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照丁氏家谱沿革(续)

 海曲上人 2020-11-24

二、家族渊源

关于我族渊源问题,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既有先人传承,又有后人考证。

首先,“原籍海州”是先人传承。“余族旧无谱,按先大夫所作祖考中翰公《行述》:本为江南海州之东海人,明初祖 顺北徙,占籍于邑南之刘家寨以东二里许。时朝廷命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以勇敢应且利其少,既稟为资斧,竞以军籍隶青州伍,世为日照人”。

其次,“肇始武昌”是后人考证。我族家谱创修、续修两次均未提及武昌,直到乾隆年间三修家谱时才追溯到武昌。萼亭公(丁恺曾)在三修家乘序言中阐述:吾族之发轫亦可考矣。按海州籍:吾丁世居武昌。当元之末,始祖讳兴者,以铁枪归明太祖······以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其分派于四方者曰诸城、曰寿光、曰潍县、曰莱阳、曰东平、曰沾化、曰河南之永城、鹿邑、曰金陵之江浦类······至我日照始祖,占籍于城南之刘家寨东,坟墓在焉。后徙涛雒,族姓愈繁,其均为初徙祖一脉之传可信无他矣。

萼亭公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因家遭巨变,流离南北,乾隆初居诸城五莲山阴橡谷,同琅琊丁氏族人过从甚密,于琅琊丁氏四十九支族人处获阅其先祖丁耀亢著作及《琅琊丁氏家乘》,从而获悉《海州谱略》,遂将我族历史追溯到武昌。

日照丁氏家谱沿革(续)

萼亭公(丁恺曾)画像

三、支派衍变

我族人分支始自三世,世谱分支始自三修

三修家谱凡例云:初作谱时,户口尚少,故第载名讳,而支派已屈指可知,然今五十余年,后辈已有,展卷茫然不辨亲疏者矣!况今续为后谱,卷帙愈重,名讳愈繁,辈行愈加,若眉目不清,更滋疑惑,故分为支派。

日照丁氏家谱沿革(续)

丁泰书法

四修家谱凡例云:丁氏分支自三世始,共三大支。所谓老长支、老二支、老四支者是也。老四支又分前宅、后宅两支。前宅乃我二高祖(允登公)之后,自为一支;后宅则我高祖(允元公)之后,又分九支,照人所谓丁氏九支者是也。

日照丁氏家谱沿革(续)

丁峕书法

我族支派自三修家谱时粗定大局,其后随世递延,逐步细化。到五修家谱时,分支格局如下:

1、老长支——尧公长子 玠公后裔

2、老二支——尧公次子 珮公后裔

3、老四支——尧公四子 珩公后裔,因该支人口众多,故细分子支。老四支长房——允元公后裔,因允元公有子12人,除次子丁春无嗣,六子、八子少亡外,其他9子俱有传承,故衍变为长房九支:长支——丁泰后裔;三支——丁峕后裔;四支——丁易后裔;五支——丁昱后裔;七支——丁晨后裔;九支——丁晟后裔;十支——丁景后裔;十一支——丁昆后裔;十二支——丁昂后裔。

4、老四支二房——允登公后裔,因允登公四子后人外徙者众多,故留居本土者未进一步细分子支。

此外,另有各别为世四支。

随着世代的延续,人口的增长,我族支派也日益细化。初作谱时,户口尚少。乾隆三十年,三修家谱时,高祖苗裔几满千丁,旁支后昆亦各百数。嘉庆十三年,四修家谱时,人计数千,相去或百余里。光绪二十六年,六修家谱时,男丁生存者不过七千人。民国十三年,七修家谱时,男丁已逾两万人。

因此,七修家谱,我族支派又进一步细分:

老长支仍旧;老二支分长房、三房;

老四支长房长支细分为长支之长(丁士嘉后裔)、长支之二(丁士彭后裔)、长支之三(丁士吉后裔)、长支之四(丁士懿后裔);长房三支细分为三支之长(丁士上后裔)、三支之二(丁士鹄后裔)、三支之三(丁士一后裔);长房四支细分为五个子支;长房五支细分为六个子支;长房七支仍旧;长房九支细分为八个子支;长房十支细分为四个子支;长房十一支仍旧;长房十二支细分为三个子支。其他仍旧。

日照丁氏家谱沿革(续)

据此而知:允元公有12子、34孙、129曾孙、327玄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