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曲礼下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20-11-24

曲礼下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导读曲礼下依然是讲述礼仪的细节。

凡捧着东西时候,一定要当心,提着东西的时候,要达到腰带的位置,这个细节可能很少人会注意,因为提东西在腰带以下的时候,会随着走路东西前后摇摆,形成离心力,如果是液体很容易洒掉,如果是礼盒,里面的东西很容易损坏,而到腰部以上,就会比较平稳。当然捧着不同身份的人的东西,位置各不相同,主要是提现对有地位人的尊重。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

    另外,如果帮着主人拿东西,即使很轻也要跟拿不动一样(谨慎小心)。拿着布匹圭璧之类的东西,则需要将左手放到上边,省的被风吹走,或走路时候滑落。另外走路的时候要小心到什么程度呢?“不举足”就是脚不离地,跟车轮滚动一样拖着脚走路。

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导读这端话中谈到了配饰的问题,现在难以理解了,总之要表现的更加谦卑的样子。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姪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

【导读】这一节谈的是称呼的问题,

国君对上卿、宫中的女官,不称呼他们的名字,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世臣,为历代有功勋的旧臣;侄娣,指古代诸侯贵族之女出嫁,以侄女和妹妹从嫁为媵妾者;家相,指卿大夫家中的管家;长妾,指妾之先有子者。这几种人,大夫和士都不称呼他们的名字。

国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称'余小子'。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称'嗣子某',不能和君主诸侯的儿子同名。

感想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君主统治的时候,从各个角度不断强化这种等级观念,以便于稳定自己的统治,让身处底层的人认识到这种阶级的鸿沟,从而稳固统治地位。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礼仪风俗是各有不同的,所以君子身在国外,不能轻易改变原有的礼法。祭祀、居丧的礼仪一切都要像在本国一样,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施行。

如果出国三代之后,家里依然有在朝廷做官的,或有来往的,以及兄弟宗族还有在国内的,就要回去告诉族长的后裔。

如果出国三代之后,家里也没有在朝廷做官的人,而且宗亲之间没有什么往来,那么要等到家族兴盛的时候(在新的国家立住脚,在朝廷上有官职和地位),遵从新国的礼法。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续乐章。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君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不再更换名字,如果父亲去世后一旦富贵,也不能为父亲追封谥号。居丧期间还没下葬,则遵守丧礼,一旦下葬之后,遵守祭礼,丧礼完毕恢复正常,可以读诗歌之类的文章。在居丧期间不谈论乐事,祭祀期间不谈论凶事,在厅堂等公共场合不谈论妇女。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龟筴,几杖,席盖、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门。苞屦,手及衽,厌冠,不入公门。书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公事不私议。

    导读这里谈的是办公常说的礼仪,总而言之,办公场所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地方,但凡有碍于严肃的东西或事情都不能在办公场所出现。另外严谨在私底下议论公事。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幭,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

    导读这段话谈的是大夫、士离开自己的国家时候的礼仪,这个现在无法体会,但是我想“故土难离”这种乡情却是真真实实的,这其中包含的有亲情、友情,更多的是对先祖的怀念,所以现在社会的拆迁、改造有时候有时候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破坏。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宾客之间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大夫和士见到国君的时候,就像是如今员工见到老板,如果是君主慰劳他,那退身避开,然后俯首在地再拜。君主如果迎接先拜,就要退身避开,也不敢回拜。

除了老板,虽然宾客之间身份会有差异,比如经理和员工,相互之间,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见客人;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见主人。

除非是吊丧,或者是拜见国君,都要答谢拜访的人。大夫拜访国君,士拜访大夫,那么作为主人也一定要拜谢来拜访的人。同一个国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主人一定要拜谢客人。君主与士之间的等级差距不大,所以“不答拜也”,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臣子,就需要“答拜之”。但是大夫对于他的家宰,男女之间,相互一定要保持尊重,所以要“答拜之”。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导读泽,是水位比较低,水草茂盛的地方,因为春天的时候,这种地方是很多鸟兽孕养幼仔的地方,所以国君春天的时候不在这些地方狩猎;“掩”是掩杀,“群”是成群的野兽,因为春天的时候,成群的野兽里面有很多幼兽,所以大夫不会掩杀;而士不应该猎取幼鹿及鸟卵。至于“围”、“掩”、“取”三个字的区别是因为他们的封地面积不同。

凶年就是年景不好,干旱或水涝,收成不好。这时候无论是君主、大夫还是士,都要力行节约,不能浪费粮食,不要安于享乐。

另外,君主没有特殊的情况,玉佩不要离身;《周礼·秋官·县士》汉郑玄注:“都县野之地,其邑非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则皆公邑也,谓之县”,大夫没有特殊原因不应离开自己的封地;而读书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离开琴瑟。

