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第一节 区位疗法思路的启迪与建立学

 阅海书馆 2020-11-24

第一节 区位疗法思路的启迪与建立

一 思路概说

在随董老师学习之前,个人已有十四经穴基础,看到老师用肾关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我用天皇穴治疗前头痛;老师用天皇穴治五十肩,我用肾关穴治五十肩,两穴相距一一寸半, 主治也样。我用火菊穴(相当于脾经公孙)治前头痛,老师用火连穴(相当于脾经太白)治前头痛,两穴相距一寸,主治亦一样。我用承山穴治背痛,老师用搏球治背痛,等等,两穴位置相距在一寸 至两寸之间,但作用功能却一样,都能治疗相同的病,这就说明了区位间附近穴位有相同的作用。在学习研究董氏奇穴后,发现董氏奇穴最大的特征是倒马,即在同一经上相邻的两个穴(上下有时是三个穴)常一起应用治疗同一种病症。再看看董老师穴位所列的主治,相邻两个或三个穴的主治完全相同,这就给了我很大启示。启迪了我对区域区位疗法的认识,也是我以后研创太极针法的渊源,从而研创出特效横向区位的二针系列,及全面的区位疗法。


董氏奇穴之精髓在倒马,我将倒马针的深层意义定为”区位取穴“(注意并不是区位治疗)。倒马取穴与单一穴点取穴不同。 在一条经 上两针或三针并用谓之倒马,这样取穴有夹穴或穴夹的作用,有利于正确掌握经络,不必受准确取穴的严格要求。

倒马针的原本意义只是:①不受取穴的严格要求。在一定区域内取穴,宁失其穴,莫失其经,董氏奇穴名之为正经,即有正确取经络之义,从某些穴的浮动取穴,就更能明了其意义。②联合治疗。两个或三个相同作用的穴位-一起下针并用,有加强联合治疗的作用,效果更强。

但经个人扩大思考发挥,将余之太极全息观念融人其中,倒马针法两针或三针并列,虽说因并列加强了联合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呼应的结果。倒马针若三针并列,以太极全息观念来看,也还有上针治上、中针治中、下针治下的意义。二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例如灵骨、大白两穴合用涵盖输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此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驷马上、中、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治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治脾肾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论,中间一针为中焦,则其上针为上焦,下针为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变时,三针常一起应用。

余个人思路认为:以一针而论可能治疗的只是一个点或小区,两针包夹则治疗的相对区域就较大。由于倒马针法,经过这样思考,董氏奇穴的效果所及就不只是一点,而会是一个面、一个大部位,所以效果自然就比散在的取穴法来得快而且好。我们就以临床常会遇到的落枕来看,落枕时头部、肩部、上背同时疼痛,颈部转动不便。如果用十四经穴治疗,可根据《灵枢.杂病》所说“项痛不可浼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就是说颈痛不能前后转动,应刺足太阳膀胱经,颈项疼痛不能回顾,即不能左右转动,应刺手太阳小肠经之穴位。针灸歌诀则多取承浆穴为主,有前后对应,以任治督的意思。此外,落枕时肩井部位也不舒适,这牵涉到少阳经,因此也常有人用少阳经的悬钟穴治疗落枕,但都不能一次完整地治愈落枕, 个小小的落枕竞牵涉 了好几条经络,可是董氏奇穴的重子重仙却能一次很快地解决。 在董老师来说是因为两穴并用,联合治疗加强作用的结果,但以我个人的太极思路,就更容易理解及发挥其应用。两穴在大极全息中各有自己所对应的区域,双穴合用就有包围治疗的意义,这个在我后面所谈的杨维杰区位治疗针法,有详细的说明。

再以坐骨神经痛为例,-般人治坐骨神经痛常用局部的环跳、承扶、秩边、风市等穴,并沿经络加针,如太阳经走向之疼痛加委中、承山、昆仑,少阳经之走向疼痛加阳陵泉、悬钟、丘墟等。用针既多,效果亦不彰。如太阳经及少阳经同时发病,则两条经的穴位都针,用针往往超过十余针,效果还是不见得好。有些坐骨神经痛还向鼠蹊部及大腿内侧阴经反射,如果要再加针,那就更多了。

