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这叫“三观”

 木土泉大福富 2020-11-23
来源:京博国学(jingboguoxue)

近几年,“三观”一词大火:
 
入职要和公司“三观”合拍,交往要和朋友“三观”一致,结婚要夫妻“三观”等同,甚至连做人父母,也经常被套用“三观”,来理顺和孩子的问题。
 
什么是三观?按哲学定义来说,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其实,抛开哲学给出的定义,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儒、佛将中国人的“三观”早就确立。
 
儒家重仁义“三观”落在“观天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都能“担得起”。
 
道家重在“道”,“三观”与“观无为”相连,重心放在“顺其自然”,张弛有道,最后归于“大道至简”,一颗平常心,想得开。
 
佛家重在修“心性”,重心放在“观自在”,既要修缘,又要度心,三千烦恼,能“心无挂碍”,随缘而化,“放得下”。
 
一言概之,担得起,想得开,放得下,成就了中国人真正的“三观”。


01
儒家“观天下”:担得起

什么是“担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儒家将社会责任作为重中之重。百姓、城池、社稷都是社会责任的重头,个人的私欲和这些比较,不在一个段位。
 
孔子的徒弟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车马走到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半路上遇到一群玩耍的小孩。这些孩子正在做游戏,他们建造了一个城池,拦住了车马的去路。
 
孔子的弟子下车,对站在中间的一个小孩说:“你怎么看到车过来,也不躲开呢?”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了,但城池在这里,车马怎么能够通行呢?”
 
孔子在车里听到这番对话,忙下车查看,果然地上用石头、瓦片摆了一些城池。
 
这时候小孩又对孔子说:“您说说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
 
孔子听了,很服气,再也没有争辩,乖乖地为“价值观中的责任”让路了。
 
责任就得落地,此城彼城,同源同根。
 
落实到细节中就是,国家责任先要有家庭责任,家庭责任先要修养个人,层层递进。
 
能抗事,能担责任成了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苦、劳、饿、乏乱、忍等生活的考验,阐明了能抗事,经得住历练的不容易。
 
生活分分秒秒都在验证一个人能不能抗事。能够直面生活的压力与烦恼,不逃避,才能够激活自我的责任和担当。
 
正如京博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马韵升所言:“人活着有责任有担当,这才活的够资格。”
 
他还勉励在京博N1N实训的大学生们,要按照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方向,遵循仁、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在工作上有所建树,扬名声于后世,成就人生。
 
当一个人有了担当,就勇敢而坚定;当一个社会有了担当,就井然而和谐。



传统文化,即是“做人的文化”!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养成阅读好习惯,看完顺手点
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