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德新、胡焕元║华侨民居绍安庐

 梅州文学网 2020-11-25

华侨民居绍安庐


梁德新、胡焕元

  

  2016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摄制组来拍摄“绍安庐”。“绍安庐”是一座华侨民居,在华侨之乡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陂角。此屋座北向南,两堂两横布局,木梁构架,三合土夯筑墙体,杉木瓦面,屋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房屋里面还保存着各式各样木材雕刻、彩绘等艺术品,是一座清末民初建的古建筑。

  “绍安庐”全景

  

  “绍安庐”的主人胡壬喜(1857—1905)是旅居南非的华侨。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端,钻石、黄金产量居世界首位。1999年人口约4241万,华侨华人约3万人。历史上南非先是荷兰人的殖民地,后为英国人的殖民地,1961年南非退出英联邦改名南非共和国。

  

  据《梅县华侨志》记载:1882年,在中国的英国商人同清政府商谈招募华工事宜,并订立招募华工的合同。招募到南非的第一批华人绝大多数在金矿工作,此后华人陆续到南非谋生。据《梅县志》记载:梅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清末民初梅县人口爆满,只能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伊丽莎白港是个港口城市,濒临印度洋的西南侧,是南非主要海港之一。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南非开发当地的金矿和钻石,正需要大量的劳工,因外来人多伊丽莎白港也逐渐繁华起来。

  

  据《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绍安庐家谱》记载:胡壬喜出身贫苦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23岁那年,为了生活被逼离家出国谋生。他跟随本地一位朱姓水客,在梅南官塘墟乘船沿梅江而下至汕头港,再飘洋过海到南非的伊丽莎白港落脚。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南非。在1900年前后的40年,伊丽莎白港因附近经营金矿和钻石的矿山正需要大量的劳工。为此伊丽莎白港的外来人逐年增多,人口由1880年约3万人的到1900年增至30多万人,到1984年为65万人,因优越的地理位置现在是现在南非繁华的港口城市。

  

  

  据老人说,胡壬喜1880年跟随本村一位朱姓水客到南非谋生。当时他与朱姓水客有协约,路费先由水客付出,做工后有钱收入时逐月付清并要支付利息。他在伊丽莎白港无亲无故,先在当地金矿做工,熟悉地方民情风俗后学做生意。他曾卖凉茶、仙人粄。仙人粄是梅州客家地区的土特产是夏天的饮料,南非地处赤道天气炎热胡壬喜经营的凉茶店得到当地人的迎合,仙人粄很好卖。他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能把握商机,人缘好。他诚信经商,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旺。他由摆地摊走单帮,到租店做“亚弄”生意,从租店做小百货,到买店做生意。因伊丽莎白港附近开发金矿和钻石,城市人口逐年增多,为此他的生意日益扩大。在他四十三岁时把经商的盈利买下伊丽莎白港的一条街做综合百货生意。

  

  胡壬喜是个有管理才能的人,利用同乡人管理他的企业。据村中老人讲,胡壬喜发财后,自己家里还没做房屋之前,已有两个伙计分别在自己家乡做了大屋。一个是同村李氏,他在家乡做了一个大屋叫“源清庐”。另一个是西阳镇的卢姓人,也在其家乡做了一个比绍安庐还大的屋。胡壬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在当地拥有大量财产,其资产难于估测,被当地人称为“胡伯一条街”,成为一大富豪。

  

  胡壬喜四十九岁那年染上沉痾而病逝。他发财不忘回报社会,在病逝之前自觉生命有限,嘱咐十九岁的儿子胡秀文,把南非的部分财产带回家里去。胡秀文一度成为民国初年梅县的首富。胡秀文用从南非带回来的财产在家乡做了两件事,一是建造绍安庐,二是做善事。绍安庐始建于1905年,耗资上三万余银元,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建成。

  

  胡秀文捐钱做善事被当地百姓称为“胡大善人”。他深深了解当时社会底层人的疾苦,同情帮助穷人。他家中定下规矩,凡有讨食的穷人到来,每人一次给一个银元,如遇上吃饭时间,还要请他们一起吃饭,此举十分感动穷人。他捐资五百银元,协助国学家古直在家乡创办龙文公学。

  

  他在兴宁县城开办“元利布行”,在梅县城内的凤尾阁买下一座民居,在畲坑墟买店铺5间出租给商人做生意,在福建省永定县坎市墟买下三间店铺做客栈(小旅店)为过往商客住宿,所得收益一部分用来支持九龙革命根据地,一部分用于兴宁当地扶贫助困,社会影响很大。1928年国民党军队来绍安庐捉拿革命人士胡一声,人没有捉到,准备烧屋。突然,一位士兵搜到了一张胡秀文“元利布行”的名片,报告长官,正好带兵的长官(营长)是兴宁人,他知道“元利布行”的来历。营长说,此屋是胡秀文的,他是有社会影响的大善人,屋不要烧,随后带兵走了。

  

  胡秀文于1918年花费八百银元在梅县城内的凤尾阁买下一座民居定名为“安定书室”。“安定书室”供族人在梅城读书住宿和族人到梅城办事歇宿。据地方史志记载:“安定书室”在革命斗争时期成为我党的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接待过北伐著名将领张明达;在大革命时期是梅县共青团县委驻地;是策划粤东革命根据地的密室;接待过许多香港逃亡民主人士,如秘密接待护送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等民主人士;是组建民盟南方总部的工作站;是革命刊物《家园》的编辑室;是梅县进步学生联络点。“安定书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梅县人民政府列入梅县革命遗址名录。