这种牵涉多经络、多部位的病痛,应用倒马针法最好。这时如仅针对侧手上的灵骨、大白两穴,可立即达到止痛效果,不论是太阳经、少阳经或厥阴经走向的坐骨神经痛,都能立刻见效,而且是在远处扎针,既方便又安全。可以说,这也是两穴在太极全息中各有自己所对应的区域,双穴合用就有包围治疗的意义。

三、 倒马针的组合与 主治

交易担保 看一看+ 中医学堂 小程序

董氏奇穴的倒马针用穴之两穴或三穴,在老师的书中有多种形式。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老师书中,列出主治相同、接近或可以倒马的穴组。

1.大间穴、小间穴

大间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

小间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简析:两穴主治大致相同,但小间多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

2.浮间穴、外间穴

浮间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外间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3.中间穴

中间穴主治: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简析:

(1)其中与大间相同主治为:心悸、膝盖痛、头晕、眼昏、痛气。另外胸部发闷与小间相同。

(2)以上五穴主治皆治疝气。其他主治有交集相同的归类,如:

小肠气之主治:外间、大间、小间、浮间。

心脏病(心悸)之主治:大间、小间、中间。

膝盖痛之主治:大间、小间、中间。

眼角痛之主治:大间、小间、中间(头晕眼昏)。

胸部发闷之主治:小间、中间。

4.重子穴、重仙穴

重子穴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重仙穴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简析:两穴皆治背痛肺炎(有特效)。重子穴多感冒、咳嗽、气嘴(小孩最有效);重仙穴多退烧、心跳、膝盖痛。

5.中白穴、下白穴

中白穴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學、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下白穴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简析:两穴主治相同,下白穴多牙齿酸、肝微痛。

6.腕顺一穴、腕顺二穴

腕顺一穴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腕顺二穴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简析:两穴主治相同,腕顺二穴多鼻出血。腕顺一穴位于先天巽卦及后天坤卦位置,巽卦、坤卦皆为阴卦,故女人用之效更大。

7.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其门穴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其角穴主治:同其门穴。

其正穴主治:同其门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8.火陵穴、火山穴

火陵穴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火山穴主治:同火陵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9.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手五金穴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手千金穴主治:同手五金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10.人士穴、地士穴、天士穴

人士穴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地士穴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天士穴主治:气喘、感冒、鼻炎、臂痛、胸部发胀。

简析:三穴皆治气喘。地士、天士皆治感冒。人士、天士皆治臂痛。其他各有主治。

11.后椎穴.首英穴

后椎穴主治:脊椎骨脱白、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

首英穴主治:同后椎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12.富顶穴、后枝穴

富顶穴主治:疲劳、肝弱、血压高、头晕、头痛。

后枝穴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杀菌、皮肤病、血管硬化。

简析:两穴均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

13. 天宗穴、云白穴、李白穴

天宗穴主治: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具有速效)、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

云白穴主治:妇科阴道炎、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

李白穴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

简析:云白穴与天宗穴主治大致相同,天宗穴多小腿痛、狐臭、糖尿病。李白穴、云白穴皆治小腿痛、小儿麻痹。另治狐臭、脚痛。

14. 支通穴、落通穴

从素氏例马针法到杨氏区位针法

支通穴主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头晕、疲劳、腰酸。

落通穴主治: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疲劳、腰酸、四肢无力。

简析:两穴主治相同,落通穴多四肢无力。

15.下曲穴、上曲穴

下曲穴主治:血压高、坐骨神经痛(肺与肝两种机能不健全所引起)、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失灵,及神经失灵引起之骨头脱节症。

上曲穴主治:血压高、小儿麻痹、坐骨神经痛、臂痛、小腿胀痛。

简析:①两穴皆治血压高、小儿麻痹、坐骨神经痛。下 曲穴还治半身不遂、神经失灵及神经失灵引起之骨头脱节症。上曲穴还治臂痛、小腿胀痛。②富顶穴、后枝穴、支通穴、落通穴、下曲穴、上曲穴位置相近,皆治血压高。

16.火硬穴、火主穴

火硬穴主治:心跳、头晕、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颏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

