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区别?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0-11-24
血府逐瘀丸是血府逐瘀汤的丸剂,血府逐瘀汤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柴胡疏肝散可以疏肝解郁,但是活血化瘀的能力较小。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是两方中共有的药物,这五味药就是四逆散加上川芎,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肝气郁结的基础方。
柴胡疏肝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两味药,一味是香附,一味是陈皮,香附是疏肝理气的重要药物,而陈皮也是梳理气机的重要药物,陈皮是通的脾胃之气。这么组合,加强了四逆散疏肝行气的作用,因此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的力量更强。
血府逐瘀汤则是在上面五味药的基础上,加入了桃仁、红花、当归、地黄,与上面川芎、芍药组成了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可以活血化瘀,而且活血化瘀的力量很强,当然也可以补血,补血的力量也不弱,不然四物汤就不可能是调理血症的第一方了。
再配合上牛膝,将气血向下引,使瘀血向下运动,促进瘀血排出。而且牛膝也可以活血化瘀,桔梗也可以活血化瘀。为什么说桔梗可以活血化瘀?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主胸胁痛如刀刺,就是瘀血最常见的症状表现。

血府逐瘀汤常用于瘀血导致的胸痹,胸痹就是心前区疼痛,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心前区闷痛,因此血府逐瘀汤成了治疗瘀血引起的冠心病的首选。当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可以用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也不是只能治疗心前区疼痛。只有证与方相应,才能取得良效,方与病对应只能是偶中,因此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而不是辨病。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区别?

想区别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并不难!大家跟着笔者的思路走。

首先,我们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一下:

血府逐瘀丸中血府是什么?中医上讲,脉为血之府血府逐瘀意味着祛除脉道中的 淤血。

柴胡舒肝丸中柴胡本身就有疏肝的功能,另外,为什么要疏肝呢?肯定是肝郁了呗!而肝又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肝郁必然会伴有气滞。因此,柴胡舒肝丸是能疏肝理气的丸药。

接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俩药,我们还需从它们的成分着眼:

一、血府逐瘀丸:

炒桃仁+红花(君药)、川芎+赤芍+牛膝(臣药)、地黄+当归+桔梗+麸炒枳壳+柴胡(佐药)、甘草(使药)。

桃仁有苦味泄降、甘润多脂的特点,是活血祛瘀的要药,并且活血力强,甚至有破血之功;红花有辛散温通的特点,能活血而通畅经络并散瘀止痛。两者不分伯仲,在整药中共显“君主之威”;川芎与赤芍也都助君药活血祛瘀,因此两者并驾齐驱在整药中共效臣药之力;牛膝也能逐淤血、通经脉,并在整药中肩负着臣药的另一使命——引血下行。

当归能补血活血而加强君臣之药的治疗作用,显然担当了佐助药的角色;生地黄能清热养阴生津从而减缓君臣药活血的烈性,担当了佐制药的角色;桔梗质轻上浮,专走肺经,善于开宣肺气同时载药上行;枳壳微寒苦泄,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呈沉降趋向,两者一升一降为君臣之药开辟气的通道,顺理成章也是佐助药;柴胡轻清升散,既疏肝解郁又升举阳气,依然并肩桔梗而为佐助药;甘草是调和药性的使药。

由此可见,整方特点是,活血与行气相伴,祛瘀与养血同施,一升一降并用,做到了气血同调,完美诠释了君臣佐使的配伍意义。

如果我们对以上的方解还是有盲区,那么笔者再以更通俗的语言来告诉大家:血府逐瘀丸是治疗血分病中的淤血证的。它的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淤血内阻所至的头痛或胸疼,其痛如针刺且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内热眩晕,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易怒并伴有唇暗、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等。此外,脉象是涩脉。

了解了该药的字面意思、方解、功能主治,其注意事项我们也不能忽略:

1.由于祛淤药均易耗伤正气,所以不可久服,而应中病即止。

2.由于活血药易动血伤胎,所以孕妇以及月经量多者忌用。

二、柴胡舒肝丸:

柴胡薄荷疏肝;酒白芍柔肝;麸炒枳壳醋香附陈皮炒青皮乌药木香理气;姜半夏降逆止呕;紫苏行气宽中;炒槟郎消积行气利水;醋三棱醋莪术活血祛瘀;炒山楂炒六神曲消食;防风胜湿止痛;豆蔻姜厚朴芳香化湿;黄芩清热燥湿;茯苓利水渗湿;当归润肠通便;酒大黄泻下攻积;甘草补气

