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泉

 小酌千年180 2020-11-24

永定楼

历史上的北京,泉水极盛

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

西山一带的碧云寺泉、樱桃沟泉等不仅风光秀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八大处的龙泉庵泉、灵光寺泉,阳台山大觉寺泉、凤凰岭龙泉寺泉等,早有“西山八大水院”之说。

今日诸多地名中常见淀、池、潭、海、洼等,再有万泉庄、万泉河、满井、百泉庄、温泉、冷泉等等,可想象当时泉流之盛,水网之密。

地质条件造就泉

距今2.05-1.35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至白垩纪,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地质学上称为“燕山运动”。其后距今6600万年的新生代又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两次造山运动中北京地区的趋势是西北部抬升,东南部下降,基本形成了现今的地形地貌格局。

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对北京泉水的出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北京西山地区多分布着远古海洋沉积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并且裂隙、溶洞发育,构造运动形成的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构成了地下水富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同时也为地下水的出露成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北京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由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物形成的平原,形象地称为北京湾

八大处灵光寺泉

河水流出山地进入“北京湾”以后,地势平缓,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便在出山口后以扇形堆积下来,形成冲洪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逐渐变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山区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向平原流动过程中,受到细颗粒地层的阻碍,溢流出地表形成泉水。

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水经注》中记载的谚语,指的就是高梁河和清泉河。

高梁河发源于西山一带泉水,平地涌泉,汇聚成河,所以称高梁无上源,这条河保留的紫竹院到动物园一段称南长河,现今什刹海、北海、中南海水域都曾是高梁河故道。

清泉河即今永定河,历史上经常山洪泛滥,在平原上漫流摆动,因此称清泉无下尾。

类型丰富数量多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层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泉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根据水流状况的不同,分为间歇泉和常流泉;根据泉水温度,泉又分为温泉和冷泉;根据泉水中矿物质含量,泉又可分为淡水泉和矿泉

地质学上按照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仅仅依靠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是上升泉或下降泉是不准确的。

侵蚀泉是北京山区最常见的泉水出露类型,流量通常不大且不稳定,随季节变化明显,这也是北京地区泉水数量较多,但大流量泉数量较少的原因。

我们知道济南以“泉城”闻名于世,据济南市名泉管理办公室调查,仅在古城区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名泉136处之多,连同市郊及济南市所辖的章丘、长清、平阴境内分布的泉,总数达733处之多,其中趵突泉2010年9月测得最大流量每天31.19万立方米,世所罕见。


济南趵突泉

北京地区的泉水数量上并不逊色,据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世纪80年代调查,全市山区共有泉点1347处,绝大多数为在流泉水。2019年最新调查显示,在流泉水减少到852处,不少泉水已经断流。

目前可测得流量最大的是房山区的黑龙关泉,每天5.05万立方米(2019年1月观测流量),略逊于济南众泉中流量位列第2的黑虎泉,另外房山区甘池泉、怀柔旺泉峪泉也是北京地区目前流量比较大的泉。


黑龙关泉

但济南的名泉大泉集中在老城区,沿护城河汇成美丽的大名湖,构成独特泉水景观和泉城风貌,居民百姓乐享其中,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了。

另外北京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泉就是温泉,最著名的属小汤山温泉,在元代就有记载,清康熙年间在小汤山建“汤泉行宫”。温泉是围绕小汤山、大汤山附近以泉群形式出露的,曾经是自流泉,现今主要以地热井开采方式利用,周边建有小汤山疗养院、九华山庄、龙脉温泉等康养文旅项目,小汤山是著名的“中国温泉之乡”。

延庆佛峪口温泉历史悠久,《水经注》中就有记载称其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流量较小但比较稳定,是目前北京唯一自流的温泉。


北京八大处龙泉庵

见证古都变迁史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北京城与泉的渊源,要从北京建城开始说起了,北京地区出现最早的城市是蓟城,蓟城推测位置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建城必须要有水源,发源于西山的泉水就是蓟城的水源

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西湖即今莲花池,水源来自两股泉水。

明代官修地理总志 《明一统志》记载:西湖“广袤十余亩,旁有泉涌出,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说明莲花池旁边有泉水,莲花池水东流注入“洗马沟”(现今为莲花河)。

莲花池,对北京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被称为“北京的摇篮”。上世纪90年代为北京西站选址的时候,有人建议直接将车站建在莲花池上,这样既不存在居民搬迁问题,还可以利用下凹的地势修建车站的地下部分,如此将会大大缩短工期、缩减经费。


莲花池与远处的北京西站

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力主保护之下,相关部门最终采纳建议,留住了莲花池旧址,建成了莲花池公园,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元大都时期对泉水的利用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元代伟大的水利专家郭守敬的主导下,对玉泉山泉、白浮神山泉等西北诸泉的开发利用,建成了服务大国之都的饮水、灌溉、运输、漕运以及景观用水的河湖水道系统,泉水在元大都建设时期以及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运行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白浮泉源出昌平县东南约五里的神山(又称龙泉山),由于昌平与大都之间有沙河、清河阻拦,白浮泉水无法沿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径直引向东南。