  

  胡一声(1905—1990)是本族的穷人孩子,胡秀文认他为养子。胡一声勤奋读书成绩优异,胡秀文出钱供胡一声读书。胡一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他1926年在中山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有“粤东井岗山”之称的九龙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是著名华侨教育家,他著有《各国教育特辑》《论儿童的养护教育》《早期华侨艰苦奋斗历程》,解放后曾任北师大附中校长、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绍安庐”孕育了许多优秀人才。胡秀文生下六男五女,又认养一子,现绍安庐后裔人口约二百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及香港、美国、南非、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这些人中有医学博士、专家、教授,美国华人企业家。后裔主要在政府、文教、卫生等部门工作

  

  “绍安庐”整体保护完好,结合目前开发乡村旅游,此屋可改造为农家饭店和民宿店,供游客观光休闲。此屋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可建成“胡一声革命博物馆”。

  

  (本文发表在《梅县侨声》2018年第2期、《梅州电视周报》2018年11月10日)

  

  附录

  

  《华侨民居绍安庐》2018年在《梅县侨声》《梅州电视周报》发表后,得到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对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有研究的文化人士,通过采访胡秀文后裔及查阅相关文史资料,先后在报刊发表了《大善大爱珍贵传承—从胡一声养父祖居华侨民居绍安庐谈起》《大善人胡秀文的红色情缘》《胡秀文与安定书室》《胡秀文与乞丐》《胡秀文路遇劫匪》5篇文章。笔者把这些文章收入附录。

  

善大爱珍贵传承


——从胡一声养父祖居华侨民居绍安庐谈起

  

  革命老前辈胡一声,出生在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一个穷苦人家里,从小失去父亲,孤儿寡母,十分可怜,同村胡秀文把他收为养子,照顾他生活,资助他读书,教育他做人,培养他成材。胡一声读书勤奋,成绩优异,1926年考入中山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素有“粤东井冈山”之称的梅县九龙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是著名华侨教育家,著有《各国教育特辑》《论儿童的养护教育》《早期华侨艰苦奋斗历程》。

  

  

  解放后曾任北师大附中校长、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是第一、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胡一声1980年离休后,他传承祖辈爱善基因,非常关心家乡教育事业,自己带头发动港澳同乡为梅南中学捐款捐物,他也慷慨地把自己的两千余册藏书捐给梅南中学,并组织发动建立起梅南中学奖教奖学基金会,亲自募集基金近百万元,同时募集梅南中学建校资金过百万元,为梅南中学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善举被家乡传为佳话。

  

  

  胡一声之所以能够成长为革命功臣和教育家,得益于他从小刻苦努力、志向高远,更得益于他从小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培养,这归功于其养父—同村华侨民居“绍安庐”主人胡秀文的养育。“绍安庐”位于梅南镇罗田上村,此屋坐北向南,两堂两横布局,木樑构架,三合土夯筑墙体,杉木瓦面,屋前有口半月形池塘,房屋里面还保存着各式各样木材雕刻、彩绘等艺术品,是一座清末民初的古建筑。2014年绍安庐被梅县人民政府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摄制组来拍摄华侨民居“绍安庐”。在这座古民居里,孕育了许多大善大爱的动人故事。

  

  

  “绍安庐”的成功建造,归功于该屋主人胡秀文的父亲胡壬喜。胡壬喜出身贫苦家庭,兄弟三人中他排行老大。23岁那年,其为了生活被迫离家出国谋生。他跟随本地一位朱姓水客,在梅南官塘墟乘船沿梅江而下至汕头港,再飘洋过海到南非的伊丽莎白港落脚。伊丽莎白港是个港口城市,濒临印度洋的西南侧,是南非主要海港之一。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着南非当地的金矿和钻石,正需要大量的劳工,因外来人口较多,伊丽莎白港也逐渐繁华起来。胡壬喜初来乍到,在伊丽莎白港无亲无故,只能靠自己艰苦打拼,从搬运跑腿做起,到摆地摊走单帮,直至租店做“亚弄”生意,从租店做小百货,到买店做综合百货,在事业上经受了无数的辛酸。他是精明能干之人,很能把握商机,且人缘极好。他做生意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旺。他还是个极有管理才能的人,充分利用同乡人管理他的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他在当地拥有大量财产,其资产难于估测,被当地人称为“胡伯一条街”,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据村中老人讲,胡壬喜发财后,自己家里还没做房屋之前,已有两个伙计分别在自己家乡做了大屋,一个是同村李氏,他在家乡做了一个大屋叫“源清庐”;另一个是西阳镇的卢姓人,也在其家乡做了一个比绍安庐还大的屋。

  