我们放眼一望,这些成分的队伍好壮观”!同时,或许大家会觉得有点凌乱没关系,下面,我们从分析病因病机开始寻找其配伍规律。

通常,情志不舒或饮食劳倦而引起的肝胃不和,不但削弱了胃的消化能力而导致饮食完谷不化。也牵连了脾,使脾运化精微与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与食积堵塞气道,从而产生气滞;另外,肝郁又是形成气滞的另一原因。因此,方中配以山楂、神曲来消食化积;茯苓、防风、豆蔻、厚朴、黄芩来治水湿;当归来润肠;大黄来助力药物泻掉浊物与水湿。并且,柴胡、薄荷、白芍起疏肝与柔肝作用,从而使其功能得以恢复。

至此,柴胡舒肝丸的字面意思、成分、病机、方解也都理清了,接着笔者同样给大家做个通俗的小结

柴胡舒肝丸是和解剂。它的功效是疏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胸协痞闷,食滞不清,口吐酸水等症。

柴胡舒肝丸注意事项:

1.孕妇及月经量多者忌服,因为有行气活血成分,会导致流产以及增加经血量。

2.身体虚弱者不宜服用此药;并且此药不宜久服。因为理气药久服易克伐正气,所以需中病即止。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丸与柴胡舒肝丸的区别是:前者是治疗血分病中淤血症的。其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淤血内阻的头疼与胸疼等(具体病症在文中划横线处找);后者是和解剂。其功效是疏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等(具体病症在文中划线处找)。

  • 最后,笔者想说,打蛇打七寸,治病找准因,药品区别看核心。只要我们抓住药物的特性,那么区分药物并不难,大家觉得呢?

关注执业中药师药文汇,分享客观严谨的医药健康常识。

血府逐瘀丸是血府逐瘀汤的丸剂剂型,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组成为: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血府逐瘀丸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临床常用于治疗瘀血所致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内热瞀闷,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柴胡舒肝丸出自《中国药典》,由茯苓、枳壳、柴胡、白芍、槟榔等25味药组成,具有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的功效。

柴胡舒肝丸方中柴胡、青皮、陈皮、防风、香附、枳壳、木香、乌药合用,以舒肝理气,消胀止痛;半夏、茯苓、桔梗、厚朴、紫苏梗、豆蔻、甘草合用,以健脾调中,行气消胀;山楂、槟榔、六神曲、大黄合用,以消食导滞,化积消胀;白芍、当归养血和血,以柔肝体;气滞邪结则血瘀,故以三棱、莪术行气活血化瘀;黄芩、薄荷组成,以清解郁热;气郁日久则化热,故以黄芩苦寒清热、薄荷辛凉解郁以解之;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消胀止痛,兼有消食之功。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丸偏于活血化瘀,柴胡舒肝丸偏于疏肝理气。

文:岳增宝/王传航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区别?

1,血府逐瘀丸是以治疗胸痛(冠心病,心脏病),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瘀血内阻,失眠多梦,心悸,急燥易怒等症。

2,柴胡舒肝丸是以治疗以肝脏为主证。可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用于肝气不舒,胸肋痞闷,食滞不消,呕吐酸水等症。

3,综上所述:

二药区别于,一药治心,一药疗肝,各司其责。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方剂?什么是君臣佐使,然后才能知道处方的偏重治疗目的。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的遣方用药。


首先来看看血府逐瘀汤的功效和主治

配方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主要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病症: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者内热憋闷,或心悸怔忡,或者夜不能寐,或这夜寐不安,或者急躁善怒,或者入暮潮热,或者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者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黑暗,脉涩或弦紧。

本方是清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的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就会肝郁不适,从而出现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而内热憋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就会头痛;横逆客犯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就会出现呃逆,甚至饮水即呛。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并兼以行气解郁。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其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血化而热自消,肝郁也可解除,故而诸证自愈。

近代医学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常对其加减,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有一定效果。临床运用,必须审方辩证确有瘀血才能使用,否则不宜使用。

