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是康复科医生,从事中医近十年。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区别?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血府逐瘀丸是治疗血症瘀症,柴胡舒肝丸是疏肝的药物。那么,它们具体所主病症有哪些呢?今天,康复科医生来科普一下。
血府逐瘀丸,汤剂为血府逐瘀汤,来源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全方药物由桃仁、当归、红花、生地、牛膝、枳壳、赤芍、川芎、桔梗、柴胡、甘草组成。本方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表现以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为特征。因为瘀血发于血脉,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本方配伍合理,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经过适当加减可以广泛使用。

血府:王清任认为纵隔胸腔为血府。
本方以四物汤为基础,因为阴血日消夜耗,常常不足,瘀血常为血少所致,所以本方以四物汤养血为基础。方中用赤芍不用白芍,是活血为主,而桃仁、红花更为破瘀活血之代表药。柴胡、枳壳、桔梗疏肝行气,开胸散结,引药入胸;牛膝引血下行。柴胡、桔梗的升发与枳壳、牛膝的下行,一升一降,可以条畅气机,使升降有常。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全方配伍极有特点:一是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体现气行则血行;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条畅气机,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证】
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目眩晕厥)、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本方因胸中瘀血而设,以胸痛胸闷为重要特点。因其行气、养血、活血祛瘀的组方思想是血瘀证的基本配伍思想,经过适当配伍可以应用于全身多种瘀血证。本方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部挫伤等引起的胸痛,以及脑血栓、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使用注意】
一、血瘀虽然一般多属于实证,但若体质虚弱的,不宜单纯攻瘀,宜去瘀剂中配用补益气血的药物,以达攻补兼施,免得伤害正气。
二、对于内脏出血的病证,止血剂不宜运用过早。因为止血剂每有留瘀,必要时可于止血剂中佐用行血或调气之品,以补救其留瘀之弊。
三、孕妇一般忌用行血、破瘀剂。这是因为行血破瘀剂多有堕胎作用的缘故。
柴胡舒肝丸,出自《中国药典》。由茯苓、麸炒枳壳、酒白芍、甘草、豆蔻、醋香附、陈皮、桔梗、姜厚朴等25味药组成。主治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消,呕吐酸水。临床常用于痞证,呕吐,胁痛。

方中柴胡、青皮、陈皮、防风、香附、枳壳、木香、乌药合用,以舒肝理气,消胀止痛。半夏、茯苓、桔梗、厚朴、紫苏梗、豆蔻、甘草合用,以健脾调中,行气消胀。山楂、槟榔、六神曲、大黄合用,以消食导滞,化积消胀。白芍、当归养血和血,以柔肝体;气滞邪结则血瘀,故以三棱、莪术行气活血化瘀。黄芩、薄荷组成,以清解郁热。气郁日久则化热,故以黄芩苦寒清热、薄荷辛凉解郁以解之。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消胀止痛之功。
【功效】
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主治】
临床常用于痞证,呕吐,胁痛。
使用注意
1、本品为肝气不舒所致的痞证、呕吐、胁痛而设,故不适用于由肝胆湿热,食滞胃肠,脾胃虚寒等原因所引起的上述病证。
2、本品含有行气、破血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以免助湿伤脾,有碍气机。
4、本方所针对的病证每因情志和(或)劳累而发作或加重,故服药期间切忌郁闷、恼怒,应保持心情舒畅。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丸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柴胡舒肝丸舒肝理气,消胀止痛。方中同用柴胡、枳壳、桔梗疏肝行气,开胸散结。血府逐瘀丸行气化瘀,而柴胡舒肝丸行气疏肝,故两方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