  胡壬喜父母从小就对其三兄弟进行孟子“性善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常对他们讲述古代一些行善积德的故事,如孔融让梨、屈原发米、张良拾鞋、朱冲送牛等,培养他们“乐善好施、仁爱奉献”的良好品德。因此,胡壬喜从小就乐善好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南非经营小百货时,一天早上他打开店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躺在门侧墙上,奄奄一息,他立即叫来伙计一同把他扶到店内,给他灌食糖水。那人慢慢苏醒过来后,了解到他是梅县西阳卢姓人,来到南非后,因举目无亲,又无熟人,所带的盘缠已用光,现又得了疾病,只得乞讨度日。了解情况后,他马上将此人送到当地医院治疗,并付上医疗费。此人出院后,胡壬喜征得对方的同意,招募到店中当了伙计。由于他有恩于此人,又加上对方聪明能干,逐渐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为他创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胡壬喜成为富豪后,他在店中立下规矩,凡是从家乡刚出来的人,只要找上门的,见面都要送给他们每人100英镑的生活费,让他们先安顿下来,如生病等特殊困难的,一律帮他们解决好;如需找工作的,尽快协助他们找到工作,不能让他们在异国他乡受苦受难,要让他们感到,来到这里就像到了家一样。开始一、二年,他只接待、安顿了几个家乡人,后来家乡人慢慢多了起来,从开始的几号人到后来十几号人乃至几十号人,最多时超过上百号人,所出资金不计其数,一时胡壬喜在南非有“胡百万”、“胡大善人”称号,被当地华人传为佳话。

  

  胡壬喜49岁病逝。他发财不忘回报家乡,病逝前,其自觉生命有限,嘱咐十九岁的儿子胡秀文,把南非的部分财产带回家乡去,并特别叮嘱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建造绍安庐,二是继续做公益做善事。

  

  胡秀文遵照父亲的嘱托,于1905年开始建造绍安庐,耗资三万余银元,前后花了十多年才建成。胡秀文按照父亲的嘱托,继续在家乡捐钱做善事,被当地百姓称为“胡大善人”。胡秀文深深了解当时社会底层穷人的疾苦,非常同情地帮助穷人。他在家中定下规矩,凡有乞食者到来,每人一次给一个银元,如遇上吃饭时间,还要请他们一起吃饭,此举十分感动穷人。他捐资一千银元,协助国学家古直在家乡创办龙文公学(即现在的梅南中学),并亲自担任校董,每年捐出三百银元给学校奖教奖学,深受师生欢迎。

  

  在乐善好施的同时,胡秀文事业也如日中天。其在兴宁县城开办“元利布行”,在梅城的凤尾阁买下一座民居,在畲坑墟买店铺五间出租给商人做生意,在福建省永定县坎市墟买下三间店铺做客栈(小旅店)为过往商客住宿,所得收益一部分用来支持梅南九龙革命根据地,一部分用于兴宁当地扶贫助困,社会影响很大。1918年,胡秀文花费八百银元在梅县城内的凤尾阁买下一座民居定名为“安定书室”。“安定书室”供村民在梅城读书住宿和村民到梅城办事歇宿之用,同时也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据地方史志记载,“安定书室”在革命斗争时期成为我党的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接待过北伐著名将领张明达,在大革命时期是共青团梅县县委驻地,是策划粤东革命根据地的密室,接待过许多香港逃亡民主人士如秘密接待护送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等民主人士,是组建民盟南方总部的工作站、革命刊物《家园》的编辑室、梅县进步学生联络点等。“安定书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梅县人民政府列入革命史迹名录。

  

  “绍安庐”孕育了许多优秀人才,现有后裔约二百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及南非、美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这些人中有公务员、教师、行业技师、医学博士、教授等,他们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岗位上,始终牢记祖宗“大善大爱”的遗训,坚持造福社会,乐于奉献。1958年,绍安庐后人无偿把整个大屋提供给大队做饭堂,供全村人集体吃饭使用。接着,又无偿给生产队做粮食保管仓库十余年,虽然损坏了部分房屋,但后人都毫无怨言。2016年,梅县区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建设农民活动广场,需大屋门口的菜地和池塘,绍安庐人又慷慨拿出所有地方捐给政府,得到了当地镇政府的表扬。2017年,听到程江镇莲坑村有户人家房屋倒塌多年,因经济困难,无法重修,绍安庐后人有五家人自觉凑集8000元,帮助人家重建家园,使对方感激不尽。胡壬喜有一个工薪阶层的曾孙买福彩献爱心坚持了十八年,每年约4000元左右,其信守一条承诺:买彩献爱扶贫助困,若有中奖必回报社会。其说到做到,2010年中奖5000元,通过梅县电视台全部捐给宪梓中学一位赖氏血癌患者治病;2016年又中奖3000元,全部捐给一罗氏脑颅患者治病等等。

  

  (温锡良、陈勇雄)

  (摘自2018年11月6日《梅州日报》)

  

大善人胡秀文的红色情缘


  胡秀文,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陂角人,生于1886年。他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6个月大时,其父胡壬喜因生活逼迫,逃债远走南非谋生,家中只有孤儿寡母,生活极其困难。其母为了培养儿子成才,靠挑炭打柴、帮人做短工赚取些零钱,千辛万苦抚育他成长,还勉强让他断断续续地读了五年私塾。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胡秀文自幼喜欢孟子的“性善论”,喜欢听老师讲古人行善积德的故事,如孔融让梨、屈原发米等乐善好施、仁爱奉献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他痛恨当时的黑暗社会,同情穷苦的农民,喜欢同穷人交朋友。19岁那年,远在南非谋生近20年未归的父亲突然病逝。他强忍着悲痛,遵照父亲的嘱托,只身一人到南非取回部分财产,回家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做房屋,第二件是做公益善事。当时,从南非带回的财物和用南非镑换来的银元在汕头足足装满了三条大木船,经松口上到梅城南门码头上岸,庞大数量的货物震惊了梅城人,据当时住在南门的老人卜洪生老伯讲,梅县历史上还未有过三条大船货物上岸的华侨,胡秀文是唯一的。一时声名大噪,胡秀文成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梅县首富。胡秀文一夜暴富,成了有钱人,但并没有改变他的信念,他始终不忘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热心公益,扶贫助困,帮助穷人,如乞丐来讨食,他要家人给乞丐每次每人一个光洋,如遇上吃饭时间,还要请他们一起吃饭,成为规矩。他的善举感动了社会,当地人都称他为大善人。胡秀文经常对人说,现在社会穷人多,我们有能力的人如能想办法出手相助,帮助穷人解脱困苦,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善举。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善行,才使胡秀文后来和共产党结下了深厚的红色情缘。