火主穴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简析:两穴皆治子官炎、子宫瘤骨盛胀大及强心。火硬穴还治:心跳、头晕、胎衣不下、下颏痛(张口不灵)。火主穴还治:心脏病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
经衰弱。

17. 木斗穴、木留穴

木斗穴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木留穴主治:白血球症(即白血病)、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简析:两穴主治相同,木留穴多白血球症,木斗穴主治似亦应可治白血球症。18.火连穴、火菊穴

火连穴主治:血压高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脏衰弱。

火菊穴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脑胀、眼昏、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

简析:两穴皆能治疗心跳、头晕眼昏、高血压。火菊穴另可治手发麻、脚痛、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火散穴位于火菊穴后-一寸,主治头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其中,头晕、眼花与火菊相同。


19. 水相穴、水仙穴

水相穴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妇科产后风白内障。

水仙穴主治:同水相穴及肾亏之背痛。

简析:两穴基本相同,水仙穴多- -肾 亏之背痛。

20.正筋穴、正宗穴

正筋穴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正宗穴主治:同正筋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21. 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

一重穴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 .眼球突出扁桃体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二重穴主治:主治同一重穴。

三重穴主治:主治同一-重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22. 四花中穴四花副穴

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脏麻痹

四花中穴主治:哮嘴眼球病、心脏

(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四花副穴主治:主治同四花中穴。( 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23.四花下穴、腑肠穴

四花下穴主治: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

腑肠穴主治:同四花下穴。(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24. 上唇穴、下唇穴

上唇穴主治:唇痛、白口症。

下唇穴主治:唇痛、白口症。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25.天皇穴、天皇副穴

天皇穴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天皇副穴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简析:两穴皆治胃酸过多,倒食症。天皇穴另治: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天皇副穴另治: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26.地皇穴、人皇穴

地皇穴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人皇穴主治: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简析:两穴主治大部分相同。地皇穴另治四肢浮肿、子宫瘤月经不调:人童穴另治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


27.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

侧三里穴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侧下三里穴主治:侧下三里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28.足千金穴、足五金穴

足千金穴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体炎、甲状腺肿。

足五金穴主治:同足千金。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29.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

通关穴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通山穴主治:同通关穴。

通天穴主治:同通关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30. 姐妹一穴,姐妹二穴,姐妹三穴

姐妹穴主治:子宫瘤子官类月经不调、经期不定子官痒.肠痛,胃出血。姐妹二穴主治:同姐妹一-穴。

姐妹三穴主治:同姐妹二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31.感冒一穴、感冒二穴

感冒一穴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感冒二穴主治:同感冒-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32.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

通肾穴主治:阳痿、早泄、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通胃穴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通背穴主治:同通胃穴。

简析:三穴主治基本上完全相同。通胃穴通背穴又治背痛。

33.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

明黄穴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天黄穴主治:同明黄穴。

其黄穴主治:黄疸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简析:三穴主治基本上完全相同。其黄穴另能治黄痘病。

34.火枝穴、火全穴

火枝穴主治:黄疸病、黄疸病之头晕、眼花及背痛、胆炎。

火全穴主治:同火枝穴,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简析:两穴主治基本上完全相同。火全穴另能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35.驷马中穴、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驷马中穴主治:胁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

驷马上穴主治:同驷马中穴。

驷马下穴主治;同驷马中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36.下泉穴、中泉穴、上泉穴

下泉穴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经跳、口歪、眼斜。

中泉穴主治:同下泉穴。

上泉穴主治:同下泉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37. 金前下穴、金前上穴

金前下穴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疯、头痛、肝弱、皮肤敏感。

金前上穴主治:同金前下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38.内通关穴、内通山穴、内通天穴

内通关穴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内通山穴主治:同内通关穴。

内通天穴主治:同内通关穴。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39. 州圆穴、州昆穴、州仑穴

州圆穴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虚弱、气嘴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及背痛、神经失灵。

简析:三穴主治完全相同。

39.州圆穴、州昆穴、州仑穴

州圆穴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虚弱、气喘、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及背痛、神经失灵。

