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畅读历史 2020-11-23

2012年,我还在T公司任职的时候,当时的老板对我说过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远不及今天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来的深刻。

书中结语写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救技术之不及。

1、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经历过很多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这类事,都会由村里的一位长辈负责主事。

如果你问他这种事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做些什么,他可以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的跟你唠个没完。但如果你问他,这些要做的事是从那本书上学来的,或者哪个文件规定的,他会告诉你:没有书,也没有文件规定,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口口相传的东西,一定会有讹传。但奇怪的是,我还没见过/听过哪家的红白喜事因为主事的人搞不懂流程而被搞砸的。

这些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文化”,竟如印在主事者的脑海里一样,不会出一丝(原则性的)错误。

当然,口口相传有两个致命的缺陷:

一、因为是口口相传,其他人不知道其流程,如果主事者缺乏“项目管理”的思维,比较容易出现混乱。

比如,村里的红白喜事都会请街坊邻里过来帮忙,我们称之为“撺掇人”。撺掇人其实就是帮忙张罗、安排事情的人。既然请来了,就需要安排撺掇人吃饭,人很多的时候,就以放炮为号:到了饭点,放几枚炮。大家听到炮声就知道要开饭了。

如果炮放的早了,人来了饭还没有好;如果放的晚了,饭凉了人还么有来。

二、因为是口口相传,很容易“绝迹”。

很多农村的经济结构已经被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吹散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喜欢迁移到大城市,那些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学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古董”。

久之,这些农村的老习俗恐怕真的要绝迹了。

2、

没有规则化,要么产生混乱,要么走向灭亡。习俗尚且如此,国家亦然。

我国古代的行政理念,靠的是“道德”:用道德来评判是非,而不是诉诸于法律。

这就意味着是否有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权人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每每建国之初,开国皇帝及其功臣,都会渴望建立一个盛世,故而每个朝代开始时都会首先兴盛;又因帝国没有与维持兴盛想对应的制度,故而每个朝代的兴盛之后,都会走向衰亡。

也许在帝国的末期可能出现一二个能臣,可以“扶大厦之将倾”,甚至出现短暂的中兴之势。但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的制度,这能臣所创造的中兴,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3、

《万历十五年》中讲了六个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

这六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过,也许是为了改变时代,也许是为了迎合时代,但结果都失败了。

万历皇帝,开始时很努力,但发现自己挣脱不了儒家框框的束缚,最后开始消极怠工;

张居正,雷厉风行的首辅,死后不久被抄家,其生前的很多政策被废除;

申时行,虽得以善终,却一直在现有的框架下调和,推动了一些事,却改变不了历史的轨迹;

戚继光,给了明朝的军队一些朝气,但这些朝气随着戚继光的失势而永久性的消逝了;

海瑞,文官系统里的“怪胎”,以格格不入的格调对抗整个官僚体系,最后被罢官;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因邪说惑众入狱,最后自刎在狱中。

书中有一句对李贽的描述,其实适用于他们所有的人:他挣扎,奋斗,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成果

有机会的话,会重读《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相关文章:消失中的“乡里乡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