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是谁给了我论战的机会?

 畅读历史 2020-11-23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上面这句话您一定听过,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被打败的是著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

当时学这篇课文时就很佩服曹刿的谋略,应敌时能避其锋芒,击其惰归;追击敌人时又谨小慎微,谋定而后动,厉害

现在再读《左传·曹刿论战》,希望可以思考另一个问题:明显不在决策中枢的曹刿,为什么可以觐见鲁庄公?

如果没有机会觐见,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论战了。

一、曹刿是谁?

曹刿[guì],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

武王伐纣之后,曹叔振铎被分封于曹国。公元前487年,宋国伐曹国,曹伯阳被杀,曹国灭。

曹刿论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这个时候曹国还是存在的,但曹刿却不在曹国。这只能说明曹刿不是曹国的大宗,而是无数小宗中的一个分支。(大宗小宗:周公与继承制

从武王伐纣到曹刿论战,时间过去了近400年。古人生育较早,按照20岁一代人,到曹刿这里也有20代了。20代之后的一个小宗分支,其地位可能只比平民略高而已。

《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对话: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其乡人的口中我们得知,曹刿并非“肉食者”。(肉食者:当权人)

所以,曹刿最多是社会最底层的“士”。

二、合适的环境

这里说的环境,是指春秋时期的大环境:一个可以放飞自我的时代!

从平王东迁(前770年),到曹刿论战这一年,历时86年。这86年,是春秋时期的最早期。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些事,如周郑交质,这些事预示着周王室的衰微,“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时周礼正在逐步被破坏,而新的主流思想尚未形成。没有任何所谓的学说禁锢人们的思想,阶级之间的沟壑也没有后来的封建帝国时那么深。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国家大事指点一二,国君为了谋求强国之道,也不会闭目塞听。

正是这种环境,才造就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曹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正因如此,曹刿才有机会直面君主,说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三、一个纳谏的君主

其实,有很多想法是被扼杀在摇篮里的。

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你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么被嘲笑,要么被鄙视,总之不被接受。久而久之,你就没了想法。

所以,遇到一个能纳谏的君主是很重要的。

曹刿,在春秋早期那种大环境下,是有机会直面君主的。而曹刿刚好也有正确的想法。

这时候就看国君了。

曹刿时鲁国的君主是鲁庄公。鲁庄公是否广纳贤才、礼贤下士,我们不做讨论,但至少在曹刿这件事上,鲁庄公是英明的。

正是因为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意见,才有了大败齐桓公的长勺之战。

曹刿为什么可以论战?一个合适的环境,一个不错的老板。

附:《曹国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