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兰博2000 2020-11-25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史可以知兴替”,中国人历来就有读史记看史书的传统。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也折射出未来。

“世世界有江河湖海,人间有冷暖,炎凉交织在一起,便是光怪陆离的历史画卷”。(温伯陵)

我们从小学就上历史课,像鸿门宴、党锢之祸、郑成功收复台湾、张骞出使西域,这样的史实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我想,它绝不会是历史书上的那一句话。前因与后果,偶然与必然,历史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立体。

偶然翻开这本《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发现它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它没有按照历史的进程,从三皇五帝写起,而是选择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用现代人的眼光,结合史实,分析其中必然结果。语言犀利,又不乏幽默感,果然是一读就上瘾,一读就放不下。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作者温伯陵,是一位知名的历史专栏作家。他创建的“温乎”,在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上都拥有百万读者。

他讲的历史不是浅显的人物、故事,而是用全局俯视的视角,“以一种鸟瞰的姿态,把故纸堆里的往事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串联历史事件的脉络”。

难怪有的读者会这样说,“以前从没想到过这几件事能联系到一起”。

这《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其实也是“温乎”公众号中文章的精选合集,细读每一篇文章,你会觉得这些曾经熟悉的人物、故事,又有了新的解读方式以及新的意境。

这本书共分七章:血腥的权利、历史的进程、幽微和世界、帝王的权术,将臣的命运、才子与佳人,以及奇闻异事。有人物,有事件,甚至还有一般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奇闻异事,果然是“有趣、有料、有考点”。

作者分析问题的目光非常独到,例如,他在中国地理和霸权这篇文章里,从地理位置入手,把中国与其它几大洲相比较,从地形、地势,到地理环境,还有土地上的物种、人口,从原始社会到工业革命。

一路总结下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开局地图特别优秀,比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要优秀”,而且“几千年来,我们都是握着一手好牌,走得顺风顺水,从来没有给开江拓土的祖先丢过脸”。

在奇文异事这个章节里,介绍了设计并主修圆明园、颐和园、天坛等一系列皇家建筑的“样式雷”家族。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这个家族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难怪有的建筑专家说,“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

这个家族先后8代传人,修建了中国1/5的世界建筑遗产,留下了2万多张珍贵的图档。2007年,“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个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然而就是一个这样辉煌了200多年的建筑世家,最终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雷家的后世子孙竟然为了吃一顿饱饭,卖掉了祖宗留下的传世图样。不能不说,这是历史的悲剧。

再看作者写王安石的这一段:“1062年,42岁的王安石已然人到中年。每天下班后,同僚们嘻嘻哈哈地走向勾栏杆瓦肆,他却默默收拾好破旧的公文包,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庭院深深的家中,守着人老珠黄的糟糠之妻”,多么有画面感。这样的描写打破了我们对王安石的一贯认知,原来曾经威严端正的变法先锋,也有这么落寞的时刻。在历史上,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毁誉参半,也许这就是变法者的宿命吧。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

作者写道:“在浮华的世道中,有人选择醉生梦死,有人选择现世安稳,而真正伟大的人,往往选择把自己化作利刃刺破泡沫,哪怕最终失败又如何?”这是近一千年后,一个现代人对锐意改革者的礼赞。

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看历史就像画一幅画,你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当然是不同的景象。但无论怎样看历史,更重要的是要懂历史,懂得以古喻今的道理,“用历史的经验来看待当下,展望未来”。

这是《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我已经上瘾了,你也来试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