州昆穴主治:同州圆穴。

州仑穴主治:脑瘤及州圆穴主治各症。

简析:三穴主治基本上完全相同。州仑穴另能治脑瘤。

40.上里穴、四腑二穴、四 腑一穴

上里穴主治:眼昏、头痛。

四腑二穴主治:小腹胀、眼昏、头痛。

四腑一-穴主治:小腹胀、眼昏、头痛。

简析:三穴主治基本上完全相同。这是董氏奇穴少见的横向倒马。

41.马金水穴、马快水穴

马金水穴主治:肾结石、闪腰、岔气(呼吸时感觉痛楚)、肾脏炎、鼻炎。马快水穴主治:膀胱结石膀胱炎、小便频数腰脊椎骨痛、鼻炎。

简析:两穴皆能治鼻炎、腰痛。马金水穴另治肾结石。马快水另治膀胱结石、膀胱炎、小便频数。

42. 水通穴、水金穴

水通穴主治: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虛、肾亏、腰痛、闪腰、岔气。

水金穴主治:同水通穴。

简析:两穴主治完全相同。

43.分枝上穴、分枝下穴

分枝上穴主治:药物中毒蛇、蝎、蜈蚣等虫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疯狗咬伤、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杀(轻则可治,重则难医),全身发痒、瓦斯中毒、原子尘中毒。

分枝下穴主治:同分枝上穴各证及乳炎。

简析:两穴主治基本完全相同。分枝下穴另治乳炎。

公重浩卫委名师
#痔疮#董氏奇穴
视频号
公重浩卫委名师
视频号

四、倒马针的组合分析

以上穴位组合大致可以有下列几种形式:①主治完全相同者;②主治接近完全相同者;③主治大部分相同者;④强调同时下针穴位者。

(一)主治完全相同者,有下列各组(21组,50穴)

1.浮间穴、外间穴;2.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3.火陵穴、火山穴;4.手五金穴、手千金穴;5.后椎穴、首英穴;6.正筋穴、正宗穴;7. -重穴、二重穴、三重穴;8.四花中穴、四花副穴;9.四花下穴、腑肠穴;10.上唇穴、下唇穴;11. 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12.足千金穴、足五金穴;13.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14.姐妹一穴、姐妹二穴、姐妹三穴;15.感冒一穴、感冒二穴;16.驷马中穴、驷马上穴、驷马下穴;17.下泉穴、中泉穴、上泉穴;18.金前下穴、金前上穴;19.内通关穴、内通山穴、内通天穴;20.上 里穴、四腑二穴、四腑一穴;21.水通穴、水金穴。

以上穴位除浮间穴、外间穴相距三分,火陵穴、火山穴相距寸半,手五金穴、手千金穴相距寸半,四花下穴、腑肠穴相距一寸,感冒一穴感冒二穴相距二寸半,上里穴、四腑二穴、四腑-穴相距皆为两寸,反映了两寸距离的区间内治疗可以相同。


(二)主治接近完全相同者(9组,19穴)

1.腕顺一穴、腕顺二穴(腕顺二穴多治鼻出血);2. 支通穴落通穴(落通穴多四肢无力);3. 木斗穴、木留穴(木留穴多白血球症);4. 水相穴水仙穴(水仙穴多一肾亏之背痛);5. 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通胃穴、通背穴又治背痛);6.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其黄穴另能治黄疸病);7.火枝穴、火全穴(火全穴另能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8.州圆穴州昆穴、州仑穴(州仑穴另能治脑瘤);9.分枝上穴、分枝下穴(分枝下穴另治乳炎)。

这些穴基本上都在同一条经络 上(也可作倒马应用),大部分距离为寸半至两寸之间,距离最大者为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各为三寸,反映了三寸距离的区间内也有治疗可以相同者。

(三)主治大部分相同者(12组,27穴)

1.大间穴、小间穴;2.重子穴、重仙穴;3.中白穴、下白穴;4.人士穴、地士穴、天士穴;5.富顶穴、后枝穴;6.天宗穴、云白穴、李白穴;7.下曲穴、上曲穴:8.火硬穴、火主穴;9.火连穴、火菊穴;10.天皇穴、天皇副穴:11.地皇穴、人皇穴;12.马金水穴、马快水穴。