  

  梅城购置大书屋  乐为革命作善举

  

  胡秀文家住梅南镇,距梅城40多公里,那时还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交通十分困难,如有事到梅城,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村里人到梅城办事、看病,均诸多不便,尤其是要到梅城读书,更是困难了。于是他在1918年牵头出资八百银元,在梅城江北凤尾阁买下了约150平方米的一座民房,定名为“安定书室”,其目的是方便村民到梅城办事、看病歇脚和读书住宿等。革命先辈胡一声等许多村民在梅城读书时,都是住在安定书室。1926年胡一声从广州回到梅县进行革命工作后,安定书室事实就成了我党的秘密据点。

  

  据地方史志记载,在革命斗争时期,“安定书室”成了我党的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接待过北伐著名将领张民达。在大革命时期,“安定书室”还成了共青团梅县县委驻地,是策划粤东革命根据地的密室,接待过许多香港逃亡人士,如秘密接待护送新闻出版家、革命爱国主义者邹韬奋先生等民主人士。此外,“安定书室”是组建民盟南方总部的工作站,革命刊物《家园》的编辑室,梅县进步学生联络点等等。“安定书室”在2006年被梅县人民政府列入梅县革命史迹名录。可以说,“安定书室”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她今天的光彩和辉煌与胡秀文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

  

  书室会见张将军  慷慨解囊助东征

  

  1925年初,北伐名将张民达带领东征军击溃了陈炯明、林虎诺部以后,出任梅州绥靖督办。当时胡秀文是梅县首富,又是大名鼎鼎的大善人,社会影响力很大。此时的张民达将军要专门约见胡秀文,共商北伐大事。于是胡秀文从梅南家里赶到安定书室,得到了张将军高兴会见、商谈。会见中,胡秀文态度鲜明,表示坚持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北伐壮举,称此是解救穷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善举,并慷慨捐出500大洋,以表示对北伐将士的慰问。张将军对胡秀文的深明大义深表赞赏,对他的善举表示了感谢,表扬了他大善大爱的传统美德,并鼓励他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支持养子干革命  培养革命栋梁材

  

  胡一声是我党早期梅县革命武装斗争的领导人,建国后成为华侨教育家、全国政协委员。他出身贫苦人家,三岁丧父,靠母亲耕田、打柴和挑炭来维持生活。胡一声原有一位哥哥,幼时不幸夭折,他出生满月后,其母怕他有闪失,于是把他抱给了胡秀文,恳求胡秀文收养。胡秀文满口应承,当即收下胡一声为养子。从此,胡秀文视胡一声如同己出。胡秀文当时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比胡一声长三岁,二儿子长一岁,三儿子小一岁,四兄弟生活在一起,快乐无比。胡一声读高小时,要到十里外的龙文公学读书,路途较远,胡秀文安排大儿子负责带养子胡一声上学,并嘱咐儿子生活上要全力照顾好胡一声,中午在校要带胡一声吃饭等,至于胡一声的学习费用就更不在话下了。在家里,胡秀文经常和胡一声谈《三字经》和《明圣经》等,教他长大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胡一声自幼聪慧、懂事,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深得族中大家的关爱。1919年胡一声顺利考入梅州中学读书,就一直住在安定书室,直到1926年梅州中学毕业,整整在安定书屋住了六个年头。1925年北伐军来到梅县,他亲耳聆听了周恩来的演说,又跟驻扎在梅州校友会的北伐将领李芝龙、张民达和麻直等人认识、交谈后,由此立下了革命志向。

  

  1926年胡一声考入中山大学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旋即参加了党举办的“暑假训练班”、“华侨运动讲习所”和“党的秘密工作训练班”等的学习。从此,他满腔热忱地为党积极工作,寒假时,约郑天保等中共党员回梅县,会同龙文公学校长吕君伟,由养父校董胡秀文出面,联络乡绅,将龙文公学升格为梅南中学,并在此积极发展党员,建立起了中共梅南中学支部,成为梅县第一个乡村支部。支部成立后,胡一声与各位党员一道,联络各乡村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宣传土地革命等活动,梅南中学从此成为中共革命工作联络站和干部培训学校。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胡一声在广州两次险遭抓捕,旋即被中山大学开除,于是他跑到香港,请示省委负责人批准他回梅县创建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经省委批准,梅县九龙嶂成立了“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由郑天保任团长,胡一声任党代表。旋即,第十团与国民党展开了武装斗争,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扬。接着,扩大为五县、七县联系领导的粤东革命武装根据地。随后,梅南九龙革命根据地继续扩大发展,革命斗争烈火越烧越旺,后来誉称为“粤东井冈山”,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0年,胡一声受党的指派,到马来西亚开展革命工作,起初在加影华小学任教,两年后任校长。他结集了一大批同在国内闹革命被国民党追捕的革命志士,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把一个私塾小学,兴办成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师范、进修班、短期研讨班和夜校等部类齐全的完全中学,倡导新的教育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行爱国主义、生产生活实际技能等方面教育培养青年,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支持。此时,胡秀文又把其三子胡显庭送到马来西亚,帮助胡一声开展工作。

