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68):身陷囹圄——释“臽”(陷)

 秋琰 2020-11-24



汉字探微

(168)

身陷囹圄——释“臽”(陷)

朱英贵

成语“身陷囹圄”中的“囹圄”就是牢狱的意思,一个“陷”字含有同情意味,意谓不幸的人蒙冤被关进监狱,失去人身自由。这个“陷”字原本作“臽”,“陷”是“臽”的后起字,现在通用作“陷”字,而“臽”只作为构字偏旁使用。本篇就来谈谈这个“臽”(陷)字。

一、“臽”(陷)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臽”是“陷”的初文,“陷”是战国时期的后起字,战国以后,“陷”字便全面取代了“臽”字,现在的通行用法只用“陷”,而“臽”通常用作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偏旁)。

甲骨文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臽”字,金文与战国文字中“臽”字也有少数形体存在,下图为“臽”(陷)字的古文字字形:

“臽”(陷)字的古文字字形

上图共罗列了24个“臽”(陷)字的古文字字形,前23个字形都是“臽”字,只有最后一个是“陷”字。至第四行第2个为止的前20个字形都是甲骨文形体;第21、22个字形(第四行中间两个)是金文字形,前者为商代晚期金文,后者为西周晚期金文;第23、24个字形(第四行最后两个)是战国秦简形体,前者为“臽”字,后者为“陷”字。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臽”字构形多样,但是其构字理据却是相同的,都表示有动物或人落入陷坑之中:第1-5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是牛,第6-8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是羊,第9-11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是豕(猪),第12-15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是鹿,第16-17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是兔,第18-19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还是鹿,第20个字形(甲骨文的最后一个字形)落入陷坑之中的是人(侧面人形)。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臽”(陷)字的金文与战国大篆形体都是直接承继最后一个甲骨文字形而来,落入陷坑之中的不再是各种动物而是人了。这个表示人落入陷坑之中的甲骨文取自新出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据学者解读,或为“陷”字的初文,从“人”在阱中。

值得注意的是第22个字形(后一个金文字形)人是倒栽入陷坑中的,而且坑中还有荆刺状物。这个金文字形取自西周厉王时的《㝬钟》(又名《宗周钟》)上的铭文,该字宜解作“臽”,已用为陷的意思。

最后两个战国秦简字形承继了后一个金文字形中的荆刺状物,最后一个战国秦简字形又增加了“阜”(阝)作为表意偏旁,表示从高处跌落下来之意,这就为现代汉字的“陷”字奠定了基础。“臽”字与“陷”字的小篆字形就是据此而来的(参见下图)

“臽”(陷)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综上所述,“臽”(陷)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的大致脉络为:“臽”(陷)字的甲骨文初文字形可以用各种动物或者人来表示跌落陷坑的构字理据,而金文选择“人”这个构件加以继承,此后的战国大篆与说文小篆字形便都是依据金文构字理据,表示有人跌落陷坑中(臽)或者高崖上有人跌落陷坑中(陷)。由此可以判断,“臽”(陷)字的造字本义应为跌入、坠入、陷入的动词意思。

《説文解字》臼部对“臽”字的解释为:“臽,小阱也。从人,在臼上。”

《说文解字》阜部对“陷”字的解释为:“陷,高下也。一曰陊也。从阜,从臽,臽亦声。”

许慎的解释大体上是正确的,“臽”字是由“人”与“臼”构成的会意字,而“陷”字是由“阜”(阝)与“臽”构成的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其中“阜”(阝)为表意的形旁,“臽”兼表意与表音。只是许慎将“臽”字解释为名词义“小阱也”不如将“陷”字解释为动词义“高下也”(从高处落下)更切近“臽”(陷)字的构字理据。

二、“臽”(陷)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臽”(陷)字的造字本义应为跌入、坠入的动词意思,由于“臽”字后世仅用作偏旁,其本义及引申义均由“陷”字取代,故“臽”的本义只见于少数罕见的历史文献,例如:“有绝其几而臽之深。”(《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

下面要梳理的“臽”(陷)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均已“陷”字的面目出现于历代文献之中。

“臽”(陷)字的造字本义即为跌入,坠入。例如:“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国语·鲁语上》)韦昭注:“陷,坠也。”再如:“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学士大人,一时忽略,陷于不知,何不到京中太师门下赔罪一番,必然回嗔作喜。”(《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臽”(陷)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如下四个方面产生引申义,各引申义又可以产生下一级别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陷阱、坑穴的意思。例如:“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韩非子·六反》)再如:“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汉书·晁错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陷,阱也。”又如:“掘地作陷,令足容瓮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