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士有献礼给国君的时候,过后,国君问他“怎么得到这些东西的?”(士)一定要稽拜之后再回答。接着上边的“大夫无故不彻县”,这里提出,如果大夫、士因私离开自己封地的时候,一定要向国君请示。另外,回到自己封地的时候,一定要告知国君,君主慰劳他的时候,一定要拜谢;君主要问他出行的情况,一定要稽拜之后再回答。

其实我们看这些礼节,完全可以应用在如今的企业规范中,也是作为职业经理人们应该学习的职业礼仪。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接着上边,按礼,国君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大夫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士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制也是古代的封地的一种。其实如今社会应该提倡这种守制的思想,就是建立终身职业,企业要对员工的终生负责,员工也要终生为自己的企业负责,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社会就业氛围,而不是所有人都在找机会、钻空子,企业跟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君临天下的人,被称为“天子”。朝会诸侯,分封职权,授予政事,任免功勋的时候,自称“予一人”,表示自己承担、面对一切问题和困难。“内事”指的是家祭,祭祀自己的先祖,“外事”指的是郊祭,算是最高级别的神灵,所以祭祀时候称呼不一样,“孝王某”就跟普通人说的“不孝儿孙某某”,而“嗣王某”就像跟“天之子”的意思差不多,表示自己继承了神灵的权位。而“畛于鬼神”,指的是在山野中的低级的鬼神,面对他们的时候就要显示自己的“天子”的地位,所以自称“天王某”。

天子去世的时候称为“崩”,“复”字,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对外告诉丧事的时候称“天王登假”,立牌位的时候,称为“某帝”,但是天子在服丧期间,没有脱掉丧服的时候,自称为“予小子”。活着的时候这么称呼他,死后也要这么称呼。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按照礼制,天子要有王后、有夫人(指的是王妃)、有世妇(是宫中的女官)、有嫔、有妻、有妾,算起来是六个媳妇。另外天子设立官位先设六官,为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掌管六类制度。天子设五官,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各自掌管属下官员。天子设六个府库,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掌管各处的职能。天子设立六工,为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掌管各种器物的制作。

五官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国曰「君」。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谷」,于外自称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导读这里谈的是一些称呼的问题,对于研究古文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但是如今都有变化了,需要适应现代的称呼礼仪。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郤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适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

导读这里谈的是觐见、朝会,诸侯间的朝、会,诸侯派遣大夫之间对接的聘、誓、盟之间交流的方式。诸侯面见天子叫做“觐见”,而天子召开诸侯会议叫做“朝会”,如果诸侯之间没有按照期限见面叫做“遇”,如果相见在空闲之地(就是无主之地)叫做“会”,诸侯派大夫访问其他诸侯,叫做“聘”,写下商量确定的条文称为'誓',杀牲饮血以确实信守诺言称'盟'。

诸侯见到天子的时候,称“臣某、侯某”(就是摆正自己的身份),当他跟自己的国民说话的时候,自己称呼自己为“寡人”,在服丧期间,自己称“适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孤”,在祭祀的时候,跟上边说的“内事”、“外事”一样,在家做孝子,对神要比天子还要矮一截,只能称“曾孙某、侯某”了,死的时候叫做“薨”,到招魂的时候只能称呼名字了。继位的诸侯行过葬礼后朝见天子,称为'类见';为父请谥也称为'类'。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

    这段话既是礼仪,又是一种状态,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谨慎、庄重,越是地位低的人,越是容易趾高气昂。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对于不同地位的人,对于妻子的称呼各不相同。另外娶妻的数量各不相同,而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对他们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公侯夫人对天子自称'老妇';对诸侯自称为'寡小君';对自己国君自称为'小童'。从世妇往下,都自称为'婢子'。子女在父母面前,称自己的名字。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

诸侯国的大夫怎么称呼?进到天子的国家,即周王室的地盘,会被称为“某士”,而他自己称呼自己为“陪臣某”。外人称他'子',国中之人对国外人说话,称他'寡君之老'。出使之人自称'某'。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天子不言出:天子以天下为家,天子出行某地,要说'居某地'。

诸侯不生名:指的是诸侯在世之时,史书上记录时,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其爵位。

君子不亲近有罪恶的人。

诸侯失掉自己的国土,史书也直称其名。

或残害同胞,史书也直称其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显谏”就是自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所以不注意对上级的尊重,固执争执。这是不符合为臣之礼的,而按照礼仪,如果三次劝谏之后还不被接纳,则要考虑离开了。而作为儿子事奉父母,如果三次劝谏还不被接纳,则要“号泣而随之”,号泣是为亲人不听劝谏而担忧,随之是因为作为子女的义务。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尝药是因为古代医药的合格率问题,但是“医不三世”也是因为中医的特点,经验不足,自然无法掌控到药品药性。