上述穴位除大间穴、小间穴、中间穴因在手指较小的部位、距离仅有几分外,其余穴位距离大部在寸半至两寸间,基本上以两寸距离者最多。


(四)强调同时下针穴位者

或许有人会认为董氏奇穴必须一起用针,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我们来看看董师指明一起倒马运用的有下列几组:

1.治疝气:大间穴、小间穴、浮间穴、外间穴、中间穴等五穴。2.指肾穴:治背痛宜三针同下。3.妇科穴:一用两针。4.重子、重仙:同时下针治背痛特效针。5.其门、其角、其正:- -用三针。6.火陵、火山同时用针。7.手五金、手千金。8.肠门、肝门。9.人士、地士、天士配灵骨治哮喘。10. 后椎、首英(特别强调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11.富顶、后枝同时下针可治颈项疼痛扭转不灵及面部麻痹。12.火连、火菊、火散同时下针立治以上各症及脑瘤、脑膜炎。13.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14.四花中、四花副(四花中、四花副配合使用刺血)。15.腑肠穴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16. 肾关治胃酸


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17.侧三里侧下三里(治左取右,治右取左穴)。18.足五金足千金通常同时取穴,除治甲状腺炎可双足取穴下针外,其他各称均单足取六下针。19. 三姐妹穴两腿六穴通常同时取穴下针。20. 感冒感骨二穴同时取穴(针向腿中心斜刺)。21.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22.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机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23.明黄火枝其黄三穴同时下针治黄疸及胆病。24.火全穴配合其黄、火枝下针亦可治黄疽病、胆炎及胆结石止痛。25. 治胁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驷马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26.上泉穴、中泉穴、下泉穴三穴单脚同时取穴下针。治左用右穴,治右用左穴。27. 金前上下两穴双脚同时配穴下针。28.四腑一、四腑二及上里(三穴同用)治临时头痛之特效针。29. 六快与马快水配穴治尿道结石。30.本穴(分枝下穴)通常为分支上穴之配针。

在前述所列,总共计有96穴43组彼此生治相同,强调倒马并针者仅29组,扣除指肾穴,妇科穴,肠门、肝门,六快与马快水等四组未计人前面三项各组内,则强调倒马并针者仅25组,还有21组并未强调必须起用, 也就是说这21组中的两穴或三穴之中的个穴单 独即能治相同的病,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前述的25组中.许多穴可以只用一个穴,并不需要以穴组或其他穴配伍,亦甚具疗效,例如天皇、肾关之一- ,正筋正宗之- ,火连、火菊之一重子 、重仙之一等。--部位即手指 部位,常以两三穴构成一一个穴组,也可二择一或三择一取一个穴位,便可治疗相同的病。例如木穴,我仅取一-穴 就能治疗许多病,五虎穴虽五穴并列,但每穴都可单独应用。

在强调同时下针的穴中,老师临床最常用的大白、灵骨倒马治疗坐骨神经痛,在其书中反而未写明同用,老师也从不加以解说。但我经临床验证,两个穴单独用,都能治疗坐骨神经痛,合用效果更大,可以说等于两个特效一针, 这也是我研创杨二针(即两个特效一-针 合用,治疗范围更大,效果更强)系列的源起之一。


五、浮动取穴,是倒马的变局,并非不定穴,有些有深层意义

有少数几个穴位,如董师的光明穴,或定位在交信,或定位在复溜,在我的书


循不同版本中有上下或前后,寸的出人,有些国内对于董奇穴只有粗茂认迎的人(甚至教奇穴的人士)认为有矛盾。外国医师从我的著作中看到,我用关原的治疗前头痛,老师用肾关穴治前头痛,两者皆治五十肩,两六相距一寸半。我用火菊穴(相当于脾经公孙)治前头痛,老师用火连穴(相当于脾经太白)治前头痛,两穴位置相距在一寸 至两寸之间,但作用功能却-样 .都能治疗相同的病,他们已经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待我说明,他们就认识到董氏奇穴的特点是区位取穴。

