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荣、赵匡胤的统一战争策略,已定先南后北,为何中途转向北伐?

 春秋砚 2020-11-24

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是那个时代的雄主、军事强人。自唐末以来国土四分五裂,后周起国力开始强盛,启动了统一全国的征程。

摆在后周、北宋面前的,是关于统一战争的方向性战略抉择: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南方政权众多而军力较弱,北方则是无法绕开的北汉及其背后的辽国。北汉是北方唯一的割据政权,其盟友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始终是中原政权的最大威胁

一、柴荣的选择

柴荣即位后,励精图治。在高平之战中,面对凶猛的北汉与契丹联军,后周先呈溃败之势,但柴荣身先士卒鼓舞了士气,从而反败为胜。这场战役也暴露出后周军的一些积弊陋习。

为彻底扭转局势,柴荣命20多位亲近的大臣献策、各抒己见,王朴的《平边策》脱颖而出,成为后周的国家战略。

1、对内增强国力

开发耕地,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限制宗教人口,增加劳动力,进而增强国力。对于人才则采用宽政、唯才是举之策,国家的治理水平也显著提高。

2、对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后周的四边环绕着许多割据政权,先从相对弱小、容易解决的地区入手,逐步蚕食加以吞并,则国力越来越强。

依据这一原则,南方的实力较弱,成为突破口。955年,后周首先吞并了后蜀。紧接着柴荣亲自南征,到958年,经连续三次战争,南唐淮南之地尽为后周所有,南唐李璟被迫求和,纳贡称臣。

3、突然转向

959年,柴荣突然结束了对南方的用兵,发起了北伐,目标直指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后周强势收复瀛、莫、宁三州,拿下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并准备继续向北收复幽州。

顺风顺水之际,周世宗柴荣突然病倒,不得不撤军。

二、赵匡胤的选择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几乎完整继承了后周。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决了武将反叛的问题后,国家更趋稳定,统一再次被提上日程。关于用兵的方略,太祖也征询了大臣们的意见。

1、雪夜决策

一天傍晚,雪花纷飞。

赵普的府邸却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是宋太祖雪夜来访。

连忙让进屋内,烤肉备酒,不一会,赵光义也赶来,君臣三人边喝边聊。

宋太祖谈起要讨伐北汉,询问赵普的意见。

赵普回道:"太原地理位置重要,但若为我朝所有,则其西、北两方向受敌,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防守。不如等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则太原也会瓜熟蒂落。"

赵匡胤本来就认可先南后北,赵普的话使其坚定了这一基本方针

2、统一战争

963年,赵匡胤以"假道灭虢"之计攻占荆湘。

964年11月发兵后蜀,经两个月的战斗,攻占成都,后蜀灭亡。

971年,宋军南下,攻灭南汉。

974年,最富庶的南唐被攻灭。

在对南方用兵的同时,赵匡胤并没有忘记北方。他曾在963年平定荆湖后出兵北汉,被辽国援军击退。968年北汉国主刘钧去世,北宋再次大举进攻。次年,赵匡胤亲临战场,围攻太原,终因瘟疫及辽国援军,不得已退兵。

975年,南方基本平定,宋太祖调集重兵,要着手解决北汉及燕云十六州的问题。976年,五路大军在太原城下与北汉及契丹军激战,战争刚刚拉开帷幕,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宋军班师。

结语:

在统一战争的策略上,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都奉行的是先南后北的方针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战略的正确,但柴荣为什么会突然北伐呢

这更多的是出于一位军事家的敏锐。在南征的过程中,辽国与南唐有勾结,但却没有发兵救援。

当时辽国统治者辽穆宗昏庸无能,柴荣发现了这一点,他认为战机难得,而果断北伐。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一样,当北汉刘钧驾崩,内部陷入争权内斗时,赵匡胤抓住机会北伐。

如果说柴荣与赵匡胤的北伐有什么不同?柴荣更为大胆,他直接去攻契丹,而赵匡胤更稳重,他要先拔掉北汉。抛开二人用兵风格的差异,先南后北是他们一致的国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