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望贤║朋友·酒·妻子(散文)

 梅州文学网 2020-11-25

朋友

  

  自幼就害怕孤独。为了获取友谊,不惜学着别人以“三句红花”这样的词语可以帮人“治病”,编造出“三六七八九,长命富贵”也可以给人治病——谁知道,这几个字是地方土医每次帮我用针刺的方法治疗我的疳积时所说的一句话。而这样的句子可以治病,竟然被老师当做笑料,就使我懊悔不已了。

  

  及至初中,高中,因为家穷,自己没有可以与人分享的东西,朋友,自然不多。于是,也常常将自己裹得严实起来。特别是对女同学,即使希望能与之交往,但那种“冷”却把人拒之千里之外而不自知。记得有一次,前桌的女同学把自己的墨汁碰翻,那生气的样子,肯定是很丑,很令人害怕。

  

  及至工作,然后再去读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有了很好的朋友,虽然那时候同样因为穷,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同人分享,但总算有了知心朋友,以致各奔东西,分别了很久很久,依然挂在心里。

  

  老李同我算是最有缘分的,从家乡到异乡,一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起初一南一北的,后来竟然一起住到县城来了,久没见面总会想念,无论有事无事,电话总是少不了的。见了面,茶呀酒呀,天呀地呀,坐在一起半天一天可以不用离步——还有什么比常有好友在身边更幸福的呢?

  

  时间久了,本地朋友也多起来了……朋友,不仅仅是一种安慰,也成为了一种帮助。特别是那年遭遇车祸,忙坏了一帮好友,使原本以为是很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多亏了这帮文朋好友!这真是“千里难寻的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啊!

  

  做朋友,需要一种缘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或者官场上;无论是否能给自己帮助,友谊都值得去珍惜,因为她至少可以成为一种安慰,一种战胜困难的力量!

  

  

  酒是什么东西?年少的时候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只是家乡逢年过节母亲酿造的黄酒。

  

  酿造黄酒其实也不算难,把糯米浸泡透底,蒸熟、放凉,然后装进酒缸,加上适量的酒饼粉封存一段时间让其发酵十天半个月即可取酒饮用。如果酒缸干净、酒饼粉适量,室内温度又适宜糯米发酵,酿出来的酒就会醇香甘甜。

  

  家乡逢年过节都喜欢做糍粑,糍粑伴黄酒吃,味道特别好。要是有鸡蛋酒吃,那更是让人回味——通常只有月婆才有这种特别的享受。

  

  即使是这样的酒,我也会醉的。不过,那是一种晕晕的感觉伴着甘甜,非常的美妙。

  

  后来知道了水酒。水酒的制作没有见过,但那黄黄的颜色却使人感到可爱。家乡人喝水酒是用大碗的,但是初涉“酒场”的我却感到难以下喉,一碗下去必是醉如烂泥。再后来呢,有了啤酒,初喝啤酒总觉得有一种泔水味,而后来也逐渐适应,虽然至今仍然并不太喜欢啤酒,但现在喝上一两瓶也还是可勉强而为的了。

  

  无酒不成席,每逢聚会总是免不了要喝点小酒的。那一年买房,是朋友帮我介绍的,为了帮我办房产证,我们在小饭馆用午餐,六个人才用了170多元——酒是朋友储存了20多年的本地产的“莲花白”——那甘甜、那醇香,让我不饮自醉。于是,我也喜欢上了屯酒——瓶装的、散装的,无论是白酒、果酒,还是药酒,我都喜欢屯……虽然档次不高,却也乐在其中。每逢友至,总要邀友小酌,其乐融融。

  

  酒,其实很像朋友,有酒在,生活会多些欢快;有朋友在,生活也就多些姿彩。

  

妻子

  

  我和妻子不是青梅竹马那一种。虽然是一个大队的,年龄也差不多,但并没有在一个年级读过书——那年代,没有同班读书的,即使是同学,男女之间总是不会随便相认的。同她打相识,那是到她村工作以后——那时候,我们大队有三所学校,她村就有一所;那时候,除了知道她单纯又有些才情以外之外,其他也一概不知。一年后,我离开了她村。恰好大队需要增加一位民办教师,我为了朋友,也为了她,便向大队推荐了她。后来,我们成了同事,再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成了朋友——那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我是不敢爱的,所以只能算是“一般”的朋友了。再后来呢,我去进修,离开了,懵懵懂懂的我发现她竟然会喜欢我了,于是成了我的妻子。

  

  婚后,我们吵过、闹过,其实回过头来想,都不是因为她嫌我穷,而是我有时候很不“长进”。

  

  虽然我不很“长进”,但并不影响她对工作和家庭的付出。我们在相互付出中磨合,磨合中幸福。

  

  有一天,朋友问我:朋友、酒、老婆哪个重要?我回答:朋友和酒。妻子有点不愉快了。回家,我对妻子说:朋友就像酒一样,越喝越有意思;而你——老婆,你先是我的朋友,之后是我的“贴身朋友”,你就像酒一样,让我醉一生。老婆,你说,谁最重要呢?妻子听了,笑了,很幸福地笑了。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pexels 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何望贤║满足与不满(杂文)

何望贤║杨梅(散文)

何望贤║萝卜秀才(民间故事)

何望贤║春天,拜谒桐子洋(散文)

作者简介

何望贤,湘籍教师,现居梅州。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梅州日报通讯员、梅州市楹联学会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首届嘉应名教师,如风时光文学沙龙成员,语文小学高级教师,喜写作,1989年在《诗歌报》(函授版)发表第一首诗《家》以后,先后在《东方文学》《芒种诗文报》《九州诗文》《青春诗歌》《诗歌报月刊》《南方日报》《梅州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作品获奖。

编辑:柳馨梦校对:林诗晴

策划:周逸帆;责编黄健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