再来看看柴胡舒肝丸的功效主治

配方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主要功效:疏肝行气、和血止痛。

主治病症:主要用于治疗胁肋疼痛、寒热往来,以及少阴病、四逆之证。同时对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泻痢下重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本方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陈皮、川穹、香附而成。主要用于产后腹痛,并有烦满不得卧,是气结血凝,郁而生热所致。证属里实,人在产后,治疗宜兼顾,故用枳实烧令黑,从而减轻破气之力,然后合芍药而和血,则气结散而血也行,郁既可解而热也消,故而腹痛烦满皆除。

柴胡舒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而胸胁疼痛,寒热往来。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之效,故服用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也除。本方虽然是四逆散加味,而各药用量已经变化,尤其是炙甘草的量大减,所以功效自然有变。

两者的区别

首先两个处方有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四逆散基础之上的,在四逆散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而来。

不同的则是处方中君臣佐使的变化,使得方剂本身发生了本质的区别,血府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而柴胡疏肝散则是以疏肝行气、和血止痛为主。两者都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但一个旨在活血化瘀,一个旨在疏肝和血。

通常临床应用的时候,或者购买使用的时候,可以知道治疗某些疾病,但作为购药者并不懂得如何辩证;但中药不是西药,如果在没有辩证的前提下购药使用,就很有可能导致用错药,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同时也很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23 赞 5评论
分享
举报

应邀特作解答: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名医家王清任首创,方载《医林改错》书中。成为活血祛瘀之著名方剂。

该方剂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 、桔梗、柴胡、牛膝、甘草等组成。水煎服。现今改为丸剂,作用一致,药性更缓。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善怒、入暮渐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本方治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见肝郁气滞之瘀血证。方中以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功在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润燥,使祛瘀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

特点:血府逐瘀汤不仅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瘀去气行,诸症可愈。临床可拓展应用,新用途如下:1、冠心病、心绞痛。2、风湿性心脏病。3、胸部挫伤。4、肋软骨炎之胸痛。5、神经官能症。6、脑震荡后遗症之精神抑郁。7、头痛头晕属气滞瘀阻等诸证。

柴胡舒肝丸方出《中国药典》中。由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陈皮、梹榔、香附、薄荷、大黄、当归、豆蔻、莪术、黄芩、防风、茯苓、法夏、神曲、厚朴、桔梗、紫苏梗、乌药、山楂、三棱、青皮、木香等25味中药组成。共研细末,蜜炼为丸剂。功能:疏肝理气,消胀止痛。主治:肝气郁结不舒,胁肋痞闷疼痛,食滞不消,呕吐酸水等。现多用于乙型肝炎、慢性胃炎的辅助治疗。

方中以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功在透解郁热,疏肝理脾;青皮、木香、乌药、苏梗、香附疏肝理气祛滞;槟榔、山楂、豆蔻、神曲、厚朴消食积,宽中焦;大黄通下焦泻热;薄荷、桔梗、防风、黄芩清上焦风热;茯苓、陈皮、法夏健脾化痰;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当归活血行血。综观全方,可用于阳气内郁,肝脾不和,胸胁脘腹不舒胀痛等证。本方以疏肝理脾,以肝为主,透解郁热、和中缓急之功。

两方之区别:前者为理血之剂,以活血祛瘀,重在治胸中瘀证,以“祛瘀”见长;后者为疏理之剂,以疏肝理脾,行气止痛,破血消积以“疏消”见长。重点有别,作用有异,应区别使用。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的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54 赞 2评论
分享
举报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均是中医药学的经典组方,成方历史悠久,对证应用确有良效。从字面上分析,血府逐瘀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目的,针对的是血行瘀阻不通引起的诸多病证。柴胡舒肝则是以疏肝理气的柴胡为主药,配伍了许多理气健胃消食之品,旨在疏理肝气,调治气滞不通,肝气郁结之临床病证。简单讲,血府逐瘀偏于针对血瘀证型,柴胡舒肝偏于针对气滞证型。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准确的区分。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互相滋生营养,与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自从人体出生后,包括母乳等饮食的摄入,中焦脾胃将饮食水谷消化吸收,转变为气血精微营养全身,这个过程叫脾胃生成气血,在此期间,脾将气血上输送于心,心通过搏动将血脉的血储藏于肝,肝中也有气血,肝气具有疏理脾胃运动的作用,相当于参与脾胃调节胃肠蠕动的生理功能。