  

  抗战期间,胡一声以加影华侨中学为阵地,发动全校师生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抗日活动,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抗战政策,团结新加坡、马来西亚各族各界华侨支持协助陈嘉庚等侨领的爱国抗日活动。1939年,他受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选派回国督查华侨救国物资使用情况,受到国共两党南方领导人的会见。他还组织加影华侨中学爱国志士郑天保、温仕奇和李得其等30余人直接到延安、东江参加革命工作。当他到延安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39年,加影华侨中学建校25周年出版特刊时,该刊由毛主席亲自提写校名,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题词,题词的还有国民党左派人士林森、于佑任、居正、李宗仁、李济琛、邵力子、蔡廷锴等和社会著名人士郭沫若、胡适等共40多人,为此,加影华侨中学被东南亚华侨誉为“海外小延安”。

  

  1949年3月,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要胡一声参加“民主人士东北参观团”,到北京后,周总理设家宴接见了他,并邀请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和“第一届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等筹备工作。之后,胡一声担任第一、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建立秘密交通站  传递情报到九龙

  

  1927年冬,梅南革命斗争如火如荼。随着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秘密交通站,负责为九龙根据地传送信息、接送革命同志、提供生活用品等,为此,胡一声便向其养父胡秀文提出了自己想建立秘密交通站的想法。胡秀文听后,觉得共产党闹革命目地是让穷人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一大善举,于是,他决定从自己家里拿出两间房子做店铺,以店铺为共产党的秘密交通站做掩护。该店铺就开在绍安庐侧屋,靠近大路旁,侧屋一共五间,平时是全家人用来煮饭吃饭的地方。

  

  为了建交通站,胡秀文抽出两间用来开小店,主要经营油、盐、咸、淡之类食品和一些日常用品,店老板是其三子胡显庭,其实胡显庭就是交通站站长,交通员主要有胡才方、胡玉和、钟存招、朱双招和凌汉新等,虽然当时周边是“白区”,国民党反动派的耳目多,但有小店做掩护,交通员又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纪律,个个胆大心细,灵活机警,虽然人来人往,但也没引起敌人的怀疑,地下交通工作一直比较顺利。直到后来一天上午,小店门口突然出现五、六个污头垢面、年龄相仿的乞丐,这引起胡显庭的注意。此时,正好约定交通员钟存招来取情报,危急之际,胡显庭果断发出危险信号,钟存招马上掉头往南坑方向山里大路走去,有两个“乞丐”马上尾随而去,其余“乞丐”立即包围小店,前来送情报的陈叔也被敌人抓住了,并抄店抄家,敌人把陈叔和胡显庭一起抓到乡公所关押。胡秀文立即找来朋友,拿出三百大洋托他们去县民团找张姓副团长疏通。由于抄店抄家没有找到任何通共的证据,陈叔也一口咬定其路过入店的,钟存招又在半路上被两个“乞丐”乱枪打死了,结果查无实据,又死

  

  无对证,加上花钱“活动”了张团副,第三天,保安团就把胡显庭和陈叔放了出来。其后,胡显庭继续经营着小店,秘密交通站也正常运转。

  

  

  1928年冬,胡一声在九龙嶂被敌人追捕受伤,党组织安排他到南洋开展革命工作,但交通站仍正常工作。1936年冬,胡显庭到马来西亚加影华侨中学协助胡一声工作。小店虽然关了门,但秘密交通站仍正常工作,交通站一切事务交由胡显庭的夫人赖祝英负责,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秘密交通站前后坚持了33年。小小交通站,为革命做出了大贡献。九十年代初,老游击战士、离休干部朱雪生,专程登门拜访年近90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赖祝英,向她说明党和政府出政策,关心曾经帮助过革命的普通群众,并提出要为她向政府申请生活补助。赖祝英说,过去为共产党做点事,是我家翁的嘱附,从没有想过报酬,也就算是我为家翁胡秀文“做善举”吧,就不要麻烦政府了,因为我现在生活得也很好。

  

  兴宁开办大布行  资助九龙根据地

  

  1926年冬,胡一声接受党的指派,与郑天保同志一起回家乡梅南建立起九龙革命根据地。他首先把龙文公学改名为梅南中学,开创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并介绍原龙文公学的教员吕君伟、黎学红、熊光、古九成、胡志文、郑德云、郑国安等进步人士入党,并从广州调回廖祝华任支部书记,吕君伟任校长,黎学仁任副校长。同时扩大学校招生,把优秀的革命同志安排进学校做教师,让他们以教师的身份掩护地下工作。师生多了,办学经费不足,学校決定派吕君伟同志前往南洋各地向华侨同乡募捐,同时他又动员他的养父秀文公在兴宁县城开了一间“元利布行”。商铺处在兴宁城闹市中,共有三间店面,主要经营布料和加工成衣。一间店经营兴宁产的土布,一间店经营洋布,一间店加工成衣,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常年有店员七八个。商铺赚来的利润除一部分用于扶贫助困和办学外,大部分秘密用作九龙革命根据地的活动经费。“元利布行”当时在兴宁有很大的影响。1928年,国民党大营(兴宁人)带兵来陂角捉拿胡一声,没抓到人,准备烧胡秀文的绍安庐大屋,幸得一士兵搜到一张“元利布行”的名片交给大营,大营一看,即刻对士兵说,这是“元利布行”老板胡秀文的家,胡秀文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是有影响的社会名流,是大善人,绍安庐不能烧,于是撤兵走了。