郭守敬决定沿山麓引水西行再向南,沿途先后收纳白浮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十大泉水,最终形成白浮瓮山河引水渠汇入瓮山泊,郭守敬引水济漕,解决大都漕运,这就是著名的白浮引水工程。

水位下降引危机

史上北京盛水景观为什么逐渐消失了呢?曾经是大运河源头的白浮泉在明清时期就不再有往日盛景。玉泉山泉1931年已经“泉源淤塞,非复旧日之澄澈矣”,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长期断流。

揭开泉水消失的秘密首先要了解泉水形成的原因,泉水是地下水露出地表的一种形式。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河流入渗的补给,也可以泉流、渗流反馈于地表水,或以潜水蒸发送入大气圈。当地下水补给不足、大量开采、侧向径流或越流量增大时,造成本区内陆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不再溢出成泉。

在宋、辽时期的文献中,明确地记载在永定河、潮白河上游流域有茂密的森林,有“千里松林”之称。

北京建都已800多年,特别是元、明、清3个朝代做为大一统中国的首都,无论从皇家宫苑建设还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都需大量的物资保障。古代建筑以木石材料为主,建城所需大量木料石材出于运输成本考虑便从北京周边山区采伐获取。

除此之外,取暖烧柴、烧制木炭、琉璃、砖瓦、陶磁、冶炼等等都需大量的林木柴草做为燃料,当时有民谚称“大都出,西山兀”,元大都建设所需大量建材都出自于西山,乃至山都变得光秃了。

大规模的采伐使西山地区及永定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森林迅速减少,永定河在隋唐之时曾有“清泉河”的美名,辽、金时就称“卢沟河”了,元、明时称为“浑河”“无定河”“小黄河”,洪水裹挟泥沙造成水患无数,永定河名称的演变,有力地说明森林植被破坏对水环境的深刻影响。


卢沟河

地表水若要有效地补给地下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有利的补给的条件是:地形坡度小、降水强度小、降水历时长、径流途径长、植被覆盖好。

森林植被遭破坏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加重,植被破坏以后,地表水入渗和滞留能力降低,地表保水能力下降,降雨会很快流入水系,形成洪涝。而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的补给,表现在地下水位下降,可利用水量逐年减少。

西山不但有森林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京西是重要的煤炭产地,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无烟煤产区,为露出采矿工作面并保证地下采矿活动的安全,必须对影响地下采矿活动的地下水进行疏干,矿井的开挖也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和水文地质条件,无论是人工排水还是矿井疏干排水,均会改变地下水径流途径,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北京西山

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位持续下降。随着城市发展、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大,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20世纪60年代,地下水年开采量在10亿立方米左右,到70年代猛增到25亿立方米,此后开采量一直维持20亿立方米以上,直到2014年南水北调进京。

2014年与20世纪60 年代相比,北京市地下水平均埋深由5米下降到24.5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采补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众多泉水自然难以出露地表了。

涵养保护得恢复  

长期以来,北京地区主要是靠地下水才保障了城市水源供给,这一情况直到南水北调等外源输入之前才有所缓解。

北京地区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地下含水层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和较强的调蓄能力,北京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进京后逐年减采,目前开采量在16亿立方米左右,还在逐年下降,就是说地下水每年有5亿立方米左右的盈余,这对地下水回补涵养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自2017年开始,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实施,2019年,永定河生态补水3.45亿立方米,2020年春,利用引黄工程和册田水库向下游补水,断流25年之久的永定河北京段实现全线通水。

此外还通过潮白河、雁栖河、洳河、泃河等河道下渗补充地下水,使密怀顺、西山山前的地下水得到恢复和涵养。


北京潮白河

泉水是地下水位恢复上升的指示标志,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科学规划回灌补源、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恢复湿地自然状态,是地下水涵养的重要措施。

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态补水使永定河沿线河道周边地下水位整体上有不同幅度回升,特别是永定河山峡段部分点位地下水位上升16米至20米,门头沟区陈家庄泉在20世纪80年代断流,由于受永定河补水影响,2019年3月再现汩汩清泉,村民们再次喝上了阔别多年的山泉水。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累积储变量变化图

泉水恢复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局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提出了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3条文化带建设方案,把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而梳理泉水文化与文化带建设的结合点,形成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相辅相成的独特景致,一定能为文化中心建设增添光彩。

古都北京滨水而生 ,得水而兴,今天我们站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历史性的出发点上,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泉水恢复喷涌,让潺潺流淌的汩汩清泉更加彰显古都的独特魅力。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0年第9期,有删节修订

  责编卞跃跃
  排版温宜妮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