肝的疏泄气机可加强脾的运化饮食气血和胃向下蠕动推送糟粕的作用。肝血是肝气的物质基础,为肝气的正常活动提供能量,《内经》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说的就是气血之间的关系。以此拓展,气滞不通一定是肝气疏泄气机的作用出现了问题,时间久了就容易发生血瘀,血瘀形成多与心的搏动血脉无力有关,血瘀后必将会导致气滞不通。血府逐瘀丸的配伍是以活血药为主,辅助了疏肝理气药。柴胡舒肝丸则以疏肝理气药为主,同时,配伍了少量的活血药以增强理气的作用。

★气滞证与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 气滞的病理基础是人体的肝气郁结,气在局部郁滞不通,导致肝气郁结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情绪不畅,生气恼怒或者总生闷气,肝气升发条达的作用下降,就出现了气滞肺临床表现。

  • 肝气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脾胃,可梳理脾胃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肝气郁结极容易造成脾胃的气滞不通,临床上常出现胃肠胀气,脘腹胀满,打嗝嗳气,反酸烧心,排气后能缓解,肝的经络分布在人体两肋的部位,气滞后常出现两肋胀痛,气在人体的结滞常导致血脉的血同时出现结滞不畅,血脉结滞后,脉道变的紧张,犹如胡琴的琴弦,所以脉象是弦脉。

  • 血瘀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因气滞引发,血脉内的血液郁滞也可因气虚或阳虚引起的体内寒气或重,寒凝血脉所引发,血瘀后心的推动血脉作用受影响,所以常导致人体出现心悸心慌,脉道不通,气血郁滞,不通则痛,常引起身体身痛,胸痛,头痛,血瘀作痛以刺痛为主,夜间血行较慢,常加重瘀血问题,所以疼痛常在夜间加重,血脉郁滞,舌头常出现青紫或者瘀斑现象,脉象也滞涩异常,如同轻刀刮竹。

★成方于清代的经典名方——血府逐瘀丸

  • 清代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医生,名叫王清任,道光八年有一位张姓的死刑罪犯,作乱造反被处以剐刑,法场在街头闹市,围观人数较多,王大夫本来就有绘制人体脏腑图形的想法,正好趁此机会一探究竟,待行刑完毕后,只见罪犯胸中的横膈以破,且内部有瘀血存留,加之后来又一位曾带病打仗的朋友对他讲说战死兵将的人体脏腑组织的情形,王大夫推断人体横膈以上瘀血存留可导致血瘀病证,因此,他便制定了一首方剂,名曰血府逐瘀汤,血府的位置就是横膈以上的胸中。

  • 姑且不谈王清任的脏腑解剖是否正确,他的血府逐瘀确是值得学习使用的,他认为血府的部位是胸中,活血的方向是解决胸中血瘀,实际上呢,人体各部分的血脉郁滞,它都可以去辨证应用。

  • 血府逐瘀是以元代医学家王好古所创立的桃红四物为基础方,加入了疏肝理气的柴胡,以增强活血药的作用,秉承着气行则血行的治疗原则,配伍了引气血上行的桔梗和引气血下行的牛膝,通行人体一身上下的血脉郁滞,血瘀不通之病证。

  • 例如,胸痛,头痛,四肢疼痛,心悸,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属血瘀证候者,请注意,属血瘀问题是本方的核心,中医理论以辨证为主,同样的症状问题也可因其他原因造成,并非血瘀所特定的疾病。

★疏肝理气的柴胡舒肝丸

  • 柴胡舒肝丸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中医组方,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立的柴胡疏肝散的加味,柴胡疏肝散是根据《伤寒杂病论》中的四逆散加味而成,所以归根到底柴胡舒肝属于经方出身,稍加改良的品种。

  • 《本草崇原》说柴胡“香气直上云间”,柴胡具有很强的香气,具有辛香走窜的特点,药材内部质地是木质,春季出苗,根茎入药,均有木性升发条达的特性,与人体的肝香对应,可入肝而走窜运行郁滞不通的肝气,恢复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 同时,柴胡舒肝丸配伍了一系列行气理气之品,旨在疏理肝气郁滞,同时,疏导脾胃气机阻滞导致的胃肠运化饮食作用减弱,出现的食积问题,增加了许多消食健胃的药物,促进郁滞的气得以消散。

