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进军:经方效彰明,重在勤临证

 杜子桐 2020-11-24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讲者简介

 毛进军,男,内科主任中医师,在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工作。驻马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马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应用经方辨治外感、内伤杂病、疑难病及急危重症。著作《经方活用心法》等。

经方效彰明 重在勤临证

一、《伤寒》经方“一剂知,二剂已”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真正的临床书,其中的经方用好了,疗效不仅非常明显,而且快捷,能够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境界。

所谓“一剂知,二剂已”,这句话出自《素问·腹中论》。“知”,是有感觉,有疗效,临床症状减轻;“已”,是临床治愈。这就是说,服一剂可感知其疗效,服二剂可去其病。正如明代医家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所注云:“服一剂则觉病有退意,服二剂则病自已矣。”

这句话实际上应当看做是见效快的比喻词,也应该是《伤寒杂病论》经方疗效的真实写照。这并不是说经方治病全部都是一剂见效,二剂就痊愈,而是说经方治病疗效是迅速的,一般外感病证确能达到一剂见效,二三剂就基本痊愈。

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方后说,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可再服。还不出汗,可服至二三剂。也就是说,至多服二三剂后病就痊愈了。

“一剂知,二剂已”,是历代医家经临证实践后对经方取效快捷的赞誉,但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理性,要活看,不要认为达不到“一剂知,二剂已”就否定经方的疗效,对那些慢性病、急重症、疑难病证,只要三五剂中药能够见效、好转,后续的中药都在持续地见效就是用好了经方。

疗程的长短,见效的快慢,还要依据病情的轻重、个体的差异等因素来看。多数情况下,经方见效是比较快的,但见效和治愈是两个概念。

如用经方“续命汤”类治疗中风,要想治愈,疗程是比较长的。对此,孙思邈深有体会,他在《千金要方·治病略例》中曾说:“若治风病应服治风汤者,皆非三五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即服十数剂,乃至百余日可瘥也。”

而想要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这个目的,就要深入思考《伤寒杂病论》的理法,悟透张仲景的经方应用的圆机活法。

所以,我认为,《伤寒论》这么好的一本书,我们应当熟读、精读,反复思考,反复感悟,还要将全书条文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至少要将有证有方的重点条文及提纲证条文熟背,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这时,你就会感到临证时其理法了然于胸,开方时挥洒自如。

不下这个苦功夫,要想做到“一剂知,二剂已”,基本是不可能的。

经方治病起效快,我在临床上是深有体会的。

这里举几个医案来说明一下,用经方治病如果辨证准确,的确能够达到既见效快又疗效好的目的。

二、医案

(1)咳嗽,泄泻

陈某,男,2岁半。2013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咳嗽10余天,加重伴腹泻1周(其母代诉)。

病史:患儿平时体虚,易患感冒。10天前患感冒,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曾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及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并在某医院门诊输液5天,效果不明显,咳嗽有所加重,夜间咳嗽次数增多还出现了腹泻,每天3~4次。听人介绍来找我诊治。

刻诊:咳嗽阵作,咳时喉中有痰鸣声,打喷嚏,流涕,发热,腹泻,腹泻前常有一阵哭闹。纳差,无汗。指纹双侧浮露色红过风关。舌苔薄白水滑。腹诊:腹坦软,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无呼吸困难,无三凹征。体温37.8℃。

六经脉证解析:咳嗽,打喷嚏,流涕,发热,无汗,指纹浮露色红过风关,舌苔薄白。为太阳伤寒证。咳嗽,喉中痰鸣声,流涕,腹泻,纳差,舌苔水滑为太阴里虚,水饮趋于下焦,上犯于上焦。

指纹浮露色红过风关,为外感风寒表证。

腹泻前哭闹的原因,是阵发性腹痛不适。

刻诊时腹部肌张力正常,无胀满感,按压时小儿没有哭闹拒绝,说明腹内没有实邪。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病机:风寒外束,内有寒饮。

治疗:小青龙汤加味:生麻黄6g,桂枝6g,干姜6g,旱半夏6g,炙甘草6g白芍6g,五味子6g,细辛6g,茯苓10g,生白术10g。3剂。每天1剂。水煎取汁120mL。因小儿服药困难,嘱其母亲给患儿多次少量频服,可每隔2小时服1次分6~8次服完。

上方服完1剂就明显见效,患儿的母亲感激地说,真是谢谢你开恁好的中药吃1剂药就退烧了,咳嗽也减轻了,夜间睡觉也平稳了,比输液有效多了。共服3剂而愈。

(2)心悸(心律失常),胸痹(冠心病,心力衰竭),痞满

李某,男,72岁。2012年8月24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胸腹部满闷撑胀伴心慌1月余,加重1周。

病史:患者有冠心病、房颤史,经常发作胸闷、心慌。1月前又发病,频发胸闷、心慌,胸腹部胀满。1周前症状加重,每天多次发作,端坐不能平卧,遂来我院住院治疗。经有关检查,诊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房颤,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入院时不愿意服中药,就先行西医治疗,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肌代谢及抗生素等治疗,心慌有所减轻,已经可以平卧,但胸腹胀满症状仍然每天发作数次,活动后加重。每次发作就感到从胸部至脐上撑胀满闷不适异常难受,坐卧不安。无奈,患者请求服用中药。

刻诊:面色晦暗,胸腹部撑胀满闷,动辄即发作,有气塞感。发作严重时心慌,膈气频繁。发作时还泛酸至咽喉部。无头晕头痛,口干不苦,不渴,无恶心呕吐,无畏寒,汗出正常,纳差,乏力,心烦,大便两日一次,初头硬后溏,小便黄,双下肢不肿。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滑腻,脉偏数,沉弦尺不足,叁伍不调,心律绝对不整。

六经脉证解析:胸闷,心慌,纳差,乏力,大便后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滑腻,脉沉弦尺不足,叁伍不调,心律绝对不整,为太阴病,水饮上逆。

腹部胀满闷气塞,泛酸,膈气频繁,口干,心烦,大便两日一次,大便初头硬,小便黄,舌苔黄,为阳明病,气机上逆,湿热蕴结。

舌质紫暗,脉弦,为瘀血。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夹瘀。

方证病机:水热互结于胸腹,寒热错杂,水饮气逆(气机上逆,水饮上逆)。

治疗: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橘枳姜汤:旱半夏30g,干姜30g,黄连10g,黄芩30g,白人参30g,炙甘草30g,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陈皮60g,枳壳30g,生姜30g(切片),红枣8枚(切开)。4剂。每日1剂,水煎40分钟,取汁450mL,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药后感到舒服,诸症都明显减轻,比输液效果好,还见效快特别是胸腹部撑胀满闷等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已经没有了气塞感,膈气消失就是咽喉部不时产生白色黏痰,不咳嗽。效不更主方,去枳橘姜汤。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旱半夏30g,干姜30g,黄连10g,黄芩30g,白人参30g,炙甘草30g,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厚朴30g,苏叶20g,生姜30g(切片),红枣8枚(切开)。又服4剂,病情稳定而出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