  

  资助古直办公学  秘密保护地下党

  

  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的实践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教育倡导者古直,与胡秀文是乡邻和挚友,两人有莫逆之交。1914年2月,古直从香港回到家乡梅南,拟在家乡办新学,培养人才,为此,专门登门找胡秀文议事,胡秀文认为古直办学是善举,必须支持,高兴地答应他捐一千银元作为开办龙文公学的起动金。1915年2月,龙文公学正式开学,古直聘请胡秀文为校董。此后,胡秀文以校董身份,每月捐三百银元给学校作奖教奖学金。其时,龙文公学办学有声有色,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1926年冬,由于蒋介石开始背叛革命,共产党员胡一声和郑天保受党组织派遣,从广州回到梅南家乡,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为开展武装斗争作准备。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要把只有高小规模的龙文公学改办成“梅南中学”,扩大办学规模,扩招学生,才能容纳更多的教师,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共产党人招聘进来,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当时校长古直已离开龙文公学,被广东大学聘请为文科教授,胡一声在征得校董胡秀文的同意后,顺利地实施了改办梅南中学的计划,接着,立即建立中共梅南中学支部,从广州调回廖蜀华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任梅南中学教师,廖蜀华任支部书记,随后又吸收了原教员吕君伟、黎学仁和熊光等多名同志入党,充实了支部力量。由于一下子增加了近20位教员,学校升级改造又需大量经费,学校又还来不及招生,学校经费发生了大问题。此时,校董胡秀文出了个主意,以校董会名义召集龙文乡有名望的乡贤开会,专题讨论梅南中学建设与发展的大计,会上动员乡贤出钱出力,解决学校缺乏办学经费的燃眉之急,在胡秀文的带头下,大家慷慨解囊,一下子就筹集近两千块大洋,暂时解决了学校办学的经费问题,学校教员正常工作生活。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10月,胡一声、郑天保带着以梅南中学教员为主形成的武装力量进入梅南九龙嶂,在九龙嶂山顶的井头窝凹大坪上,举行了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的成立典礼,建立了梅县革命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护送银元上井冈  夜宿农家遇敌情

  

  1929年1月,九龙嶂根据地接到上级命令,短期内要筹集一千银元的军费上送江西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经过十来天的积极筹集,很快就完成了筹集任务,组织上决定由游击队双枪队长胡金发负责运送。银元数量大,路途遥远,中间要经过国民党的许多哨卡。经过周密研究后,决定请出胡秀文帮助护运。胡秀文和胡金发是宗族兄弟,互相信得过,胡秀文又是大老板,是个有头有面有影响的人物,且功夫了得,决定由胡金发扮作挑夫,挑着一担细软,银元放下面,胡秀文扮作商人老板,一路同行,这样比较安全可靠。一早出发,胡秀文手持木鞘长剑手杖,腰系钱布袋,跟在胡金发身后,专拣山路走,经过瑶上镇地界,一路顺利,不觉到了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那时天色暗下来了,人也累了,就在角坑村找到一户农家住了下来。为了安全,他们选择住楼上,睡到半夜,突然被一阵嘈杂声惊醒,他们探头往窗外一看,房屋周围有许多荷枪实弹的人,他们意识到,楼下的人十有八九是来围捕他们的,为了突出重围,胡秀文把床上的棉袄拖过来,对胡金发说,我把被子扔到窗子后面地上,我们就一起往下跳,然后往外冲。当被子一扔到地上时,他们立即先后往下跳,可能是胡金发的腿摔伤了,趴在地上起不来,胡秀文使劲拽也拽不动,此时,敌人发现了包围上来,他们想抓活的,但不知胡秀文自幼习武,武功高强,平时三五个人也近不了其身,此时胡秀文一口气打倒了四五个敌人,冲出了包围圈,消失在黑暗中,胡金发不幸被捕牺牲。事后才知道,他们住宿的农家,有一女子与八尺圩伪乡政府一个张氏伪职人员相好,当晚,正好女子到圩上找张氏男子约会,无意中谈及她家住进了两个商人模样的客人,挑一担货物往江西赶路,张氏一听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带头去围捕,当时张氏伪职人员想,抓到他俩后,即便不是共产党,也可以发一笔横财,于是就发生了遭遇险情的一幕。

  

  (温锡良)

  摘自《梅苑》杂志2019年第2期

  

胡秀文与安定书室


  位于梅州市老城区北门道前街凤尾巷内,门牌为凤尾阁4号的一幢平房就是安定书室。2006年被梅县人民政府列入梅县革命史迹名录。

  

