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耍赖的要不得 2020-11-25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要说,这届父母是最爱学习的父母,绝对没有争议~哪个爹妈的手机里,没存过几个育儿公号,案头上没屯过几本育儿书?

不过,碎片化式的理论也特别容易闹出一些误解,产生一些育儿迷思。再加上,早期儿童发展科学的研究动向也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一些老的知识可能会被推翻,或者更迭。

今天,咱们借用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名为《从最佳实践到突破性影响》的报告,跟大家一起细数8个新手父母经常会遇到的育儿误区,希望大伙及时出坑,不做无谓的焦虑。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一:胎儿时期和儿童早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早教

比起注重智力开发的早教,对于婴幼儿来说,一个少压力、轻松的家庭环境其实更为重要

报告表明:“当家庭和看护环境遭受巨大压力的威胁时,即使是婴幼儿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对于新手爸妈来讲,带娃还是一项没啥经验的“新工作”,本来就压力山大。如果这时再用什么“不为孩子做……就会后悔一辈子”、“错过敏感期就会毁了孩子一生”这样的标题去吓唬父母们;

又或者,用“必须纯母乳”、“必须顺产”、“必须亲自带娃”……等等这样的舆论来苛责带娃主力军——也就是各位妈妈们,这除了给新手爸妈造成更大的压力,并影响看护者的心情进而将焦虑传递到宝宝身上之外,别无益处。

娃刚来到小家庭的日子,必然会迎来无数的鸡飞狗跳。大家就不要彼此为难了,记得给苦涩加点甜,越松弛,和宝宝的互动也会越顺利。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二、猪队友的蠢基因,让我娃输在了起跑线上!

别把一切推给基因。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发育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过程。他们最终成长为什么样子的人,并非仅由基因决定。”

他们出生前、后的成长发育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强烈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最终会以化学方式改变孩子的某些基因,并决定这些基因在何时以何种程度表现出来。

这么来看,环境真的很重要。不要抱着一种“我娃一准是遗传了某某某”的信念,要知道环境因素也具有改变家庭遗传基因的能力。

像是孩子学习控制冲动、集中注意力和储存信息记忆的能力,虽然也受到基因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儿童早期所经历的一切,与家人的互动方式、亲子关系、家庭习惯等等,都会对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起到影响和奠定基础。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三:只有妈妈亲自带大的娃,才最有安全感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无疑是最最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如果父母没有条件,比如家里没法有一个人全职带娃,只能依靠长辈或者保姆的帮助,也不用过分担心娃的安全感会受到损害。

因为对于宝宝们来说,“那些能够回应他们需求的养育人与他们建立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他们受益。”

总有妈妈们担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娃,会不会和自己不亲?其实,大可不必用这样的顾虑给自己增加无谓的焦虑。

在自己可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去与给予他们高质量的陪伴,并不会影响孩子与父母的主要依恋关系。

实际上,拥有多位看护人,还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和情感发育。孩子从长辈和父母那里,获得了多倍的爱,当然也会更加幸福。

不过,话虽如此,报告也提醒各位父母,在儿童早期养育过程中,过于频繁的看护中断、经常更换看护人以及质量低下的互动,的确可能影响孩子建立安全感,因为宝宝会难以确定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如何才能满足。

在娃尚小的时候,尽量保证一两个固定看护人,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还是有必要的。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育儿文章,都会打上“错过了孩子的头三年,就失去了……机会”这样的标题。

搞得父母特别焦虑,恨不得用放大镜来养孩子,生怕头三年会错过什么,给娃造成终身遗憾。

尽管,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的确挺关键的,因为在这三年里,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并不代表过了三岁之后,他们大脑发育的机会之窗就永远关闭了。

恰恰相反,其实离大脑停止发育还离得很远!

和情感发育的部分情况类似,大脑的一部分基本功能,比如视觉和听觉能力的良好发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孩子非常早期的经历和体验。

虽然大脑负责高级功能的区域(包括负责大部分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行动功能的多方面)也受到早期经历的强烈影响,但这些功能区域一直到青春期和成年初期都仍在持续发育。

因此,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凡事“赶早不赶晚”,但是大部分大脑发育的机会之窗过了三岁之后仍然敞开。这就意味着,我们直到成年仍然有能力学习如何应对早期经历带来的影响。

终身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不存在什么起跑线,人生就是个马拉松,跑完全程的人才有资格说赢。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五:和身体虐待相比,对娃严重的忽视对他们的危害不大

人们总是更在乎那些看得见的伤,而忽视那些“看不见”的痛。

报告表明,对孩子严重的忽视,有时甚至比身体虐待,带给娃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

与遭受明显身体虐待的儿童相比,受到长时间忽视的幼儿表现出更严重的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退化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同龄人互动问题。

这表明,如果在早期关系中,孩子的互动交流持续遭到破坏,可能比物理创伤对大脑结构发育的破坏更大。可惜,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比较少。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在2012年做过一项关于忽视对儿童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

研究认为,人类自出生起,大脑回路的健康发育依赖于能够得到回应的养育环境和能够提供支持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人们发展新的能力,并为以后的身心健康奠定牢固基础。

基本互动需求缺失导致的生理紊乱问题,将会给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健康造成一生的影响。研究还证实了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2010年调查的一组数据,表明忽视是儿童虐待中最普遍的现象。

(数据来源:美国儿童虐待和忽视数据库系统,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2010)

所以,长时间对孩子言语上的冷暴力、故意不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包括情感上的需求),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六: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娃,长大了一定是个loser~

在童年遭受逆境或暴力侵害的孩子,不一定就会产生与压力有关的疾病,或长大后有暴力倾向。

尽管一个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的确会让这些孩子面临更大的大脑发育受损风险,以后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这辈子注定是失败的人生。

我觉得这一条,除了能指导父母育儿以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警示。

那就是,不要把什么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然后选择躲在过往阴影里,止步不前。

尽管走出阴影的确有难度,但也别低估生命的力量。别忘了,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受环境的影响,而环境是一直都在变化的。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七:当孩子远离了伤害,那些负面影响也会跟着消失

这一条针对的是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比如那些经历了灾难、暴力、父母离异、虐待等极端事件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心理上的创伤并不会随着这些事件终止而自动消失。

这些经历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在孩子们离开了上述环境之后,仍然绵延存在。

毫无疑问,不论孩子以何种方式受到伤害,应第一时间将他们带离危险的环境。同样,遭受严重忽视的儿童也应该尽快得到回应和照顾。

但他们后续持续需要的关注与支持性护理,甚至是必要的治疗,远比脱离环境要多的多。

这8个育儿理念的“坑”,你曾经踩过吗?

误区八:要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就得让娃多受挫折

关于抗挫力的误区,小暖之前也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