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软件滞后于硬件问题依旧

 zjshzq 2020-11-24

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智慧城市落地元年。目前,中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当前中兴、华为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也表现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与其相对应的是一些中小初创企业,在智慧城市应用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数量上是跟不上需求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据悉,2013年以来,在《“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达千亿元以上,预计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

智慧城市应用发展滞后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尺,因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而各有侧重,不过在发展理念上要特别把好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始终坚持创新,二是要因地制宜。 各地政府在推动基建的同时并非没有兼顾应用的发展。 智慧城市是一整条产业链,包含了提供运营服务的运营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技术集成的建设商,提供系统所需各种产品的产品商,以及规划设计整个城市蓝图的设计商等,软硬缺一不可,这需要政府在总体层面进行规划。

据悉,包括北京、陕西等地政府已经在出台省级方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框架。

需调整挖掘商业模式

业内专家认为,政策驱动的行业通常发展非常缓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智慧城市软件落后于硬件。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向市场开放,吸引企业甚至是个人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巨大的投资额在各个参与方心中,都造就了巨大的利润预期。但是智慧城市是长期服务民生的基础建设,盈利依靠的是先进的IT技术带动的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的规模收益,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初期,不宜逐利。

目前,多数智慧城市平台都提出了面向第三方开放的口号,第三方可以将各自的产品和服务APP置于智慧城市平台。按照设想,第三方开发者可以从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获取收益,并为智慧城市平台提供一定的分成,双方共同受益、良性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