  梅南镇距梅城40多公里,那时还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交通十分困难,如有事到梅城,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村里人到梅城办事、看病,均诸多不便,尤其是要到梅城读书,更是困难了。1918年胡秀文家牵头出资八百银元,在梅城江北凤尾阁买下了约150平方米的一座民房,定名为“安定书室”,其目的是方便村民到梅城办事、看病歇脚和读书住宿等。革命先辈胡一声等许多村民在梅城读书时,都是住在安定书室。

  

  安定书室是一座面积为151平方米的小单门独院平房。坐东南向西北,类似客家围屋中的横屋布局,俗称锁头屋,门处即是回廊,沿着廊沿,右边一排是四间一厅外加厨房排列,左边是因地势和面积安排,有小天井和上下二回廊。它在北代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具有革命的重大意义,2006年被梅县人民政府列入梅县革命史迹名录。

  

  安定书室的主人是胡秀文,他是民国初年南非的归国华侨,也是当年梅县首富。1918年为了解决其胡氏宗族子弟在梅城读书求学提供生活住所和为宗亲到梅城办事、看病等歇宿,由他牵头出资八百银元买下了安定书室,而得到了宗亲的称赞。

  

  胡秀文乐善好施,为社会造福。民国初年,他出资支持国学家古直创办龙文公学并兼任学校的校董,出资开设奖教奖学金鼓励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勤奋学习。

  

  他在兴宁开办元利布行,在畲坑圩买五间店铺出租,在福建永定县坎市开四间客栈,把所得利润用于当地的公益事业,还拿出一部分给其养子胡一声作为革命活动经费。他的善爱之举,深得社会赞誉。

  

  1925年,时任梅州靖绥督办的张民达将军来到梅县,亲自到安定书室拜、会见胡秀文,与他共同讨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他们谈到“北伐”时,胡秀文高度赞扬“北伐”的伟大意义,并送上500银元慰问金,表示对“北伐”的支持,张民达将军高度赞扬胡秀文的乐善好施。

  

  1927年初,胡一声接受中共广东省委指派,秘密潜回梅县组织开展农村革命武装斗争。他回到梅县时征得其养父胡秀文的同意,便把安定书室作为革命据点,曾在在安定书室内开党的秘密会议。胡一声等人在梅县九龙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九龙嶂被誉为“粤东井岗山”。那时的安定书室曾经是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所在地,梅县最早的共青团机关和对外联络的据点。

  

  抗日战争时期安定书室是共产党的联络站。香港沦陷后港澳回来的许多著名人士有部分人到安定书室避难。1942年接待过革命爱国主义者邹韬奋等同志。

  

  

  1928——1950年,胡秀文的住宅梅南镇罗田上村“绍安庐”和梅县城内的“安定书室”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交通站。据老一辈说,“绍安庐”侧屋的侧门是当年革命人士进出的地方。

  

  解放战争时期,安定书室曾是中国民主党派南方总部诞生的联络机关。好些梅县的进步青年是经过安定书室的联系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1950年之前,安定书室接待过许多革命老前辈,如廖承志、廖经天、连贯、乔寇华、古大存、温康兰、郑展等人。因此,国民党反动派对安定书院恨之入骨,曾遭多次罚款、查封、没收,胡秀文也因此多次遭罚款和拘押。为了掩护革命人士胡秀文花了不少冤枉钱。

  

  安定书室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梅县人民政府把安定书室列入梅县革命史迹名录,她今天的光辉与胡秀文的名字密不可分。

  

  (梁德新胡焕元)

  (摘自2019年5月16日《梅州电视周报》)

  

胡秀文与乞丐


  胡秀文是梅南镇罗田上村陂角人,民国初年梅县首富。他乐善好施,热心帮助穷人,人们称他为“胡大善人”。

  

  1918年,胡秀文为了解决村民在梅城读书住宿和到梅城办事歇宿等问题,他花八百银元买下了梅城凤尾角一幢民房“安定书室”而声名大震。

  

  

  有一年快要过春节时的一天傍晚,有三个衣衫褴褛乞丐模样的人,经直来到陂角胡秀文的家。当时胡秀文上畲坑圩赴圩不在家,他们一下子抓住了胡秀文的夫人,把刀架在她的脖子上,要她拿出三百银元,否则就要她的命。这一突如其来的横祸,吓倒了全家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关键时刻,胡秀文正好从外面回来,当时还有两个同伴。他们进屋一看,三个乞丐用刀架着一妇人,一时吓倒了大家。胡秀文定下神来,问是怎么一回事。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为三百银元而来的,胡秀文立刻叫家人拿出三百银元送与他们。

  

  三个乞丐拿了光洋后正要走时,胡秀文的两个同伴上前拉他们,问他们是曾相识,彼此寒喧后才知真情。

  

  原来,与胡秀文相随同行的两人是梅县丐帮的小头目,也是胡秀文的好朋友,丐帮小头目对三个乞丐说:“胡秀文是大好人、大善人,你们不得对他无理,你们不知道吗?胡大善人对穷人乞丐十分关爱,我们这些人,只要来到他家乞讨,他都要给你们一个银元,遇上吃饭时间,他还要请我们一起吃饭,这已成为胡家的规矩。这次你们犯下了不可饶受的帮规,闯了大祸,回去后要狠狠的处置你们。”

  

  那三人听了丐帮小头目的话后才知闯了祸,马上放下手中银元,跪倒在胡秀文同伴的面前求饶。

  

  (摘自2019年5月2日《梅州电视周报》)

