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镇故事——隆文戏院

 梅州文学网 2020-11-25

  前不久从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在隆文镇四清路,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建筑,鲜红的‘隆文戏院’四个大字却格外瞩目。它承载了许多隆文人的集体记忆,记录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是的,这座建于建国初年的影剧院,确实给大家带来欢乐,也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时光。记忆中的隆文戏院,整座戏院为二进土木结构,临街大门为二层建筑,一楼左侧售票窗,右侧戏院管理处,楼上放映室,从检票口进入就是观众大厅,不太宽敞的大厅里摆放着一排排简陋的长条椅,正前方戏台右侧有个偏门,那是用来疏散出场观众的通道之一。

  隆文戏院除了放映电影外,县里的一些等专业剧团也经常下乡隆文演出,每当戏院打出广告宣传,总能让大妈们奔走相告。曾经有一段时间,古装剧被禁演,原有专业剧团统统解散,能上映的电影片只有“三战一片”(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新闻纪录片)。电影少了,古装戏没了,正当戏院愁于无戏可演的时候,农村出现一种叫做“民兵戏”的新戏剧,所谓民兵戏就是大队(即现在的村委)组织的文艺演出,因为演员来自村里青年民兵,大家就称之为民兵戏。那时号召移植样板戏,就是把京剧版的样板戏改编为地方戏,唱腔变了,剧本内容一个字都不能变,否则就会出政治问题。当年移植的样板戏有《白毛女》、《红灯记》和《沙家浜》。民兵戏不仅在村里演出,演得好还会被请去隆文戏院公演。尽管民兵戏演技水平比专业剧团差了一大截,但在文化食粮匮乏的年代,能看上一场农民自导自演的戏,都会让社员们乐上一阵子。

  除了大队民兵戏,小镇也组织排练现代戏,另外还有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演出节目就叫学生戏,有这么多地方新戏,确实让冷清一时的隆文戏院又火了一把。记得有一回,县里面的文艺队来隆文戏院演出工人戏,有个女声独唱节目“远飞的大雁”,悠扬甜美的唱腔惊倒所有观众,谁都想不到本地还有如此高音的业余歌手。到了念初中二年级,隆文中学举行元旦联欢晚会,演出地点就在隆文戏院,我班排练一台节目参加演出,本人扮演其中角色之一,摇着蒲扇粉墨登场,直把戏台下观众逗得哄笑不止。

  隆文戏院不仅上演各种新戏,还经常承接镇上召开的各种大会。有时候,欢送新兵大会也是在隆文戏院召开。最后一次进入隆文戏院,是看人家隆文中学学生的文艺演出。我和朋友从大门挤了进去,溜到最后排找了空座,大大咧咧美滋滋地看了全场。

  镇上的老人们回忆时常讲述有关隆文戏院的一些故事,比如当年某某名角曾经莅临演出过,谁谁还露过怯。隆文圩镇改造,隆文戏院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在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个擅长遗忘的民族,拆掉也不算可惜。换一角度想,以前因为政策的关系,小镇都可以拥有影剧院,社会主义强调“公平”、共产共有;现在呢,看个电影都要到城里,乡村与城市的隔阂和差距越来越大了。

采访对象:小镇老人;龙牙君 记录 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