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滏阳河风貌

 taoshu 2020-11-23
民国时期的滏阳河风貌
民国时期的滏阳河风貌

滏阳河原为漳水支流,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洺州(明清广平府)水利工程,使洺水北移滏水注洺州,始形成今日之“八百里滏水”的壮观河道。滏水北移以后,广平府即免于西来洺水之患,逐渐成为风光秀美的的鱼米之乡。

历史上,八百里滏水是广平府的母亲河,滏水自磁州北移入邯郸境,也是今日邯郸的母亲河。明清乃至民国之时,滏阳河是繁忙的黄金水道。彭城瓷器由磁州装船,经邯郸、永年、曲周直达津卫,樯橹如林,千帆竞技,繁华场景自不待言!

由于京汉铁路的开通,滏阳河航运逐渐萧条,直至1976年正式停航。关于滏阳河的历史风貌,现在只有通过历史文献方可见端倪。譬如,1937年水利专家刘以信在《滏阳河随笔》中记述:

河入永年,弯曲变甚,形如羊肠,上下游两岸相隔一二百公尺者极多,其最窄处在刘宋寨与马军营之间,仅隔数公尺,船夫等可隔岸谈话,而水路尚相距一公里许,岸之冲垫亦较前为甚。凹岸多壁立,凸岸则成之缓斜之坡,天然裁弯之遗迹会数见 ,今见垦种为田,然犹能见梗概。凹岸多种树以固岸,经久冲刷,树根毕露 ,仍直立者有之,亦有倒入河中者,每为行船之碍。河堤已见,但均在左岸,右岸地势较高,多垦为菜园,左岸在永年县城附近,地势极洼,有大堤固护,地之洼者,尚低于水面 ,固引水渠极多,纵横田间,拦河透水坝多见于斯县境内。入曲周,弯曲渐少,过县城,直向北流,两岸均有堤防,形似重修不久,土松堤窄,恐不耐冲刷,地势仍以左岸较低,然县城附近引水渠尚不多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