任意时刻产生好的Idea,也许是一个研究问题、一个研究方法、一个创新点,请立刻记录在手机或随身携带小本本,避免好的灵感稍纵即逝。

同时,建议大家将平时想到的研究问题列写在一个文档中,作为“待写论文清单”。后续研究可根据清单布局论文的写作顺序,日积月累形成理论研究体系,为日后申请基金、评奖做长远准备。

04 做好文献跟踪清单

选择与自身研究领域相近/相关的文献,按照时间和论文层次,将文献分类总结,做成论文跟踪清单,内容包含:引文信息(参考文献格式),创新点,与课题组的联系,是否引用课题组成果,隶属哪个国家/权威团队等。

文献跟踪清单有5大益处:(1)掌握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热点、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便于布局课题组研究,力争做到国内外领先,还可避免重复他人研究,节省宝贵时间。(2)投稿论文时,有一步推荐审稿人的操作,根据清单容易找到合适审稿专家,提高论文审稿效率。(3)撰写论文时,将清单论文作为素材写入引言评述,还可作为论据支撑论文观点。(4)突出论文创新点,让审稿专家认清论文研究价值及与已有研究的区别。(5)掌握被引情况,可用于学术报告展示,扩大成果影响力,还可能带来合作课题或同行深入合作交流。

05 归纳审稿专家意见

审稿意见分类:(1)论文质量:缺少所提方法或实验的有效性验证、数据分析不到位、缺少应用验证、模型前后不一致等。(2)论文格式:存在语病、用词不当、参考文献格式问题等。(3)论文逻辑性:提纲内容与摘要结论不对应,前后研究无关联等。(4)图表:图表不清晰、无自明性,不精细,解释说明不到位等。

这样做,在每次写论文前及投稿前,可以逐条校对,举一反三,避免出现同类错误,提高论文质量,缩短审稿时间。

06 多参会、多提问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扩展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接触到领域大牛。

敢于向大牛提问交流,激发你对问题的提炼和思考能力,还可能因此产生一个好的研究问题。

我的要求是,但凡参加学术会议,有机会提问,就必须提出问题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久而久之,锻炼并提高了我听报告的效率和凝练问题的能力。

07 做好PPT和学术报告

学术科研,少不了制作PPT和学术报告,务必做到美观漂亮,这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能力。

做学术报告和演讲,需要将核心成果展示给别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使同行甚至外行都能听懂、感兴趣,这是较高的表达能力。

同时,学术报告和演讲能促使我们系统地思考研究内容,不断完善布局,直至形成理论体系。且在同行交流过程中,还能进一步扩大成果影响力。

08 勤交流讨论

避免一个人闭门造车式科研,没有交流和讨论,往往很难做出好的成果,且很浪费时间精力。

很多好的Idea和解决办法都是讨论交流碰撞出来的。有效的讨论交流,也是不同视角的审视,能帮助投稿前消除论文漏洞,提高论文质量。

遇到问题时,我会先要求自己深入思考,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然后将问题方法与老师同门讨论交流,如果大家都认可我的方法,说明可行;如果有不同意见,就深入讨论,直至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勤交流讨论能大幅提升科研效率,避免返工修改,节省宝贵时间。

09 懂分享

将研究讲给别人听,并且让他们懂。这是输出的过程,能提高科研素养、逻辑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只有深刻理解所做研究,才能让别人听明白,甚至让外行听懂。在讲前准备和讲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已经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试着将研究做成产品,如:视频课程、科普文章、讲座、电子书等。还可能因此获得收入,何乐而不为~

10 勤备份成果

将科研过程中的论文、数据、程序、可编辑图形及PPT等,分类备份至电脑和硬盘,便于后续引用、参考,以防丢失。

备份可为后续研究和申请项目积累素材,提高效率。

写在最后

想高效地做科研,有时单纯靠自己闭门造车是不够的,这时我们就要去学习更多更好的技巧,然后把它们内化吸收、养成习惯,如此提高效率,从容应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