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济水” 征文 | 对话济水,梦回繁华 | 作者:李冬梅

 大河文学 2020-11-24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你已不在江湖,可江湖依然有你不尽的传说。
——题记
济水,你没有长江一泻千里的气魄,没有黄河波涛汹涌的雄壮,也没有淮河浩浩汤汤的磅礴,可你也曾显赫一时,也曾和它们并列“四渎”。也许因为你独运长波,发源注海,特立独行的精神,而被历代帝王屡屡加封,享尽尊荣的光辉仍留存在史册里。也许因为你波流万代,惠泽千秋,安澜千里的美德,而被历朝历代特意祭祀,显赫繁华的辉煌仍镌刻在碑文上。也许因为你至清远浊,表里皆净,秀色澄澈的品质,而被历代文人时时钟情,极尽讴歌的赞美仍闪耀在诗文中。
如今济水源头数十公里的河道,只剩几米宽,绝大部分济水故道已被岁月湮没,杳无踪影。你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留下了一个无解之说,让世人穷尽想象,猜度你是如何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断想你是如何悄悄流淌在中原文化的脉搏中。我不曾目睹你的繁华,却愿踏遍你流经的每一寸土地,追寻你昔日的繁华。
怀着朝圣的虔诚,我不止一次踏进济渎庙,缅怀你无尚的荣光。济渎庙有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那独具匠心的设计,精雕细琢的工艺,古朴幽雅的布局,浑然一体的组合,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水平。伫立在古济水的源头小北海,亭台绕水,杨柳依依,池中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如此秀美的风景,尽现北方园林的风致。
默默注视着池底涌动的泉水,穿越时空的隧道,我聆听到那一番响彻古今的对话。唐代,济水通而复枯,唐高宗发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细微,而尊四渎,何也?”众大臣不能应对,只有大臣许敬宗对曰:“《尔雅》云,渎者,独也,不因余水,能独赴海故也。济潜流而数绝,状虽微细,其实尊也。”细品这对话,我忽然明白了你能尽享尊荣的缘由。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甘休”,作为一条河流,哪怕细小如线,最大的理想莫过于奔向大海,回归精神的家园。济水虽涓涓细流,却曲折千里,独流赴海,这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铸就了济水独特的精神。难怪唐代文人达奚珣为济水“截河通汶,沉潜刚克,独运长波,滔滔入海”的气势所折服,一再发出对济水“不以险阻殊其势,不以清浊汩其流”的赞许。如今每年盛大的祭典,虔诚的祭拜,缭绕的香火,无不重现着你昔日的繁华。
为了追寻济水传说中的源头,我曾几次登上王屋山,去探访太乙池。王屋山一峰凌起,群峰伏拜,苍松翠柏,绿树遍野,殿阁巍峨,云海缥缈。据说山上的云气化成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形成“太乙池”,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落在石斗中,深可数尺,千人饮之不耗,终年不汲如故。太乙池的水潜流地下,伏见不测,隐见无常,至济源北二里平地,才其源重发,继而东南流向。
济水这神奇的性情,着实让人匪夷所思,却也给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那就是“三隐三见”的臆说。“一出为济源,再出为荥水,三出为山东诸泉水,而溢为大小清河”,成为它异象突出的神奇佳话。我曾遗憾在家乡看不到济水汩汩流淌的倩影,那次济南之行,却让我在他乡领略济水欢快的奔流。那时的我,趁着早晚的时间,沿着河岸伴着河水一起走着。看到沿河不少市民拿着盛水的器皿,在河边随处可见的泉水处,灌满大大小小的水壶。据说济水时而穴地洑流,时而涌地为泉,沿途形成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泉水。因济水而得名的济南,更因遍地皆泉而被称为“泉城”。其实,何止济南是泉城,家乡济源又何尝不是一座泉城。济南七十二泉水,济源却有九十七泉水。王屋山的不老泉,禅堂内的音声泉,盘古山上的天井泉,济渎庙内的空青泉,济池东的珍珠泉……哪一眼泉水不承载着诉说着济水昔日的繁华。
济南七十二泉中,趵突泉为大。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于是我抽时间特意去游览了趵突泉,跟随着如织的游人,围观在趵突泉四周,欣赏着水花翻滚的涌泉,默默地和泉水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问询着它地下伏流的神奇。
自古以来,大河承担着哺育人类的重任,黄河、济水共同承担着哺育炎黄子孙的责任。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黄河倔强刚烈,生性好强,时时侵占河道,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作为姊妹河,济水隐忍内敛,慧中秀中,当冲突给子民生息带来不幸时,它总是退让迁就,委曲求全。终于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六月,暴烈的黄河不堪河道淤塞阻滞,又一次挣脱堤坝羁绊,汪洋恣肆。于是近在咫尺的济水,顾念子民,深明大义,慷慨接纳了桀骜不驯的黄河,让她得以一路狂奔向大海,自己则将万涓清流汇于黄河,不离不弃。通和润物的济水,终究要坚守其节,当清流遭遇浑浊,它依然泾渭分明;当河道无辜侵占,它潜流地下,矢志不移。它在济南的涌动,就是坚守的明证。无声的对话中,我终于明白如果左边是黄河,那右边一定是济水。
“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横贯黄河自不浑的济水,依旧清澈洁净,表里如一,这种含贞自洁,坚守其节的秉性,被历代文人志士所敬仰,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难怪白居易会依杖临风,引颈独吟:“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那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那生活在济水之源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那钟情于济源山水的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他们身上,无不折射出清济的精魂。林立的碑文,如毛的诗文,无不闪烁着你昔日的繁华。
每每走在济水大街上,我常常为济源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慨万千。记得早年,济源老城是“一条街,俩岗楼,一个警察看两头”,“树高楼低、路宽车少”。而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道宽敞,环境优美,人们生活惬意,处处和谐美好。
徘徊在济水文化广场,我和心中的济水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共同去探讨美好济源的根源。女娲补天的勇敢,愚公移山的坚定,大禹治水的聪慧,济水渊渊流淌的精魂,一起铸造了济水人的气魄。他们坚守济水顽强拼搏的精神,秉持济水惠泽百代的气度,铭记济水含贞自洁的品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脱贫攻坚的奋战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飞速上,再次谱写济水的辉煌,再次描绘济水的繁华。
望着东去的黄河,想着无形的济水,汲取大河的精神,融入贲张的血脉,梦想济水的繁华。

“话说济水”全国征文大赛活动启事

作者简历:李冬梅,河南济源人。济水一中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写作。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