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地见闻录(一个铁道兵普通一兵的回忆)

 老兵原创之家 2020-11-25

(编者:这是一篇真实、朴实、感人、难得的来自于一位参加援越抗美战争普通战士的战地回忆录。作者用极其真挚的情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那血与火的战争情景。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战争的残酷与壮烈。让我们真正、进一步了解和见识了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在国际战场上书写的又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将连续刊载高俊玉战友的回忆录优秀回忆录)

前 言本书作者高俊玉 1946 年 11 月出生,天津市人。1965 年 2 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12 师 58 团 4 营 15 连任战士。同年 8 月其所在团奉中央军委命令出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历时三年半。作者于 1969 年 3 月在越北的諒山复员退伍。复员退伍后,作者一直对四年的部隊生涯,特别是三年半的战生涯割舍不下,总想提起笔记录下那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往事。但由于复员退伍后,终日忙于生计,很难顾瑕。2006 年底作者从企业退休后,终有时间提起笔记述那生与死,苦与乐,血于火的战場生活。并随写随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一时间人气尚可,曾获该博客优秀博文标识。又过了十余年,作者同连战友们,特别是孙巍老大哥多次督促作者再次提笔续写那些终生难忘,同生共死的往事。孙巍大哥还自己出资耗时,自行复印,自行装订了收入作者四十余篇小文的回忆录,并在一些战友中分发。该自装自订的回忆录已存入铁道兵 2 师 7 团战友张金春在湖北荊州市办的 " 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館 " 陈列展出。作者文化水平不高,但力争尽自己所能,用真实可信的事件,人物,还原那战实景。这里有战火,有生活,有欢乐,有战友之间的玩笑和恶作剧,也有伤病,致残,牺牲,痛苦和眼泪。作者的一些战友年仅 20 岁左右,就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一些战友因残酷恶劣的战环境的摧残,拖垮了身体,或是凯旋回国后不久就病逝,或是难得高寿,过早离世,让人心生悲痛,婉惜不已。我们无悔青春,曾为国出征,为保家卫国,抗击美帝国主义而舍生忘死。所以我们商定在即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时刻,推出作者这一又经修改,补充的拙作,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献礼!并以此向铁道兵 12 师 58 团全体指战员致敬!向长眠在越北土地上的为取得援越抗美战争胜利而牺牲的 58 团烈士们致敬!作者:高俊玉2019 年 8 月 1 日于天津

呼唤战友亲爱的战友 :您还记得那炮火连天,弹片横飞,硝烟弥漫,惨烈悲壮的越南战场吗?  1965 年 10 月至 1969 年 3 月中旬,我们在既没有军衔 --- 不像越南部队,又没有领章帽徽 --- 不像中国部队的外表形象下,与 32 万之众的神秘大军一起活跃在越南的抗美战场上,经受了苦与乐,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一批风华正茂的战友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而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也都在自己的身体上留下了一块块由敌人弹片,或是由修路器械,或是由碎石撞击出的疤痕。三年半的战场生涯,无论是在安沛的山间小路,还是在莱州汹涌奔腾的黑水江两岸,无论是在靠近胡志明小道的奠边府,还是在谅山丘陵起伏的丛林中间,我们都用自己的汗水与热血泼洒出一曲曲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面对着 F101、F105、鬼怪式、B52 的狂轰乱炸,面对着炎炎烈日,毒虫叮咬,与蛇共舞的恶劣自然环境,我们都曾将生死置之度外,显示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英雄气概,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如:挺身救烈火的张宏志、排险功臣王九鹏、硬骨头战士陈声富、身残志坚的贾宝根、英雄司号员许昌友等,这些英雄战士的英雄事迹与我们各自都曾有过的传奇式的经历在我们的心灵与脑海中刻下了经久不灭的难忘的印象。在越期间,我们共同建成了七号、十二号战略公路,修通了同班铁路,架设了莱州铁索吊桥,我们与越南人民结下了如同当年胡志明主席称颂的:“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友谊。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这一切曾被视为最高军事机密,被久久地埋藏在我们共和国统帅部与全体参战将士的心底。 

  54 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些往事,我们这些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无2战地见闻录论是生活在共和国的哪一个角落都会感情起伏,壮怀激烈。   我们老了,再见面时大多已鬓白如霜,步履蹒跚,腰弯背驼,染疾在身;还有些战友由于越战艰苦环境造成的对身体的永久伤害,加之后期的疾病,不幸寿命不长,先后作古。但我们共同的青春之歌,战友之歌却常常在耳边回响。我呼唤原中国后勤部队六支队三十二大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12 师 58 团在津、在全国各地的战友多多联系,多多来往,一起多聚聚,在有生之年让我们共同回忆和记录 58 团的参战历程,续唱咱们心中的战友之歌!

上前线战友们,您还记得《上前线》那首歌吗?