人疑人必于其伦。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稷社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疑人在这里指的是想问对方的年龄的时候,问的技巧一定要符合他的地位。

如果问天子的年龄,回答时候说“听说已经可以穿多么长的衣服了”。如果问国君的年龄,如果年龄大点,就回答说能够主持宗庙社稷之类的祭祀了,如果年龄小,就说不能主持宗庙社稷的祭祀。如果问大夫的年龄,如果年长,回答说能够驾车了,如果年幼回答说还不能驾车。问士的年龄,年长回答说,能替人传话了,年幼,回答说,还不能替人传话。如果是普通百姓,年长就回答说能够帮着干活了,如果年幼,则回答,还不能帮着干活。

如果问对方的财富,如果是国君,回答时候说多少地,山泽出产什么东西。问大夫的时候,回答说,有封地供给衣食,祭器、祭服不用借。问士的财富,可答车数多少。问庶人的财富,可答牲畜的数目。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导读关于祭祀的礼仪,天子需要祭祀所有的神灵,包括天地、四方诸神、山川鬼神,五祀,是中国古代祭俗中所祭的五种神祇。具体神祇各文献记载不一。如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天子每年都要祭祀一遍,而诸侯只能祭祀地方的鬼神,大夫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只能作为食邑,严格而言土地的最终所有权还是归属于国君,所以他只能祭祀保佑土地的神祗,而士没有土地,所以只能在家里祭祀自己的先祖。

对于祭祀的事情,所谓“废之”,就像是一个诸侯被废除了,或者失去了土地,那么就不能再按照之前的祭礼祭祀了,凡是被新立的诸侯、大夫,已经执行新的祭祀之礼的,就不能再停下来。如果越礼祭祀,如大夫按照诸侯之礼祭祀,被称为“淫祀”,这种祭祀是不会得到上天护佑的。

关于祭祀之礼,天子要使用牲牛,就是所谓专门饲养的“牺牲”,而诸侯用普通的肥牛,大夫之家需要选用好牛,士选用羊、猪。主持祭祀的一定要宗主正妻的儿子,妾侍所生的儿子是没有资格的祭祀的,如果他要祭祀一定要告诉正妻的儿子。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鬛,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槀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梁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导读这段话中的牛羊猪等的称谓,即是一种称呼,也是选择祭品的标准。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

天子死叫做“崩”,就像是山崩海陷一样;诸侯死的时候叫做“薨”,就像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整个国家振动;而大夫死叫做“卒”,意思是终止;而士去世叫做“不禄”,就是不领取工资了;普通人死亡叫“死”,生命终止。

如果死在床上,叫做“尸”,等进入棺材叫做“柩”。

鸟死的时候叫做“降”,四只脚的叫“渍”。死于战乱和敌寇的叫做“兵”。

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祭祀时,祖父称'皇祖考',祖母称'皇祖妣',父亲称'皇考',母亲称'皇妣',夫人称'皇辟'。活着时称'父'、称'母'、称'妻';死后称'考'、称'妣'、称'嫔'。寿终老死的叫做'卒',年少夭折的叫做'不禄'。

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

    导读这段讲了平时跟人交流时候,视线的位置问题,瞻视天子,视线不能高于衣领,不低于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瞻视国君,视线稍向下。瞻视大夫,可视线平直面对面。士人,视线可及五步左右。凡是注视对方,视线超过面部就显得傲慢,低于对方腰部就显得不自然,斜眼看,显得心术不正。

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

国君有命令,大夫和士要学习。官,本义为临时驻扎的兵营,后引申为旧时官府中任职的人员。在兵营的时候谈论兵营的事,在府库谈论府库的事,在朝堂谈论朝堂的事。朝堂上谈论的话,不能讨论犬马之事。下朝的时候,如果回头看,不是有别的事,就一定要有别的考虑。所以君子退朝回头看,被视为粗鲁无礼。在朝堂上谈论礼仪,问的时候要有礼,回答的时候也要守礼。

【感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确实很深,下朝的时候,如果频频回顾,那说明要么他窥视王位,要么就是心里有想法但是不去说。

大飨不问卜,不饶富。

大飨国君宴请诸侯这时候不用去占卜,而且只要符合礼仪就可以,不要搞得很丰盛。

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

    凡是礼品,天子用酒,诸侯用圭,卿用羔羊,大夫用雁,士人用雉,庶人用鸭子。童子放下礼物就可以走。野外军中找不到礼品,用缨、拾、矢也行。送给妇女的,用一些吃的果子即可。

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

送女子嫁给天子称'备百姓'。到国君那儿称'备酒浆',到大夫那儿称'备扫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