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国内建造的第一栋模块化住宅

 szdcz_ok 2020-11-25

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后,我8月6日从四川回到杭州,大约在9月下旬接到通知,2008年11月20~30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时间相当紧迫,原来打算用SIP板式建筑结构,用SIP墙板建造一套90平方米的展品房。但考虑到建造时间只有2天,根本无法建造一套精装修实景展示房(包括室内外精装修、厨房设备、卫生洁具、照明配电),因而在10月末再次改为SIP模块化结构,用SIP墙板建造一套72平方米的展品房。这时离展览会时间只有1个月的时间了。要完成展品制作、运输、吊装与宣传策划工作确实很困难,但我们最终还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我们的这次展览,有几个是中国住宅产业第一:

第一次让建筑届同仁们在中国大陆看到了模块化住宅;

第一次让建筑届同仁们在中国大陆看到了工厂化制造住宅(即住宅产业化)的优势;

第一次在国内住宅产业博览会(以及其它与住宅相关的展览会)上向建筑届同仁们展示了精装修实景住宅;

第一次在住宅产业博览会上销售出参展品(该展品在展览会上广受好评,争相购买,我们考虑了众多因素后,把它卖给了北京小汤山一位客户。房子放在一个苹果园里,地址是:昌平区崔村镇西辛峰村);

第一套全工厂化环境下制造的精装修住宅;

第一套全生命周期(制造、运输、安装、使用和报废回收)都是绿色的住宅;

图1~3为运送到北京的模块化住宅。

图4~6为建造中的模块化住宅。

图7~8为建成后的模块化住宅。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为模块化住宅的装配图,一共四个模块,分别为模块1、模块2、模块3和门廊模块。

图9

图10

       图10是在车间里预制轻钢骨架楼梯。

图11

图11是在车间预制装配模块1底盘。

图12

       图12是在车间里预制装配模块3墙板。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模块3的山墙超高,所以要分为二部分来装配。

图13

        图13是在车间里预制装配模块1墙板。

图14

       图14是在车间里预制装配轻钢骨架楼梯。

图15

        图15是在车间里装修楼梯。

图16

图17

        图17是在整体移动模块3出车间。模块3没有贴瓷砖,所以先拿它来做试验,看看整体变形情况。

图18

        图18是模块3装车。吊装的关键是起吊框的设计,以及起吊位置的确定,要尽量做到平衡、平稳起吊。

图19

图20

        图20是整装待发。

由于交通管制问题,模块化住宅只能在晚上10点以后才能运进北京5环以内,图21是2008年11月16日晚上运进北京展览馆后院的模块化住宅。


图21

       图22、23和图24是第一次进京“赶考”的模块化住宅,是否能经得起全球住宅产业化精英人士的考验,还要拭目以待。

图22

图23

图24

       图25是起吊模块1。

图25

图26是就位模块1。模块1是主模块,里面有楼梯、厨房。其余模块都是围绕它布置的,因此它的安装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图26

       图27是安装门廊模块。

图27

       图28是安装模块2。模块2里有卫生间和厨房一部分。


图28

        图29是安装模块3。模块3是二楼部分,与模块1的吻合非常重要。

图29

       图30是安装屋顶瓦。

图30

       图31是装修好的厨房。

  图31

      图32是装修好的卫生间。

图32

       图33是基本就绪,等待大考的模块化住宅。

图33

使领管的小车把模块化住宅围的水泄不通(图34和图35),他们不仅要发问,如此先进的模块化住宅技术怎么会出现在中国住宅博览会上?

图34

图35

1997年,由日本政府、学术团体和企业家共同组建了一支庞大的住宅产业化考察团队到中国考察中国住宅产业化前景。也就是在这时候,很多中国官员和学者才知道了“住宅产业化”这一新词汇,同时也就误认为是日本人最先在世界上提出“住宅产业化”的。

当然,在台面上,日本专家很客气,对我们的住宅产业化成果大加褒奖。

实际上这时候很多的中国官员和学者才刚刚听说“住宅产业化”,那里有什么“住宅产业化”成果可谈。

前二年有一位日本建筑师私下告诉我,尽管在台面上,当时日本专家说得很客气,但私底下他们都一致认为中国真正要搞住宅产业化,可能要等待十年以后,果然不幸被他们言中。

另外,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就带着中美住宅产业化合作项目而来的,而且是煞有介事,专门带来了熟悉住宅产业化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等多方面人才,以帮助中国培养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另外还从美国带来了大概6套当时在美国也是极其前卫的SIP建筑结构的别墅,建造在北京。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合作项目停止了。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美方代表团成员和我谈起此事,还扼腕长叹,感到十分遗憾。但我十分清楚,就当时中国建筑产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理念和观念来说,谈住宅产业化、谈SIP建筑结构、谈冷轧钢(CFS)或木骨架(2×4)建筑结构,谈保温混凝土成型(ICF)建筑结构,确实是早了一点,真有点像天方夜谈或科幻故事。但由此开始,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专门的住宅产业化组织机构。

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如果不是“住宅产业化”研究领域的官员和学者,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就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对“工厂化制造住宅”、“模块化住宅”、“住宅产业化”、以及SIP建筑结构、冷轧钢(CFS)或木骨架(2×4)建筑结构、保温混凝土成型(ICF)建筑结构等,也是非常陌生的。

我2002年出版《低层轻钢骨架住宅设计、制造与装配》和2003年出版《低层轻钢骨架住宅设计——工程计算》这二本书时,出版社的编辑基本都看不懂。

我2004年出版《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一书时,出版商、编辑和书商也都看不懂,也不知道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到底是吗意思,还不断的问我,为什么要起这样古怪的书名?

《低层轻钢骨架住宅设计、制造与装配》和《低层轻钢骨架住宅设计——工程计算》这二本书是以1989年版美国钢铁协会(AISI)标准为基础编写的,已经快20年了,因而其技术早就过时了,最新的版本应该是2004年版美国钢铁协会(AISI)标准。

国内大多数轻钢结构住宅爱好者和参与者都是这二本书的FANs。很多后来者都想购买这二本书,不断地和我联系,但这二本书早已经脱销,我本应该以2004年版美国钢铁协会(AISI)标准为基础,再重写《低层轻钢骨架住宅设计、制造与装配》和《低层轻钢骨架住宅设计——工程计算》这二本书。但考虑到中国轻钢骨架住宅的发展现状,太不容乐观了,所以也就只能暂缓一下了。

本来我还想写《现代建筑方法及趋势》和《多高层轻钢骨架建筑》这二本书,把目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工厂化预制建筑技术,包括多高层工厂化预制建筑技术介绍到中国,但考虑到内容太超前中国的建筑技术现状,受众接受有困难,出版商也要考虑销量,因而一直没有下笔。

能够在中国北京看到工厂化制造的模块化住宅,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就不同了,我们确实可以让外国专家大开眼界了。

4天的展览会上,国内外宾客互相切磋,交流技术,加深感情。

每天都有很多外国朋友来参观我们的模块化住宅(图36、图37和图38)。

图36

图37

        图38是日本的一位同行与我的合影。2007年,我曾经有幸和日本,乃至世界最早、最大、最著名的模块化住宅制造商及其创始人三泽千代治先生有过交流(图39),受益匪浅。

图38

图39

四天来,建设部相关官员,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性能认定处娄乃琳处长(图40)。

 
图4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叶明处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产业发展处章林伟处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刘美霞副处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贸促会建设分会集成建筑委员会采明勇执行秘书长。

以及许多住宅产业化权威人士都参观了我们的模块化住宅并指导了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