“ 炮 火 连 天 响, 军 号 频 吹, 胜 利 在 召唤,我们人民子弟兵,英勇高歌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坚决对敌去作战!......”。自 1965 年 8 月 1 日我们团各连在北京琉璃河吹响紧急集合号,各连战友跑步集合,听连首长宣佈中央军委调铁道兵 58团入越参战的命令的那一刻起,《上前线》的军歌在我团一唱再唱,一直唱了三年半,至到我们在越南北方的諒山凯旋回国。上前线,让我们开始了为时两个月的临战训练,练射击,练投弹,练急行军,练防空袭。战朮要求严,战士心绷紧。上前线,即将告别家乡,告别爹娘,告别祖国,慷慨悲歌上战。那些天,战友们家中来探望的亲人突然增多。亲人们殷勤嘱咐,战友们依依惜别。上前线,严审临战准备工作,轻装减除多余物品。我们个别战友因心理负担过重,产生惧战心理,南下前或被调出连隊,或被清退回家。这些哥们儿灰头土,灰溜溜地离开连队,他们终生都会蒙羞,都难以剔除畏战的心理阴影。他们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国土上,一生都很难挺直腰杆儿,很难再为地方,为单位重用。上前线,每人都写了一封家信,说是家信不如说是绝别书,这一纸书信连同自己装下几套军装与生活必需品,一起打成小包裹寄存到北京良乡的58 团留守处。参战归后,这些私人物品也未退还,不知最终落归于何处?上前线,走时雄纠纠,气昂昂,谁也不知何时胜利返乡,更不知道咱们团有多少战友会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上前线,誰要过回报?誰要过待遇?一个月五,六元钱的津贴,天天与敌机斗,与敌特斗,与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斗,苦不苦?真苦!累不累?真累!但战友们无怨无悔,这一去就是三年半!上前线,战友们磨炼了筋骨,磨炼了意志,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当儿孙辈问起我们当今神州谁是英雄时?我们挺直腰杆,亮亮堂堂地答道:我是英雄!保家卫国我们曾拼过青春热血,我就是英雄!舍我其谁?!

南下途中——丢枪我 1965 年 2 月 10 日由天津应征入伍,加入铁道兵 12 师 58 团。先在一营一连八班过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后,被分配到四营十五连。那时我满怀进了机械连隊,准备进京修建北京地铁工程的喜悦,渴望尽快地学习和掌握施工机械原理,准备大干一場,为铁道兵,为北京地铁工程做点贡献。正在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机械原理,兄弟连隊陆续进京,北京地铁工程已经开工了的大背景下,1965 年 7 月 19 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调 58 团入越,执行援越抗美任务。而后,我团各连即依照军委命令,迅速投入临战前的紧张训练。那时,我被调入只有四名战士的二排六班任五三式重机枪副射手。每天摆弄那挺重机枪,练瞄准,练射击,练枪体分解,组装,练开挖掩体,对空作战等等。当然,连里也要时不时地紧急集合,练强行军,练防空袭,隐蔽,练自我保护,伤员救治等战时的基本功能。那时的训练口号是:"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种训练只进行了一个多月,1965 年的 8 月 29 日,全团四个营,六个直属连,4677 名指战员即受命分乘七个专列踏上了南下走出国门的旅程。我们乘的专列,就是铁皮货运闷罐车,一节车箱两个班,凉蓆,被褥就在车箱内横向铺开,坐卧休息倒也宽敞舒适。一路上火的汽笛声,咣当咣当的运行声不绝于耳。对于我们这些刚入伍半年的新兵说,十八,九岁的年龄,稚气未脱,人生第一次远行就要南下,就要走出国门。当年我们乘车一站一站地,一省一省地走着,心中充滿了好奇与激动,以及对未来战場生活生死难料的紧张情绪。但那一路上最刻骨铭心地摆在第一位的到不是心情紧张,而是因频繁更换饮用水引发的无日无时不在的腹胀,腹泄。真是走一路拉一路,指战员们官兵平等,几乎无人能夠幸免。

那天,列车刚过湖南,进入广西地界,我们那列列车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山坳中停了下,首长给战友们一个集体下車方便的机会。车刚停稳,战友们跳下車厢,飞跑着抢占地形,一律如出操般地整齐,一二三四——拉," 哗!″那叫一个痛快!。方便完了,哨声一响,战友们赶紧蹬上自己的車箱,继续南下。列车提速,呼啸着向前蹿去。忽然,从車尾的方向 " 叭,叭,叭 " 地连续打出三发红色的信号弹,信号弹红光闪烁,拖着长尾,直奔车头。列車司机见状,赶紧一个急刹车,車体瞬间发出尖厉剌耳地鸣叫声,車輪与铁轨间冒出了一串串的火星。列车刹住了,全车指战员一脸的茫然,不知这是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一会儿,車尾战友传过话,说是有一名排长在刚才下车方便时,因一时疏忽,将装在枪套中的手枪掛在了一棵小树上。方便完了,正赶上吹哨,他赶紧提裤上车,忘了取回手枪。这不,列車紧急停車后,他飞速地跳下車,百米冲刺般地向已远离几公里外的山坳飞奔。还好!枪还掛在那棵小树上,原枪取了回。当然,那位排长少不了要遭到营领导的一通臭骂,好象还背了一个警告处分。

(未完待续)

 简历:

高俊玉,1946年11月19日生人。1965年2月由天津市入伍至铁道兵12师58团,先后在1连15连任战士。1965年10月9日其所在的团按中央军委和兵种司令部的命令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历时三年半。在越期间58团曾驻扎在越南的安沛,萊州和諒山,完成了越南7号,12号战略公路,同班铁路的修建任务和萊州铁索吊桥的基础工程。当然其间也不时地发生对空与防特的战斗。1969年3月其在越南諒山复员退伍。

        退伍后,其在天津一家工厂工作,至到2006年底退休。

        退休后,其在战友们的鼓励下,将三年半生与死,血与火的战地实情追忆,记录下来,遂整理成书,在战友们的资助下,自费印刷了《战地见闻录》,并借此纪念58团出国参战54周年,歌颂战友,祭悼牺牲的烈士。

责任编辑: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