由此又可以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缺少,不足。例如:“满如陷,实如虚。”(《淮南子·缪称训》)高诱注:“陷,少也。”

二是表示过失,缺陷。例如:“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国语·鲁语下》)韦昭注:“陷,犹过失也。”

三是表示陷入某一处境无法脱身。例如:“林冲看时,见那八百里梁山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水浒传》第十一回)再如:“咱们现在孤零零陷在这儿了。”(张天翼《蜜蜂·路》)

其二,表示埋没,淹没。例如:“毋使其首陷焉。”(《礼记·檀弓下》)郑玄注:“陷,谓没于土。”再如:“旁有石铭云,欲陷不陷被藤缚,欲落不落被沙阁。”(唐·苏颋《垄上记·古冢铭》)又如:“‘狮子’已经‘扑’地一声跳下去了。厚厚的淤泥,一下深深的陷到她的膝盖。”(余开选《狮子》)

由此又可以产生出覆没、陷落的意思。例如:“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左传·宣公十二年》)再如:“吏强卒弱曰陷。”(《孙子·地形》)李筌注:“陷,败也。”

其三,表示陷害。例如:“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史记·酷吏列传》)再如:“其在朝,而陈丞相自强愎,公不附己,故出以使虏;又疑虏复犯淮,故就用为提盐,皆欲以危地陷公也。”(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又如:“今日有个下处主人江溶,被海贼诬扳,吏典熟知他是良善人户,必是仇家所陷,故此斗胆禀明,望老爷天鉴之下,超豁无辜。”(《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由此又可以产生出攻破、深入的意思。例如:“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吕氏春秋·贵卒》)再如:“六月,陷赵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又如:“黄巢陷长安,凡唐之宗室在长安者,尽行屠杀。”(《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其四,表示刺入。例如:“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难一》)再如:“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汉书·贾谊传》)

由此又可以产生出嵌入的意思。例如:“故请刻石以记之,而陷置于壁间,俾来者得以览观焉。”(唐·韩愈《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再如:“予家有鱼英酒盏,中陷园林美女像。”(《说郛》卷六一引宋陶谷《清异录·盏中游妓》)又如:“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

根据上面对“臽”(陷)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臽”(陷)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臽”(陷)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陷”字的成语并不多,“陷”字在成语中大致有如下几种意义:

其一,成语中的“陷”字表示陷落、陷入的意思,例如:

山崩地陷——山岳崩倒,大地塌陷。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天塌地陷——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身陷囹圄——失去人身自由,正在监牢里受苦。指不幸的人蒙冤关进监狱(有同情意味的)。有时也指好人蒙受冤屈,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源自《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陷于缧绁——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指被关进监牢。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一回:“若非二哥众位把船相救,我等皆被陷于缧绁。”

其二,成语中的“陷”字表示攻破、深入的意思,例如:

冲锋陷阵——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语见《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摧锋陷坚——摧:摧毁;锋:锋利;陷:攻陷;坚:坚锐。破敌深入。语见《新唐书·文苑传下·李翰》:“城孤粮尽,外救不至,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

摧锋陷阵——摧:击溃;锋:锋芒,引申为精锐;陷:攻入。攻入并摧毁敌军的阵地。语见《晋书·景帝纪》:“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披靡,遂引去。”

椎锋陷阵——犹冲锋陷阵。语见《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将军孙盖等椎锋陷阵,应蒙殊赏。”胡三省注椎捣也,直捣其锋也。”

摧坚陷阵——摧:击溃;坚:锋芒,引申为精锐;陷:攻入。攻入并摧毁敌军的阵地。语见《南史·桓康传》:“摧坚陷阵,膂力过人。”

摧陷廓清——摧陷:摧毁;廓清:肃清。攻破敌阵,肃清残敌。比喻写文章打破陈规。语见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也。”

登锋陷阵——冲锋陷阵。形容作战英勇。语见晋·葛洪《抱朴子·杂应》:“帝以试左右,数十人常为先,登锋陷阵,皆终身不伤也。”

抵瑕陷厄——抵:触;瑕:瑕疵,缺点;陷:攻破;厄:迫害。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语见唐·柳宗元《答问》:“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其三,成语中的“陷”字表示陷害的意思,例如:

党邪陷正——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语见《旧唐书·宋瓃传》:“瓃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罗织构陷——罗织:收集编造;构陷:用虚构的罪名去陷诬人。形容千方百计地陷害别人。源自《后汉书·顺帝纪》:“王圣等惧有后祸,遂与丰京其构陷太子,太子坐废为济阴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