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卫健委对高中和大中专院校有新规....

 收割者商学 2020-11-24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卫健委的方案,让我们看到对于青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顾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青少年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在心理诊所中我们几乎每天会和青少年咨询。他们当中有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尝试自残自杀。
青少年工作中,有家长参与的会事半功倍很多。我们在得到青少年的同意后,会和父母做一些交流,甚至家庭工作。
其中家长很多时候会提出一个很大的疑惑,他们说:“马先生,我们家境也不错,孩子不愁穿不愁喝的,我们对他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希望他好好学习,甚至成绩也不太强求了,基本上可以就行了,我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得了抑郁症了?”“衣带渐宽虽不悔,奈何伊人总憔悴?”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判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
比如说,孩子可能有学习的压力,社交上比较孤立,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生活作息不够健康等等。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有点灯下黑,往往看不见或不能充分把握孩子的主观/主体感受,过多过急地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主体感受。
如:父母对年轻人的客观环境因素描述,大多会是“打游戏打得太晚了,睡得不好,早上就精神不振,不能正常学习了。”
但是对孩子的主观感受,父母们往往会以一个外在评论的方式去思考:
“这孩子就是不成熟、不够坚强,不能面对困难,不够自律....”
“他应该调整好心情,努力上学,不要打太多电脑,不要那么散漫......(此处省略一万字)”。
通常父母讲到这里的时候,孩子经常会殷切的看着父母,或者偷偷瞄着父母,开始转向去身体挪得远离父母,背过身后,或翻白眼生气,激烈一点的,可能愤然反唇相驳或落泪。
那一刻父母觉得他们在努力阐述事实,但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批评贬低,或者觉得自己够不上父母的标准。虽同在咨询室中,相距不过1-2米,心理上却有时是咫尺千里。
对父母比较顺从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得很低落,但仍期待着能满足父母,和父母连接:
“我想做,但是我做不来。”
“我很害怕,我觉得你跟爸爸就是一直在骂我。”
自我形象再低点,抑郁状态严重些的,可能就一言不发,只在落泪。
有些自我比较强大一点的,可能会反讽说:“是是是,都是我的错。”反击一下父母减轻自责,但对父母过份聚焦在自己有问题,甚至认为自己是问题的失落不被看见之怨怼言溢于表:“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此以后,父母再问便多数是:
“不知,没事,没什么好说的。”
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说:
“你学得那么差,你教我怎么能够不生气了?”
“我们要你好好学习要求过分了吗?我要求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我是说我们没有骂你呀,我只想帮你呀。”
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在这刻,父母们的焦点,往往聚焦在解决问题,而看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了。
我们常常听到要共情(empathy)孩子这个说法,说要去理解体察孩子的心理,很多家长也努力尝试,但因为无人指导,只能以字面意思去理解,始终不得要领,难以使孩子有被深刻理解,有共鸣之感。能不能从外围客观分析,并深化到心领神会孩子的主体感受,是产生共鸣,搭建情感连接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