  

胡秀文路遇劫匪


  

  胡秀文,梅县梅南罗田上村陂角人,是清末民初南非归国华侨,当年梅县的首富。他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世人敬仰。

  

  

  他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他擅使十八斤重铁杆,飞舞起来如同竹杆,一、二十人也难近其身。他臂力过人,二百斤重的方形麻石礅被他两手抓起能轻轻地举起,然后又用一只手擎起石礅在屋门口大禾坪走一圈,获得众人喝采。

  

  他喜欢赴圩凑热闹。旧时梅畲片有两个圩场,一个是官塘圩,另一个是畲坑圩,只要是圩日,他都逢圩必赴。旧时由于交通不便,赴圩全靠两条腿,赴官塘圩还好,圩场离家不到十公里,圩场小,人也少,叫“黄擦圩”,黄擦彻(即蟑螂)。他早上九时多出门赴圩,中午在圩上吃饭,午后才回到家。赴畲坑圩就不容易了,从家里到畲坑圩有二十多公里,早出发要走四个小时的路才到畲坑圩,到畲坑圩时已是吃午饭的时间。下午三、四点又要从畲坑圩赶回家,有时要在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到家。他喜欢赴圩凑凑热闹,目的是熟悉民情,与亲友聚会。他最喜欢当地的小食白豆腐、猪肉丸和油煎味酵板等,他每次赴圩都会买些美食带回与家人共享。久而久之胡秀文“有钱好食”而成为人们茶儿饭后的话题。

  

  

  有一天,胡秀文赴完畲坑圩只身一人回家。他走到梅南蓝田村川风坳岗顶时天已黑下来了。突然从路旁蹿出两个彪形大汉,手持木棍挡住去路,要他留下买路钱。他先是一愣,慢慢看清了只有两个人后,就好言好语对他们说,我今天赴圩,没带多少钱,加上在圩上吃饭买东西,钱都用光了。那两个劫匪不信说:“我们已经在圩上注意观察你三个圩日了,你虽然穿戴平常看起来说不上是有钱人,但你钱袋子里面的银元是不少的。我看你出手大方,不要骗我们了。”

  

  看来他们早有预谋,决意要打劫了,于是胡秀文对劫匪说:“既然你们都知道我的情况了,我也无话可说了。我袋里还剩点钱,那就过来拿去吧”。然后他假装掏钱袋。两个劫匪信以为真,而放松了警惕,快步走到他面前。冷不防他对着右边的劫匪甲来个扫蹚腿,一下子把劫匪甲打倒在地,再用一只脚把劫匪甲死死踩住动弹不得。随即又伸出左手来个顺手牵羊,抓住了左边劫匪乙的脖子衣领,轻轻提起,两脚离地而无法挣扎。这时,两个劫匪吓破了胆,浑身打颤,知道遇上高手了,拼命求饶说:“放我们一马吧,以后再也不敢了。”

  

  他把两个劫匪放在地上叫他俩坐好,问他们是哪里人,为什么出来拦路打劫。。两个劫匪老老实实,一一交代说:“我们是兄弟俩,畲坑张氏,家中贫穷,加上母亲年老多病,最近又胃出血,久治不愈,为治病,家中钱都花光了,现在一家七口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没办法一时糊涂而铤而走险出来打劫,觅钱母亲治病。

  

  胡秀文是个细心人,他再逐步了解村里的人和事,这才知道这两个劫匪算起来还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只是平时无往来,也未曾谋面,只是听说而已。他被劫匪打劫钱财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于是他拿出十块银元给兄弟俩并嘱咐回去以后要想办法治好母亲的病,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做拦路打劫伤天害理的歹事了。两劫匪泪流满面,感激不尽,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自此以后,每逢年节,这兄弟俩都会前往胡秀文家作客感谢恩人。

  

  胡秀文路遇劫匪感化劫匪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梁德新 胡焕元)

  

  《华侨民居绍安庐》在报刊发表后,因文章里有华侨文化资料,研究华侨历史的专家学者对一百年前在国外经商致富的南非华侨胡壬喜的事迹,认为有研究价值,专程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红色文化研究人士对革命遗址“安定书室”及革命人士胡一声先生的事迹也受人关注。梁德新与梅县区梅县教育局的温锡良、陈勇雄同志采访了胡秀文的后裔梅县教育局退休干部胡焕元和中学退休教师胡锐东等人,把有关民间流传胡秀文的事迹撰写了文章。应网站约稿我们把文章进行整理,并补充了照片。

  

  2019年7月10日

延伸阅读
梁德新║松口人的饮食文化(漫谈客家)
华侨之乡松口镇中山公园的历史文物
梁德新║水上人家梅江流域的松口麦姓人
梁德新║客籍美术理论家林文铮
梁德新║钟情于客家文化的郭惠明画家
梁德新、王晶║港珠澳大桥风情游
梁德新║读书爱书的张报彩先生
梁德新║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梁德新║钟情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张海涛老师
梁德新║爱看书报的何佛运先生
梁德新、张报彩║梅州市城区金山东郊村张家围丧葬习俗调查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聘为梅县区作家协会理事、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在国内的刊物发表有文章,编著有《客家乡情》《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等书8本。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学术论文在在嘉应学院、梅州市开放大学、北部湾大学等刊物发表。

编辑:翁美格;校对:梁德新

策划:梁德新;责编:周逸帆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