★区别

血府逐瘀丸以血瘀证为主要治疗目的,方中的核心是活血药,如果病人没有血瘀问题是不可以随意使用的,中医将活血易伤血,易引起血虚,出血等问题,。柴胡舒肝丸是以气滞证为主要治疗方向,方中核心是以疏肝理气为主,同理,如果病人没有气滞问题亦不可滥用行气药,行气药物比较香燥,易消耗人体的气血,导致气血问题,

中医理论是辨证论治为基本前提,不可自行盲目使用药物,必要时请专业医生给予指导。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是康复科医生,从事中医近十年。

血府逐瘀丸和柴胡舒肝丸有什么区别?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血府逐瘀丸是治疗血症瘀症,柴胡舒肝丸是疏肝的药物。那么,它们具体所主病症有哪些呢?今天,康复科医生来科普一下。

血府逐瘀丸,汤剂为血府逐瘀汤,来源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全方药物由桃仁、当归、红花、生地、牛膝、枳壳、赤芍、川芎、桔梗、柴胡、甘草组成。本方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表现以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为特征。因为瘀血发于血脉,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本方配伍合理,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经过适当加减可以广泛使用。

血府:王清任认为纵隔胸腔为血府。

本方以四物汤为基础,因为阴血日消夜耗,常常不足,瘀血常为血少所致,所以本方以四物汤养血为基础。方中用赤芍不用白芍,是活血为主,而桃仁、红花更为破瘀活血之代表药。柴胡、枳壳、桔梗疏肝行气,开胸散结,引药入胸;牛膝引血下行。柴胡、桔梗的升发与枳壳、牛膝的下行,一升一降,可以条畅气机,使升降有常。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全方配伍极有特点:一是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体现气行则血行;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条畅气机,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证】

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目眩晕厥)、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本方因胸中瘀血而设,以胸痛胸闷为重要特点。因其行气、养血、活血祛瘀的组方思想是血瘀证的基本配伍思想,经过适当配伍可以应用于全身多种瘀血证。本方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部挫伤等引起的胸痛,以及脑血栓、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使用注意

一、血瘀虽然一般多属于实证,但若体质虚弱的,不宜单纯攻瘀,宜去瘀剂中配用补益气血的药物,以达攻补兼施,免得伤害正气。

二、对于内脏出血的病证,止血剂不宜运用过早。因为止血剂每有留瘀,必要时可于止血剂中佐用行血或调气之品,以补救其留瘀之弊。

三、孕妇一般忌用行血、破瘀剂。这是因为行血破瘀剂多有堕胎作用的缘故。

柴胡舒肝丸,出自《中国药典》。由茯苓、麸炒枳壳、酒白芍、甘草、豆蔻、醋香附、陈皮、桔梗、姜厚朴等25味药组成。主治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消,呕吐酸水。临床常用于痞证,呕吐,胁痛。

方中柴胡、青皮、陈皮、防风、香附、枳壳、木香、乌药合用,以舒肝理气,消胀止痛。半夏、茯苓、桔梗、厚朴、紫苏梗、豆蔻、甘草合用,以健脾调中,行气消胀。山楂、槟榔、六神曲、大黄合用,以消食导滞,化积消胀。白芍、当归养血和血,以柔肝体;气滞邪结则血瘀,故以三棱、莪术行气活血化瘀。黄芩、薄荷组成,以清解郁热。气郁日久则化热,故以黄芩苦寒清热、薄荷辛凉解郁以解之。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消胀止痛之功。

功效

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主治

临床常用于痞证,呕吐,胁痛。

使用注意

1、本品为肝气不舒所致的痞证、呕吐、胁痛而设,故不适用于由肝胆湿热,食滞胃肠,脾胃虚寒等原因所引起的上述病证。

2、本品含有行气、破血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以免助湿伤脾,有碍气机。

4、本方所针对的病证每因情志和(或)劳累而发作或加重,故服药期间切忌郁闷、恼怒,应保持心情舒畅。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丸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柴胡舒肝丸舒肝理气,消胀止痛。方中同用柴胡、枳壳、桔梗疏肝行气,开胸散结。血府逐瘀丸行气化瘀,而柴胡舒肝丸行气疏肝,故两方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