董师的光明穴或定位在交信,或定位在复溜,某些穴位,其实贴筋贴骨都有其意义及作用,虽说如此,老师从未有所说明。老师取穴都是隔衣进针,几乎不量测穴位,这是师兄弟共知的事。一 些穴位,老师针人后,我用手指测量过后再作比较,发现同一个穴位 ,老师常在上下或前后取穴,不是那么死板,又让我印证了区位取穴的意义与作用。
古书穴位大多定位为整数五分、一寸、寸半、二寸,老师定位则为三分、四分或一寸三分,其实两者常是一个穴位,如太冲穴,《针灸大成》说: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又说:或云一寸半。本身就有两种取穴,则一寸半至二寸区间,都是有效范围,陷谷与奇穴门金也有这种现象,已如前述。又如背俞穴取穴,距离脊椎有寸半(《针灸大成》)及两寸(《医宗金鉴》)之别,作用却一样。

又如手腕后三至四寸间的穴位作用基本相同,二白(距腕纹四寸)、支沟(距腕纹四寸)及董氏奇穴的其门、其正(距腕纹二至四寸之间)都能治疗肛门病,所治疗部位基本相同。因此肠门穴可在尺骨小头后三寸取穴,也可在豌豆骨后三寸取穴。

董氏奇穴下三皇、光明穴的定位,及与三阴交复溜、交信的关系,是研究董氏奇穴必须了解的前提。董老师并不是每个穴都浮动取穴,而是几个特定穴位浮动取穴(人皇或为现行三阴交,或在三阴交上一寸取穴:董氏光明穴则或取复溜,或取交信)因老师的“无语而教”.给予了我思想的空间,多年的验证,深信
老师对于古法取穴是有相当的认识。

另一方面,董师的光明穴或取交信,或取复溜,实则也与历代诸书对此两穴取穴颇有分歧有关。老师的人皇穴与三阴交的作用及位置相仿,也是常以浮动形式上下取穴,亦是与历代诸书对三阴交取穴有分歧有关。

我之前的文章已有详细说明,这里再简单提要:综合《灵枢,本输》《甲乙

经>《外台秘要》《干金要方》《千金翼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类经图翼》《神应经》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循经考穴编》{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等书,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可谓众说纷纭。综合上述各书说法,可做一个结论:有三项与现在一 般 书籍不同之处:①复溜穴与三阴交穴在同一水平;②复溜穴在三阴交之微上方;③交信在复溜之后。

由于存在上述分歧,因此董老师的人皇穴,取穴或为现行的三阴交穴或在三阴交上一寸取穴,作用一样。 董氏光明穴则或取复溜 ,或取交信,则系根据作用而取穴。在复溜及交信范围内针刺,皆能作用于眼目,故称董氏光明穴。

此外,下三皇之地皇穴也是浮动取穴,下三皇之上穴一般以天皇副穴为主,位置一确定然后取人皇。地皇亦浮动取穴,或在人皇上三寸,或在肾关下三十。是一组脾肝肾皆治的集合穴,能治的病症病种极多。有时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有时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若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则距离内踝8.5寸,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则距离内踝7寸,恰好包围了肝脾两经交叉范围一寸半的区间(《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支......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如此治疗范围就能把肝脾都包围在内,这样用穴更灵活,浮动之间所夹穴位的确有特别意义。如此说来,倒马取穴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着“宁失其穴,莫失其经”的意义。

至于“不定穴”则是还在摸索的穴位,或还未取名的穴位,不能算是浮动取穴,如木火穴,后来就变成定穴,又如重子、重仙原是反应穴,从最初看青筋暗影针刺取穴,后来演变成固定穴位。


六、小结

从董氏奇穴的倒马取穴及浮动取穴,我们可以看出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第一要则原只是在于“宁失其穴, 莫失其经”,即准确取经络为主。从倒马针的两个穴或三个穴所列出的主治,并非上穴治疗什么病,下穴治疗什么病,而是上下穴主治都一样,我们可以知道,董氏奇穴取穴方法的第二要则是“联合治疗,加强作用”。如此说来,董氏奇穴可以定位为一种“区位取穴”联合治疗法”。这是董氏奇穴的特色,也是与十四经取穴不同的地方。


邀请函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医同路人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加入针灸医案群。加群步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